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张居正十讲
1688000000001

第1章 前言

读史先读人 阅人即阅世

读史:体验性阅读与都市脱困

社会文明程度、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今天,几乎每个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在事业、社交、生活方面不如意。而几乎每个有“不如意感”的人,都常常会觉得自己不如他人、心态失衡、经受不起挫折、生活没有希望、对周围的人与事极度失望……

不过,有这样一句谚语,叫做“上帝在这里关上了门,就会在那里打开窗”。我们看到,现代都市人正在进行一种群体实践,那就是对中国古代的经典与历史进行体验性的阅读,从中寻找摆脱困境的方法。

很多都市人在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与历史时,都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们遇到过的问题,古人也曾经遇到过,而且他们想出了很高明的解决办法。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向古人学习,从历史中求证如何走出“中国人式的困境”呢?

的确,古人也曾经遭遇过人生中的惊涛骇浪,但是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和良好的心态渡过难关,让事态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今人虽然与古人所处的历史时代、具体环境不同,但是古人在渡过危机、扭转局势的情况下的特殊思维方式,却是值得今人去细细品味的。只有理解了古人的思维,才能将古人的智慧融会贯通;而只有了解了古人所处的特殊历史时代,才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古人为何会选择那样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

历史的人性

既然读史可以获得摆脱都市困境的良方,那么,历史是什么?

厌倦了应试教育的人认为,历史是一长串的年代、人物、事件的名称,是故纸堆里的文化,是和今天距离很远的学术研究对象。

其实不然!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曾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的人生历程,是过去的人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历史永远是生动的、多彩的,而不是枯燥无味的纪年和称号。

一言以蔽之,历史就是古人的人生。历史上最深刻的印记,是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物。而历史人物最让后人关注的,不是他们的豪言壮语,也不是他们的赫赫功绩,而是他们作为特定时代中的人物所具有的喜怒哀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是普通人,而每个人的人生都将不可逆转地成为过去,成为历史。经历成为往事,不代表它就此便会失去生命力。相反,后人阅读历史的时候,总能为古人独有的性格、气魄所感动。这就是历史的魅力,人性的魅力。

人物是历史的核心,人性是历史的神髓。因此,作为一个现代人,应该“阅世先读史,读史先读人”。

历史生态与现代社会

为什么人性会穿越时空,令现代人感觉到格外温暖?

因为,古人之所以具有魅力,就在于他们的人性来自于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社会。如果古人所处的时代状况与现代有相似之处,我们在阅读史书时,就会从古人的经历中找出与自己近似的遭遇,从而产生“感同身受”的体会。

古人所生活的时代,与现代社会没有本质的不同,都是由特定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与日常生活组成的,它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生活背景,但它却是古人的性格之所以散发光辉的根源。

我们将这种时代因素称为“历史生态”。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能够造就曹操和诸葛亮,活力四射的唐代能够诞生唐太宗和李白,阴郁的明清则会走出朱元璋、张居正、康熙、曾国藩。

同样,很多现代人抱怨自己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没有下海,也没有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炒股,更没有在这个世纪初买房……由此而生的自怨自艾、悔不当初的说法比比皆是。回过头来看,时势造英雄,现在已经不再是当初的时代,就算诸葛亮、曹操重生,恐怕也不能成为呼风唤雨的人物,又何必怨天尤人?

人性之所以永恒,就在于造就它的时代独一无二。这是古人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今天的现代人正确认识自己的出发点。事实上,正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人的成败,也大抵如此。

读史·阅世·新知

历史应该是生动而充满细节的,因此,我们不应该读那些枯燥的历史数据与假大空的历史赞歌,而是应该从个性鲜明的人物入手,看看他们是如何从一个无名的白丁,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或者是如何从万众瞩目的事业顶峰滑落到人生谷底的。

充满现实关怀与现代气息的历史,应该是人的历史,这才是历史的精髓,古代文化的经典。而读史,就应从读人开始。古人的诗句说得好:“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只有不断地回味往事、品读古人,才能让自己的见识更加广阔,让自己的阅历更加丰富。

当然,你大可以在获得人生经验的同时,将对历史人物的感觉上升到审美的层次,其实,那又何尝不是体悟了人生之后,对历史的新知呢?

你可以嘲笑吕不韦的机关算尽、众叛亲离,也可以讥讽刘邦的小肚鸡肠、两面三刀;你可以感慨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无力回天,也可以赞叹曹操的慷慨激昂、豪情万丈;你可以向往唐太宗的礼贤下士、虚心纳谏,也可以认同康熙的事必躬亲、深谋远虑;你还可以批评张居正的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读史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代,品评古人,也是为了更好地做好自己。这就是我们推出“中国历史人物十讲”丛书的初衷。但愿您能在阅读本书系的同时,增加对人生的体悟,陶冶性情、笑面人生。

给你一个真实的张居正

这是一本分专题来讲述历史人物张居正的书。本书的目的在于,从多个角度比较全面地展现张居正不仅作为一代名相的光辉事业,而且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普通读书人的生活与性格。为读者朋友比较客观公正地描绘一个接近历史真实和有血有泪的张居正,而不是一个传说中的张居正。

长久以来,我们对历史人物,尤其是对一些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的认识,大多拘泥于传说和少量的阅读体会。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很容易给许多历史人物贴上各种各样的道德标签:一说到秦始皇,就说他暴戾专制;一说到曹操,就说他阴险奸诈;一说到魏徵,就说他忠诚耿直;一说到杨广,就说他荒淫无道……

这样的道德评价不仅常常出现在人们的言谈之中,而且在比较正式的书籍中也能够见到这些字眼。如此一来,人们对那些历史人物的印象就会越来越模糊。历史也就逐渐被人们脸谱化、戏剧化,离历史真实越来越远了。

不仅如此,人们在对某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作道德评价时,往往还会见仁见智地产生不同的结论。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现象:对于同样一个历史人物,有的人将其褒扬上了天,有的人则将其打人了十八层地狱。同一个历史人物,一会儿是个堪为万世师表的道德圣人,一会儿又成了背上千秋骂名的历史罪人。纷纷议论,让人莫衷一是!同时,也让人不禁要问:“真实历史中的伟人们是个什么样子?”

关注事实:观察古人的眼光

本书的主人公张居正就是这样一位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按照人们对他的道德评价,我们是无法了解这位明朝末年的改革家的。因为人们对他的道德评价,会让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的人说他是圣人再世,有的人则骂他是禽兽不如。

在这里,我们需要问的并不是这些评价之中哪个比较符合真实的张居正的形象,而是要把它们全部抛在脑后,换另外一种眼光来看待这位改革家。这种眼光,就是关注事实的眼光。

关注事实的眼光看重的是一个历史人物的具体处境和他在那样的处境中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一味去作道德评价。无疑,这样的眼光着重的是分析历史事实本身。

有了这样一种关注事实的眼光,对于下面这些问题我们就可以作出更加深入和客观的回答了:张居正是否清廉?张居正是个孝子吗?张居正是否真的为了权力背弃师友?张居正的改革是否有成效……

如果我们只站在道德评价的立场,用不怎么站得住脚的传说和少量的历史知识来回答这些问题,答案就会是一些标签式的描述语言,而且名目繁多、不一而足。可是,当我们用关注事实的眼光去理解和分析张居正这个人时,我们就会发现,他是一个有着复杂性格,却又灵活多变的人,他身上所蕴涵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是很难用一两句道德话语便能概括的。那样的评价永远只能是管中窥豹,有时甚至连一块斑纹都见不到。

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回到历史中去,关注跟张居正有关的事实本身,学会像张居正那样去思索问题,去理解他当时的困惑和处境。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历史中真实的张居正既是权高位重的首辅大臣,也是有着师友亲朋的普通人;既会玩弄权术,近乎奸诈,也会顾全大局,敢于挺身而出;既会倡导开明政治,也会大权独揽、威震朝野。

这些看似矛盾的性格和行为,就这样鲜明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使张居正显得更加魅力无穷、值得品评。这时再来回想那些道德评价,就会觉得它们都是死的,只有历史中真实的张居正才是栩栩如生的。

最后,如果真要用一句话来总结张居正这个人,这句话就是:一位顾全大局、力挽狂澜的精明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