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陈年旧事
1703800000029

第29章 汪辟疆/给别人排名,自己却被忘了

汪辟疆先生是谁,试着问了几个人。问中文系学生,不知道,问中文系老师,也不知道。当然,南京大学中文系出身的人应该例外,毕竟系里马恩列斯毛似的挂着巨像,不知道也得知道,想不认识也得认识。有人愤愤地说,真他妈岂有此理,知道和认识自家人算啥本事。

现如今,不认识自家人的其实很多。我读大学时,就没听什么人讲过汪辟疆,他显然没有吴梅和黄侃的名声大,段子也少,当年的中文系只是一栋小楼,没见着巨幅照片。建前贤祠挂大照片是后来,据说各个学校都这样了,不挂办公室,就贴走廊上。

前些年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女作家方方塞给我一本书,是汪辟疆的集子。她说这书大约只有你愿意看,言下之意,也是身后寂寞,没人知道汪辟疆了。方方的爷爷是汪辟疆弟弟,爷爷走得早,为日本人所杀,一家人一直跟着汪老先生过,因此与他关系特别亲。值得说一句的还有,方方就出生在南京。

话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风风光光还都南京,时不时搞些文化活动粉饰太平。有一次蒋委员长设宴,招待各界名流,汪辟疆是著名教授,蒋非常业余地提问,说汪先生博览群书,有没有看过一本《文心雕龙》。汪先生说,蒋先生乃党国要人,应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就没有必要研究此书了。对一个做学问的人来说,《文心雕龙》是一本入门的书,委员长想卖弄,想套近乎,欲深入反而显得浅薄。与毛主席他老人家相比,蒋虽虚长几岁,文人气息差远了。

能和委员长坐一起吃饭,不是了不得的事,但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有这机会。更牛的是,蒋要去台湾,竟然授意江西省主席接汪先生一起去。汪却没有走,这一点,又是国民党输给了共产党,那年头,大多数知识分子都觉得共产党好,比国民党更有希望。

汪家有三位好汉直接投身抗战,汪的一个儿子和两个侄儿,或是进黄埔,或是直接参加青年军。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孩子能这么做,当然与他的支持有关。热血青年投笔从戎,在当时是最大的爱国行为,可是参军的结果往往糟糕。很多人为国捐躯,不死于日寇之手的幸存者,临了也很难不卷入内战的旋涡。

汪家三兄弟最后都得以幸存,并且避免了参加内战,这也算是个奇迹。当然和汪的教育有关,他与三兄弟很认真地谈了一次话,说保家卫国对外作战,本是男儿分内之事,然而兄弟阋于墙,自己人打自己人,是要留下千古骂名的。

对汪辟疆先生的兴趣,当然与他是我们母校前辈有关,好歹自家人。记得读书时为老先生们扫过一次墓,当时就产生这么一个念头,既然中文系老前辈都很厉害,我等后辈必须发扬光大,好好努力才行。

至于汪的学问怎么厉害,还真是不太明白,我始终都是门外汉,浅尝辄止,一旦回忆只存惭愧。有一段时候,我对他的那个排行榜有点兴趣,把儿时读《水浒》背一百零八条好汉的劲头都用上了,又是比较,又是对照。《光宣诗坛点将录》是汪的代表作之一,最适合按图索骥,翻阅了这本书,对晚清诗歌便可以有个大致了解。

以今天的眼光看,汪的“点将录”基本上是一段文学史提纲。所评点的光绪和宣统诗坛,相当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现代文学”,或者今天的“重温八十年代”,研究对象既是风光依旧的前朝诸贤,又同时是早已过气的当代余孽。汪对清诗评价相当高,认为是清文学史中的高峰,而水平最高的又是晚清诗,其成就远在宋诗之上。

一个老先生不薄今厚古,很容易受到年轻人欢迎。汪辟疆写“点将录”时,被点到的一些诗人还健在,成了大名士,有的身居要位,然而江山代有才人出,文学风气正处于剧变,五四新文化才是当时最强最大的文化潮流,他的研究注定不可能变成显学,即便是用了一种流行的排行榜方式。

用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的游戏方式来评点诗坛,印象中汪辟疆是第一人。我看到“母大虫”黄体芳,看到“母夜叉”江标,便忍不住要笑。首先性别颠倒,两位都是男的,不拘泥男女是个创造,可是不免荒诞。后来的钱仲联先生也仿照此例重新点将,封沈祖棻为“一丈青扈三娘”,尽管是梁山第一女将,考虑到最后还要嫁给“矮脚虎王英”那个强盗,总觉得不妥,程千帆先生也不会愿意。

名列前十、最佳五十强、排名百强,是现如今的时髦评价。古人也喜欢排名,喜欢排行榜,喜欢煮酒论英雄,以自己的眼光褒贬人物。行文至此,忽然感到信心不足,停下来翻书,原来汪的“点将录”也不是原创,在此之前,已有《乾嘉诗坛点将录》。汪自己也承认,是仿照了一位叫舒位的清朝诗人的《瓶水斋旧录》。

汪辟疆给后学开过一个必读书目,所谓“源头书”或“案头必备”,不多,就十种,分别是《说文》、《毛诗正义》、《礼记正义》、《荀子》、《庄子》、《汉书》、《资治通鉴》、《楚辞》、《文选》和《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