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陈年旧事
1703800000007

第7章 曾昭燏/曾国藩家族里的考古学姑娘

长期以来,对于曾昭燏先生,一直有两个错误印象。首先,她不是曾国藩的曾孙女,是曾国藩弟弟国潢的后代。中国现代史上的狠角色,对曾国藩都十分推崇,蒋委员长读书不多,喜欢把曾文正公挂嘴上。毛主席他老人家对这位湖南老乡推崇有加,干脆就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他的几卷《曾国藩家书》,扉页上都写着“咏之珍藏”的字样。毛还说过“在曾国藩的后代中,还有一个叫曾昭燏”,正是因这句话,我有了第一个错误印象。

其次,曾昭燏并非死于“文革”。到过中山陵,一定知道灵谷塔,南京人俗称为“九层塔”,很高很巍峨,我们读书时郊游,有一次排球掉下去,发出的巨响跟打炮一样,想起来后怕,落人脑袋上,后果不堪设想。曾昭燏正是从这塔上一跃而下,然而她的死,与习惯思维中的受迫害、不甘凌辱自杀无关。陪朋友去游览,卖弄过去掌故,我不止一次误导别人,把她列入“文革受迫害者”名单。

很显然,说到曾昭燏,一定会和曾国藩有关系。曾国藩影响很大,对自家人的影响更大。男人该怎么样,女人不该怎么样,有许多苛刻规定。男人不说了,关于女人非常具体,要做手工,要织布,要下厨。湘乡曾家一门人才辈出,有口皆碑,到曾昭燏已第四代,与曾国藩相差九十九岁,时代完全不同,良好的家教遗风还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医院病房,我曾见过一位曾家后人,当时也还是弄错,说是曾国藩玄孙女儿,叫曾宪植。后来查资料才明白,不是曾国藩,是他的另一个弟弟曾国荃。也就是说,是曾昭燏的堂侄女,实际年龄却只小一岁。这是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风度极好,气质非凡。病房过道上有个长椅,每到黄昏时分,她便坐在那儿休息。她是叶剑英的前妻,全国妇联副主席,据说是曾家的第一位共产党员。

湘军领袖曾国藩是老大,有四个弟弟,每人都能说几句。老三国华,战死三河镇。老四国荃,族中排行为九,当年正是这位九爷,率湘军攻破了南京城,官至两江总督。老五国葆,病逝于军中。曾家五兄弟都是读书人,能文能武,皆有军功。老二国潢没在战场上久待,他是家族大总管,兄弟前方厮杀,他在后方照顾父亲,督课子侄,对曾氏子弟的教育贡献最大。

曾国藩曾夸二弟“劳苦最多,好心好报”。由于长年在外,如果说种种家规由老大曾国藩制定,真正让它贯彻和执行的,却是这位国潢。一八六八年初夏,太平军被剿灭,曾国藩功高盖主,即将调任直隶总督,上任前,他为本家女性定了非常具体的“功课单”。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这是食事。接下来纺花或绩麻,这是衣事。中饭后做针黹刺绣,这是细工。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缺一不可,妇女于衣食粗细缺一不可,曾国藩很认真地说,“自后每日立定功课,吾亲自验功”。

这个当然只能嘴上说说,不过规矩还是规矩。曾氏一门出了太多人才,不能不刮目相看。身为女人,更该说的,恐怕还是嫁人,与曾家结亲同样不同寻常,查联姻的关系网,有关的名门数不胜数。光说曾昭燏这一家,哥哥昭抡娶了俞大,妹妹是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的媳妇。俞大又是曾国藩的曾外孙女,本来就是一家人,她哥哥俞大维,是后来的国民党国防部长、蒋经国的亲家,姐夫傅斯年,是著名的学界领导人。

能攀上亲的还有陈寅恪,还有一大堆名人,不过曾昭燏终身未嫁,始终是个做学问的老姑娘。长沙的艺芳女子学校,首任校长曾宝荪是她姑姑,也是杰出的老姑娘。曾昭燏几个姐妹都从这学校毕业,一九二九年,她考入中央大学国文系,成为胡小石先生的得意弟子。

师从胡小石是她人生的转折点,曾昭燏的学问落实在考古学上,无疑与老师深厚的文字学功力有关。作为胡的入室弟子,研习碑帖是必需的,然而曾昭燏并不以书法见长。她有很好的古文字基础,诗词文章都相当不错,最后却成了非常专业非常有成就的考古学家。

曾昭燏的求学经历,有两事值得一提,一是读书时,为了便于请教,干脆住恩师胡小石家里。在当时非同寻常,大教授都是有脾气的腕儿,不是最欣赏的弟子,享受不了这耳提面命的待遇。一是去英国留学,最初也没想学考古,那时候经费不足,她的目的不在学位,只是为了学习西方学者的治学方法。胡小石教会她如何在案头的书本上作研究,西方的考古学教会她走向田野,直接面对地底下的实物,而这两者恰恰是中西学问的最高境界。

考古学谈不上显学,要坐冷板凳,要在野外挖掘现场吃苦头。曾昭燏属于中国第一代考古专家,很有成就,参加和主持了一系列重要挖掘项目,譬如南京人熟悉的南唐二陵。她在考古界的地位不可动摇,曾被誉为“华东门神”、“南霸天”,这些都代表了她的学术影响。

曾昭燏死于一九六四年,她的绝然而去,有种种猜想,没一个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