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不是单纯的说话
言语是我们的思想及情感的表达,是心底的声音,没有言语作为工具,我们的思想及情感就表现不出来。
言语是思想的衣裳,它能完全表现一个人。一个粗浊或优美的品格,在粗浊或优美的措辞中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一个人虽然不一定能完全说出自己,但却多数能鉴别及透露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在有意无意间,在别人的眼前,他往往以每一句话描绘自己的轮廓与画像。
说话轻浮而行动亦草率,所以谈吐是行动之羽翼。
对于一切谈吐,人们最喜欢那种出自真诚而且经过选择的言语。言语是一种严肃的东西,有口才的人决不滥用它。同时也劝你不要强求别人听你的话;如果别人不愿意听,最好还是闭口不说。因为对方或许对言语的重要未有相当的认识,以致无法乐观地接受。说话天才,不是天生的,是从现实中锻炼出来的,是一分天才、九分努力的结果。
人们若既没有擅长于辞令的才智,也没有缄口不言的判断力,那是一件可悲的事。思想的人只是空谈,因思想是无声的。
自以为永远说得不够的人,常流于多言而必定是多言多失。长舌头与头脑简单往往结成亲家。最要紧的是说得少又说得好,那便可被称为懂得说话的艺术。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各人的生活经验,思想情感,千差万别,如果我们不能善于跟各式各样的人交谈、讨论,我们必然陷于孤陋寡闻,自以为是了。孤陋寡闻,而又自以为是的人,正是一个到处都不受欢迎的人。而且,只要每个人想一想:自己的各种看法、意见、兴趣和主张,是不是从娘胎带出来的呢?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是不是从来没有错过,没有改过的呢?答案一定为:
不是。正相反,它们是慢慢地经过长期培养而成形的,它们是会常常改变的,“今日之我”,未必就同“昨日之我”。
人与人之间,若能和平相处,只有通过语言一途。
善于言谈的人,能把生活弄得随时随地都很快乐。他们在业余的时间里,可以和他们的朋友,或是他们的家庭,快快活活地过一个晚上,使大家得到更多的乐趣。而且,善于谈话的人,到处都受人欢迎,他能使许多不相识的人携起手来,他能使许多彼此不发生兴趣的人互相了解,互相感到需要,他们能够排难解纷,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误会。他们能安慰愁苦烦闷的人,他们能鼓励悲观厌世的人,能够清除别人的疑虑和迷惑,能够使别人更聪明,更美好,更快乐,更拥有作为。
我们平常似乎很少人知道谈话在生活中有这么宝贵的价值,常常安排自己的生活,办公啦,看电影啦,可是很少安排去找一些什么人,好好地谈几个小时的话。
我们去找朋友的时候,不是为了要办一些琐碎的事情,就是为了应付应酬,联络联络,见了面除了随便找些话来乱谈一阵,并没有好好地想想应谈些什么。在我们宴客或安排什么晚会时,我们花很多钱和时间在饭菜和游戏节目上。我们给客人预备了好酒、名菜,安排了一些文艺节目。可是关于怎样谈话,却一点也没有想到。
我们没有想到在一起谈些什么好,我们很少替客人们互相介绍,使他们在一起谈些共同有兴趣的事情。我们也没有想到,在必要的时候,我们自己带头谈起一个所有客人都会有兴趣的话题。我们特别使那些没有熟人的客人感觉到闷气、难堪,只呆呆地无聊地一声不响地坐在那里。在拜访人的时候,我们穿得很整齐。可是对于见了人之后,应该讲些什么,却模糊得很。有许多人不但没有随时准备和别人谈话,事实上,简直有点怕谈话,甚至于觉得谈话是很讨厌很麻烦的一件事。我们害怕遇见陌生的人,见了比我们地位高一点的人,我们不但害怕,而且还有点害羞,如果遇到不得不参加的会议时,我们坐在那里,除了举手表决以外,什么事也不会做,我们不能站起支持,补充自己同意的意见,也不能反驳,批评我们反对的意见。
为什么我们变成这样的人呢?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缺乏集体生活,对人太不了解。也可能是因为某几次谈话失败了。为了避免谈话的再失败,于是索性就不肯再开口了。也可能是误解了多做事,少说话的真意,把不说话当作一种美德。也可能是受了“祸从口出”这成语的影响,觉得不说话是一种保护自己的安全之道。
“祸从口出”这句话,在以前相当流行。类似这样的道德教条还多得很,什么君子缄口啦,慎言啦,多言必失啦,等等。总之,都是叫人最好不要出声,不要说话,不要发表意见。其实这些教条都是有它的社会背景的,在过去,政治不良,君主****,平民没有言论自由,谁要是言语不慎,批评了当局,或是得罪了权贵,常常就会招致杀身灭族之祸。这样相习相沿,人们便以不说话当作一种美德,当作一种安全之道。可是一种合理的社会,不说话,不但不是一种美德,而且也并非安全之道。
为什么呢?在合理的社会,人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和义务,对于一切社会的事情,是利是弊,应兴应革,都应该提出批评,提出建议,谁要是一声不响,坐视不言,那就是一方面放弃了公民的权利,一方面也是没有尽公民的义务。在某一个时候,说话的人,往往是并不做事情的人,许多不做事情的人在那里哇啦哇啦,空口说白话,高谈阔论。所以多说话,还不如多做事。
可是到了现在,说话的人,就是做事的人。要做事,就不得不说话,说话也是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说话和做事结合起来,那么就没有什么说多说少的问题。
在某些场合,说话就是做事,做事就是说话。例如学校的教师,政策法令的宣传者,公共卫生的宣传员,展览会的讲解员等等,都是用他说话的才能服务于社会,推动社会各方面事业的进步与发展的。至于一般办事的人,一面做事一面也要说话。交流经验的时候要说话,交换意见时要说话,有所报告,有所询问,有所批评时,都不免要说话。没有这些种类的说话,或是应该说而不说,应该多说,而懒得说,都会妨碍事情的进行与发展的。
所以,我们要从心底扫清一切过去社会上流行许多对说话的不正确的看法,认识清楚说话的能力在现代生活中的真正地位。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摸到说话的意义和学到说话的技巧了。
口才为交际锦上添花
口才在交际中的作用,那是更显得重要了,人类的交际场,实在是人生生活的磨炼。不会应酬,人们都以为他是个呆子。所谓应酬,就是人在生活磨炼中所获得的结果。
我们常见许多人会面的时候,开始像下面类似的谈话。
甲:“哈哈,今天的天气很不错哪!”
乙:“是的,很好,哈哈!哈哈!”
甲:“你好吗?”
乙:“托福,你呢?”
这样的开场白,看起来很平淡,似乎没有什么内容的交谈,但是你假如注意一下他们间的态度,他们的语调,这“哈哈”的两声,就表现着特殊的情感。这情感既不热烈,也不冷淡,而是从生活中磨炼出来的世故经验。一般人所说的阅历,就是指这个。
你和人们交往,你在社会上跟一些人交际,接触,自然你衡量别人,而别人也衡量你。我不知道你是拿什么标准去衡量别人,但是我这里却可以告诉你别人衡量你的标准。当人们一看见你的时候,在他们的脑海中立刻起了一种反应,注意你的一切了,你无论笑一下,走动一下,或是微咳一声,人家都当作是一种新奇的事情。
因为,他要断定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个原因在哪里呢?因为这表现出来的,有时候可以假装而成,这样,人们为了要获得真实的结果,于是悄悄地走近你的身边,含着微笑,一面用眼光不住向你打量,一面和婉地说:“先生!您贵姓?您是……这是您……”
多么有意思呢?他让你自己招供出来,这里的答语就是衡量你的最厉害的标尺。如果你能从容不迫的向他还个礼,然后再和婉地对答他的问句,你介绍你自己,你再询问他的一切,这样,你将被他所重视,所钦敬。
有些人被视为老练、持重,有些人被认为轻浮、狡猾,也有些人被认为连人情世故也不懂,这都是口才所显示出来的。
在社交场合里,你稍一留心,就可以看出许多人当中,分类起来不外只有三种:爱说话的,爱听人说话的和看来不爱说也不爱听的。第一类爱说话的,你若轻轻用一两句话逗起他,他便会一直说下去。你只要具备忍耐涵养的功夫,不管他说得有无趣味,仍能细细听着,那么他就大为满意。即或你一句话也不说,也可能引你为知己。第二种爱听不爱说的,这一种人,对谈话很感兴趣,生性虽不大好说话,但却爱听别人说话,人到非不得已时,话以少说为佳,因为听话便当,说话而能讨好却不容易。但如今碰到了对头,你若不说,这局面就不易维持下去,那么你就非小心从事不可了。
你可以从头到尾包办了说话的义务,但你要牢记着,你是说给对方听的,不是说给你自己听的。因此,说话不在于仅图自己痛快,而必须顾全到对方的兴趣,你要为听者想。要探出对方的兴趣,照例用几个回合的对答就应该可以探出来,然后择其感兴趣者谈下去。别人愿意听你的谈话,大概因为你有某一种值得他听的议论。
或因你刚从某地旅行回来,或因你的事业经验值得注意,或因你知道了一些特殊的新闻,或因你对于某一问题具独特的见解,所以他才愿意耐心听你说。当你探出他兴趣的焦点,就可以一直谈下去。
你必须注意,即使是一个很好的题材,说时也要适可而止,不可拖长下去,否则会令人疲倦。说完一个题材之后,若不能逗引对方发言,而必须仍由你支持局面,就要另找新鲜题材,如此才能把对方的兴趣维持下来。
在谈话当中,对方的发言机会虽为你所操纵着,你必须时常找机会诱导对方说话,像说到某一节时可征求他对该事的看法,或在某种情形时请他试述自己的经验等,务使对方不致呆听,才不失为一个善于说话的人。话题转了两三次,而对方仍无将发言机会接过去的意思,或没有作主动发言的本领时,你应该设法把一个谈话结束。
即使你精神还好,也应让别人休息休息了。自己包办了大半的发言机会,是不得已时才偶一为之的方法,若以为别人爱听自己的话,或不管别人兴趣与否便随意说下去,那就大背其谈话艺术之道了。
在社交上,最好的谈话,是有别人的话在里面。那种看来不爱说也不爱听的人们,常常坐在客室的一个角落里,吸着香烟。当他偶然听见另外一伙人哄然的笑声时,也照例的跟着一笑。但这种笑显然是敷衍的,因为笑容随即收敛,他的眼光已经移到其他事物上去了。虽然这种人绝对不会单独来看你,但若在别人家里遇着,或一个宴会里刚巧坐在你的身边,那么你就不能不想个办法了。首先你要明白,这种人大概是一班人当中年纪较大或较小,或学问兴趣较高,而同时在座的其他人比较市井气一点,谈天说地,问题无非是饮食男女,或出语俚俗,言不及义,使较有修养的人望而却步,所以他才独自躲在一角。只要你知其症结所在,应付是不难的,你可以在几句谈话中探得他的学问兴趣如何,然后才和他谈论下去。只要你会提问,就可以保持着一个增长你学识的机会。如此一来,僵局打开了。年纪较大或较小的一类,亦因兴趣不同,故气味不相投合,原则上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
在社交上,说话恭敬,对人客气,是一种美德。但不分皂白的恭敬和过度的客气,那就不大好了。假若你到一个朋友家里,你的朋友对你异常客气,你每说一句话,他只有唯唯而答,每和你酬答时,总是满口客套,惟恐你不欢,惟恐开罪于你。如此一来,你一定觉得如芒刺骨,坐立不安,终于逃了出来,如释重负。这情形你大概经历不少吧?同时你也得想想,你是否也如此待过你的客人?虽然是客气,但这客气显然是给人痛苦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大家谨记此旨。开始会面时说几句客气话倒不成问题,若继续说个不停就不太妥当了。
谈话的目的在沟通双方的感情,而客气话,则恰恰是横阻在双方中间的墙。如果不把这墙搬走,人们只能隔着墙作极简单的敷衍酬答。
朋友初次会面略谈客套后,第二第三次的见面就应竭力少用,那些阁下,府上等名词,如果一直用下去,不在相当时间以后废去,则真挚的友谊必无法建立的,客气话的生产过剩,必然损害快乐的市场。客气是表示你的恭敬或感激,不是用来敷衍朋友的。所以要适可而止,多用就流于迂腐,流于浮华,流于虚伪。有人替你做一点小小的事情,譬如说:递过一杯茶吧,你说声“谢谢”也就够了。说客气话的时候要充满真诚,把平时对朋友的客气话略改为坦率一点,一定可以享受到友谊的欢乐,像流水般泻出来的客气话,最易使人讨厌。说话态度更要温雅,不可有急促紧张的状态。还有,说时要保持身体的均衡,过度的打躬作揖,摇头转身作态来帮助你说话的表情,并不是一种雅观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