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毛泽东钦点为战犯的四十三人名单中,黄埔一期出身的军人占四位。分别是胡宗南、王叔铭、桂永清、杜聿明。胡宗南是封疆大吏,是西北王,权很大,兵很多,像模像样的大仗并没打过多少。王叔铭和桂永清属于武官式的军人,大仗打得更少,一个当了空军司令,一个当了海军司令,只能说是仕途得意。当然这也不能怪罪他们,上个世纪的中国特色,空军和海军都不可能有太大机会,也休想有什么作为,只能是地面作战的陪衬。
最倒霉的是杜聿明,他的一生,就是不断被打败。身经百战,枪林弹雨,出生入死,部队不止一次被击溃,最后还当了共产党的俘虏。如果没记错,他也是唯一被活捉的战犯,其他大佬不是去台湾享受晚年,就是转危为安临阵倒戈。从为党国效劳的角度看,桂永清只是楷模,杜聿明则是不折不扣的劳模。
能够当劳模,首先是因为他善战。在战争年代,蒋委员长心目中,劳模远比楷模更有用,更重要,楷模是让人看的,劳模却得随时随地派上用场。无论是抗日战场,还是后来的东北和淮海,杜聿明扮演的角色都举足轻重。他是国军的救火队队长,关键时刻,老蒋便想到要用他。
杜聿明是蒋介石手中的重要赌注,这张王牌打出去,基本上就是最后一搏。用足球来形容,他所在的球队,始终是一流俱乐部,天生是用来打高水平比赛的。杜聿明是球队的灵魂和核心人物,差不多是梅西和C罗那样的球星,可惜他生来与冠军无缘,尽管任劳任怨,参与了很多场近乎经典的决赛,但他的球队最后总是输球。所以说,他再牛,再能征善战,也只能是一位悲摧的统军人物。
作为中国第一支装甲部队的领导人,杜聿明注定成不了德国的沙漠之狐隆美尔。他的装甲部队也是中看不中用,在实际作战中,既不是日本人的对手,也不是共产党的对手。直截了当地冲锋陷阵,远不是杜聿明的强项,他本质上还是一个文人,善于大场面作战,根据地图运筹帷幄,能制订出非常好的作战方案。这些方案完全可以写进教科书,如果真能够付诸实行,淮海大战可能是另外一种结局。
据说杜聿明的作战方案,每次都有上中下三项,供最高统帅选择,偏偏蒋委员长糊涂,永远都会选择下策。因此蒋埋怨手下无良将,杜也只能恨自己选错了俱乐部。杜聿明打不过林彪,打不过粟裕,完全是因为有个糟糕的老板。换句话说,蒋介石根本就不是毛泽东的对手。
杜聿明一生参与很多重要战役,国民革命军的北伐,长城抗战,淞沪抗战,一仗仗打下来,终于成为国军的高级将领。昆仑关大捷让他爆得大名,当时有篇报道吹得神乎其神,说因为有了杜的督率,中国军队已经开始步入现代化,这样的报道足以让他成为军事明星。
最后虽然是惨败,但在杜聿明的军事生涯中,更多的是被誉为常胜将军。他确实打了不少胜仗,军衔完全是依靠军功获得,一仗接着一仗硬打出来。不错,他在关键时刻输给了林彪,输给了粟裕,输得一塌糊涂,然而他的内心深处,未必心服口服。
先说和林彪的对阵,我想他一想到这个对手,心里就会严重不爽。首先师兄竟然被学弟打败,杜是黄埔一期的老大哥,林彪是黄埔四期,在军队方面,讲究论资排辈,尤其是在黄埔,一期天生应该老大,比他们更牛的人根本找不到,除了他们的老师和校长。以高校为例,黄埔一期是北大清华,二期便降了档次,到三期四期,不过是个大学本科文凭。
军队系统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在共产党这边,黄埔一期的陈赓曾归林彪指挥,林对他的态度,往往是放任不管,干脆放鸭子,大致安排一个方向,你爱往哪儿打就往哪儿打。杜聿明在一开始不把林彪放眼里,还有个重要原因,林彪其实也没打过多少仗,像平型关这样的伏击战,与杜的赫赫战功相比,根本是小菜一碟。抗战八年,林彪有一半时间在苏联养伤,剩下那一半,可圈可点的战事几乎没有。
事实上,杜聿明在东北战场也不能算完败,以球赛为例,他赢了上半场,输了下半场,打成平手。四平一战,杜聿明曾让对手十分难看,让林彪感受了从未有过的挫败。不可思议的是,几乎在同时,杜聿明还去医院割了一个左肾。
真正的惨败是在淮海战场,这一次输得十分彻底,他不仅身败名裂,也把国军的老本赔个精光。很多人都想不明白,他也百思不解。一九六○年,英国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来中国,有机会与杜聿明对话,问他在当时手中掌握了多少军队。杜聿明说有一百万,蒙哥马利闻讯大吃一惊,说一个拥有百万大军的统帅,不应该被打败。
杜聿明很无奈,败军之将无以言勇,只能很懊恼地告诉蒙哥马利,对方的兵力更多。他想不明白,牌面上看,自己军队兵强马壮,数量上也占优势,可是实际作战时,共军总会占着绝对的多数。不知不觉中,国军都跑到对方阵营去了,都成了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