为推动海上自卫队干部学校的学术研究活动,学校积极开展了和世界各国的海军院校的交流。自1998年以来,每年召开“亚洲太平洋各国海军大学研讨会”。会议的内容包括:介绍各国大学情况,关于增进海军间的信赖关系,对亚太地区形势的认识及多国协调的方法,平时海军力量的作用,海军大学的教育方法和体系等等。2001年的研讨会中国得到首次邀请参加。另外,自2000年起,学校还通过邀请亚太各国海军大学学员参加本校的CS学员举行的研究会、部队研修及古迹研修等,在开阔参加人员国际视野的同时,增进与各国的相互理解。
海上自卫队干部学校教育训练的目的是使学员掌握履行海上自卫队高、中级指挥官及高级参谋人员职责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海上自卫队军官还可进入日本三军联合院校深造,主要有防卫研修所和联合参谋学校。防卫研修所是日本军队最高军事教育和军事科研机构。该所成立于1952年8月。学员主要是上校、将军和政府部(课)长,学习国防政策、战略、战史等课程,学制10个月,主要培养战略指挥员。研修所直属日本防卫厅。
联合参谋学校,招收少校和中校,学习三军作战特点、组织指挥原则及统帅机构的组成、任务和指挥原则等课程,学制8个月,主要培养合成军队的高级指挥员和参谋人员。
日本海军十分重视培养军官的预备教育。日军专门设立防卫大学,为陆海空三军军官候补生学校输送学员。防卫大学4年,招收的是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每年有近万名考生报名,录取率为20∶1,有的专业竞争率竟达48∶1。日本每年有40%的高中生进入大学,而防卫大学竞争如此激烈,自然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也为三军输送军官候补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日军院校很重视学员基础文化水平。首先对入学文化水平有明确要求。如防卫大学招收的是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军官候补生学校招收的是大学毕业生。其次各院校均设有文化课程,学员入学后可进一步提高文化水平。
由此可见,日本海上自卫队院校招收和要求学员的文化起点相当高,而海上自卫队干部学校作为海上自卫队的最高军事学府,其学员起点之高可见一斑。
海上自卫队干部学校十分重视与部队的紧密联系,这有助于学校教育水平不断适应部队的发展和需要,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不仅是自卫队干部学校,与部队紧密联系还体现在,日军各级指挥学校的校长历来都是由作战部队的指挥官担任,专业技术学校的校长则通常选调通晓技术的部队军官担任。
日军现役军官采取逐级训练的办法培养提高,军官晋升一级进一次学校,而一次入学只能进行一级训练。所以海上自卫队干部学校的基础教育、专业技术教育、高级教育学制均较短,学校根据学员情况开设各种班次,短则一个月,长则几个月或一年。
日军认为,一个院校的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员的素质,他们水平的高低、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大小和学校的声誉。所以海上自卫队干部学校的教员大都是受过良好正规的训练、经过严格挑选,既有真才实学又有丰富的作战和训练经验的军官、专家和学者。
海上自卫队干部学校一贯重视超前教育,其教育走在部队编组、装备、训练等工作的前面。他们认为,一种新的武器装备在部队列装之前,首先装备院校,以便研究其运用理论、方法,并培养骨干人才。这样做的优点在于:通过学校的教学和研究,可对新装备作进一步论证,便于减少盲目性;还可先行培养出骨干人才,有利于加速新建部队的建设;可摸索出一些该装备运用的经验,便于推动部队的训练。
日本海军历来重视官兵的精神教育,把官兵的精神状态视为部队战斗力强弱的重要标志。认为“防卫力量中最能发挥作用的是人,没有精神支柱的军队等于空中楼阁”。海上自卫队干部学校归纳其精神教育的内容大致有三个方面:使命教育,主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服役教育、海上自卫队使命教育、国内外形势教育等;品德教育,主要是进行国民道德教育和军人品质教育。一方面培养学员具有一般国民所遵循的“讲道德、懂礼节、守信义、知廉耻”的品质,另一方面培养作为军人所必备的“强烈责任感、不屈不挠的意志、忠勇尚武的精神及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传统教育,通过各种渠道灌输旧日军的传统精神,号召学员发扬“大和魂”和“武士道”精神,培养“正统”的军人作风。
中国海军第一所综合大学——海军工程大学
1999年4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以原海军工程学院为主,海军电子工程学院并入,组建新的海军工程大学,列入全军5所综合大学之一。
海军工程大学最早是大连海军学校的机械工程系,历经大连海校机械分校、海军机械分校、海军工程学院,最后成为今天的海军工程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举目疮痍,百废待兴。然而,共和国第一代的统帅们对人民海军的发展成长却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极大的关怀。在国民党政权被推翻的前夕,党中央、中央军委就授命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的胞弟、辽宁省军区司令员张学思着手筹建海军学校,并派他赴前苏联考察和聘请顾问、专家。1949年11月,中央军委批准在大连组建海军学校,从而在人民海军历史上诞生了第一所正规的海军学校。
1950年12月,中央军委批准在大连海校原有指挥系和机械工程系的基础上扩建组建指挥分校和机械分校。
机械分校主要以培养海军舰艇初级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教员大都来自清华、北大、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的专家教授和优秀本科毕业生,也有少数原海军起义人员。学员大都是从地方招收的高中毕业生和大学一二年级的优等生,还有从陆军部队调来的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战斗骨干,他们先进预科大队补习文化再进本科学习。
1954年4月,两分校各自独立办学。原机械分校组成海军机械学校。1961年9月,以海军机械学校和原198师师部机构为基础,组建海军工程学院,执行军级权限,校址在大连。学院也由培养以管理专业干部为主,发展为海军工程的监造、验收、维修和管理使用工程师。后来,海工又接收了哈军工的舰炮、指挥仪、水雷、鱼雷、消磁5个专业,使海军兵器系的基础更加雄厚,进而为海军工程学院成为全国重点院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9年,学院奉命由大连迁往武汉。1970年3月,海军决定以海军工程学院为基础,抽调海军通信学校、海军军械学校部分干部、教员和器材,组成第二海军学校。这段时间,政治运动接连不断,招收的学员水平偏低,学制最长的一年,短的只有几个月,教学内容减了又减,大部分基础教研室被迫撤销,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1975年5月,中央军委从海军建设实际出发,批准第二海军学校改番号为海军工程学院,实行院、系、队三级领导体制。恢复后的海军工程学院迎着国家发展的势头乘势而上,逐步形成了博士、硕士、本科、大专、中专5个层次,多种规格的专业体系,实现了培养目标向技术指挥、工程管理的综合型人才转变;先后建立了仿真技术、可靠性工程、自动控制、军事运筹学、高分子材料和系统工程等新学科,培养了一批人才,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如今,海军工程大学正以一流的姿态昂首踏上新的征程。
办名校必须有名师。海军工程大学发展50多年来,各级领导注重教员和管理干部两支队伍的建设,尤其是注重名师的培养。筹建之初,学院先后从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聘请了一批教员,这些教员后来都成为海军工程大学教学科研中坚力量。1950年我军院校首次评定职称,该院曹修懋、强明伦、俞懋旦等5名同志成为我军第一批教授。随着海军建设的发展,海工大涌现出一大批在军内外享有盛誉的专家,带动教员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1949年底,正在美国柯罗拉多州立大学攻读柴油专业硕士学位的愈懋旦,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心情异常振奋。当即暗下决心,学成后尽快回国,用所学的知识研制“中国最早”的内燃机。获得硕士学位后立即办好回国护照。导师和同学劝他暂时留下,他执意不肯,他说:“我的事业在祖国。”回国后来到海工担任机械工程系学科组领导工作后任内燃系副主任,主管教学工作,他带领教员、学员到船厂收集废旧机体,亲自到军队和地方联系调拨设备,然后加班安装调试,很快建成海军第一个内燃实验室,为学员实习和开展科研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使我国内燃机研制生产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他带领教员克服困难,顽强攻关,先后完成一系列科研课题。1955年,应旅大市邀请,他参加了大连机车厂“巨龙号”内燃机车的设计制造工作。当时在前苏联专家撤走,研制工作陷入停顿的情况下,他带领工程技术人员从头干起,设计、制造、调试……经过几百天夜以继日的奋战,终于在当年国庆节前成功地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铁道内燃机车,并开往北京,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作为海工第一任科研部长,他为开创海军特色的科研基地,加速新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直接参与了海工“系统工程”、“计算机数字仿真”学科的筹建与研究工作,并为创建学院研究生教育体系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
我国著名船舶结构力学专家、博士生导师郭日修教授长期从事船舶工程教学和研究工作,是我国船舶结构力学学科的开拓者。他建立了旋转物体的水弹性理论,进行了“气幕”减震的开拓性研究,提出了潜艇耐压艇体加肋锥—环—柱组合壳计算方法。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代高速护卫艇的母型艇,为我国军舰结构设计解决了一系列难点。早在1951年,他在全国首次开设“舰船结构力学”课程,参与创建“造船工程系”,长期担任系主任,为海工舰艇工程各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郭日修教授主持了海工第一个博士点的申报、建立、培养工作,并于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培养出人民海军第一个博士。
海军工程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姚树人教授是国内有影响的化学家。1951年,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缴获了一种特殊的美军装备。海军领导机关把它转送到大连海校,从装备上印的英文知道此装备是救生用的。人落在海中维持生活最需要的是饮水问题,而海水苦涩不能饮用,该装置正是淡化海水的设备。设备中有一个容器,只要将海水装入容器,再把一种消盐剂的物品放入容器,摇动、沉淀之后海水就变成饮用的淡水了。海军领导机关作为一项紧迫军事任务要海校研制这种消盐剂,学校指定由姚树人教授主持研究。众所周知,把盐放在水中很容易溶解,而从水中把盐取出来使水成为能饮用的淡水非常困难。而姚树人教授克服重重困难,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研制成功银沸石(铝硅酸银)——海水消盐剂,解决了抗美援朝期间我军飞行员海上失事后饮水自救的难题。姚树人教授还参与钱学森领导的火箭与卫星攻关专家小组,主持研制成功并指导生产出我国第一代可储存液体火箭推进剂,为我国人造卫星上天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承担国家重点项目“863计划”中的“高性能高分子阻尼材料的研究和设计”等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有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9年9月,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中共中央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
老一代专家教授为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如今,一批年轻的“新生代”正在海军工程大学迅速崛起,跃上本学科前沿。
日德兰海战的组织者——杰利科
杰利科(1859-1935),英国海军元帅。
1859年,杰利科生于英格兰南安普敦郡一船长家。1872年,加入英国皇家海军。毕业后,任“蒙那兹”号舰炮指挥官。
1886年,杰利科抢救遇难船员时表现突出,获银质勋章。此后,历任海军部军法署助理、地中海舰队“维多利亚”号舰长、侵华舰队“森都里昂”号舰长、侵华海军参谋长、海军部军械局局长。
1907~1908年,杰利科在大西洋舰队任职,晋海军少将。
1911~1912年,杰利科先后任大西洋舰队司令和本土舰队司令。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杰利科任英国大舰队司令。1915年1月24日,指挥部队参加多格尔沙洲海战;3月,晋海军上将。1916年5月31日,在日德兰海战中,指挥英国大舰队与德国公海舰队作战。1916年底,任第一海务大臣兼海军参谋长。1917年,从海军部引退。1919年,晋海军元帅。1920~1924年,任新西兰总督。
1935年11月20日,杰利科在伦敦逝世。著有《1914~1916年大舰队的创建和发展》(1919年)、《海战的危机》(1921年)和《潜艇的威胁》(1934年)。
一战英国海军明星——贝蒂
贝蒂(1871-1936),英国海军元帅。1871年1月17日,生于英格兰柴郡的斯塔皮利。1884年,加入皇家海军,在“大不列颠”号训练舰上服役。1896~1898年,任炮艇中队上尉指挥官,参加入侵埃及和苏丹。1899~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镇压义和团运动。
1910年1月,贝蒂晋海军少将,1912年,任海军大臣丘吉尔的副官,1913年,任战列巡洋舰分舰队司令,晋海军中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多次参加海战。
1914年8月,在黑尔戈兰海战中,贝蒂指挥战列巡洋舰分舰队击沉德国巡洋舰3艘和驱逐舰1艘。1915年1月,在多格尔沙洲海战中,指挥5艘战列巡洋舰和1艘轻巡洋舰击沉德国“布吕歇尔”号装甲巡洋舰,击伤战列巡洋舰2艘。1916年5月31日,在日德兰海战中,担任英国大舰队前卫舰队指挥官,为截断德舰队退路,率先迎战德国公海舰队前卫舰队。1916年12月,任英国大舰队司令。
1919年,贝蒂晋海军元帅,获功勋章。1919~1927年,任第一海务大臣。在任期间,对英国海军的指挥体制和作战原则进行过重大改革。1921年,代表英国参加华盛顿限制军备会议。
1936年3月11日,贝蒂在伦敦逝世。
英国舰队的挑战者——蒂尔皮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