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陈年旧事
1703800000038

第38章 王云五/从商务印书馆管到国家财政部

蒋委员长去了台湾,竞选总统。所谓竞选,用今天的网络流行语言,就是“你懂的”,然而程序还得走,还得一本正经。根据有关规定,总统只能当选两次,老蒋已N次,必须有人出来解开这扣。担当会议召集人的王云五发话了,这样那样,然后新规定出台,“行宪首任总统,不受宪法第四十七条连任一次之限制,连选得连任”。意思是说,只要老百姓愿意,首任总统与皇上一样,可以一直玩下去。

时至今日,很多人不知道王云五是谁。什么都是浮云,商务印书馆大老板,国民党政府的财政部长,考试院和行政院的副院长,共产党通缉的四十三名战犯之一,同时拥有两个老婆,所有这些很能吸引人眼球的信息,曾经的时髦话题,没人再当回事。

王云五生于一八八八年,早在一九一二年就参加了草创期的国民党,当过孙中山秘书,这资格很老,足以吹牛。十五年后国民党终成气候,因为没重新登记,国民政府并不承认他这位老党员。后来政坛上混,都是以党外人士和社会贤达的身份。在很多人眼里,他比国民党还国民党,一些蒋介石亲信不太合适说的话,他可以毫不脸地红说出来。

抗战胜利国共大战,知识分子不得不面临选择,出版界的大佬们也必须考虑何去何从。王云五去了台湾,这时候,他已下海从政,与国民党政权搅在一起,生死与共。开弓没有回头箭,想退缩也不可能,否则在商言商,为了读者,他不应该走。

学而优则仕,专业人士当官,服务社会本是件好事,可是政治斗争向来凶险,弄不好会把持不住。所谓专家,就成了统治阶级的工具和小丑。王云五是出版界的奇才,与商务的前辈张元济比,与中华书局的陆费逵比,与世界书局的沈知方和开明书店的章锡琛比,他的综合分数最高,业务能力也最强。作为张元济的继任,商务印书馆这艘超级航母,处于老大位置多年不败,王云五功不可没。

经营好一家出版社,与治理一个国家有些相似,如果不是太多战乱,商务印书馆的经营策略,用来管理国家并没有太大不妥。商务自创办,一直致力于文教,所做的一切无非人文为本,服务文化,提高读者修养。基本上一直在赚钱,赚大钱,且很难把低俗与商务联系在一起。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王云五善于理财,国民政府要崩溃,突然想到请他出山救驾,让他当财政部长挽救危机,可惜病入膏肓,谁也救不了,纵横捭阖,还是枉然,毕竟国家不是出版社。

王云五天生的生意人,民国年间在上海玩弄出版,能玩好做大的,绝大多数是浙江人。他是个例外,祖籍广东香山,出生在上海。父亲做小买卖,很小就进一家五金店当学徒,说他是生意人,因为确实有商家独到的眼光。

譬如用按揭方式,买了一套《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在今天,那些有经济头脑的人,会想到按揭买房买车,而差不多一百年前,王云五就用这种出位的方式,来为自己的教育投资。他不是科班出身,没上过大学,没留过洋,仅仅靠夜校学英文,学了没几年,成为英文老师,与孙中山的老丈人宋耀如一起任教。他教过的学生中,最有名的是胡适,只比他小三岁。胡适后来学问很大,可是不得不承认,曾深受王影响,是自己年轻时的两大偶像之一。

王云五的文化积累,都是大百科全书教授。按揭购买了这套书,三年后付清书款,已将全书认认真真通读。纵观他一生,皆用做生意的办法对付,用经济手段普及文化,用普及文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老一辈人谈起王云五,颇有微词,都佩服他会赚钱。过去常说的四角号码字典,就是他所发明。据说《王云五大辞典》,每年可抽取版税五千大洋,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绝对是笔大数目。小时候,我硬着头皮学过好多次四角号码,始终没真正弄清楚,因为这缘故,很讨厌这种检索方式,同时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它能挣大钱。

王云五有一壮举引以为豪,即出版《万有文库》,所谓“万有”就是什么都有,古今中外,规模之庞大,与当下的好大喜功,绝对有一拼。在他主持下,当年国内有一半图书出自商务,而这套大型文库,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牛最大的一套丛书。中国的读书人口基数多,市场大,正好赶上民国难得的盛世,有钱人买一套,基本上就是一个小型的家庭图书馆。

《万有文库》出了一千七百多种,四千多册,价格不算很贵,不过一般老百姓还是消受不起。好在永远不缺乏有钱人,而且一定会有公款埋单,因此总体上,这套丛书是很成功的策划。可惜盛世过眼烟云,日本人要来了,国难当头,文化壮举照例难以维持,注定虎头蛇尾。

熟悉现代文学的人,都知道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这刊物很有影响,但叫好不叫座,经济状况并不佳,仿佛今天的纯文学。王云五主政商务,茅盾很快辞了主编职务,很显然,得不到他的支持。到晚年,茅盾仍然耿耿于怀,在自传中可没说他什么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