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陈年旧事
1703800000009

第9章 俞大絪/你想象不到的显赫家世

中学学英语,赶上“文化大革命”,基本上只记住标语口号。粉碎“四人帮”后恢复高考,有机会进大学,学英语的教材还是“文革”残留。对话练习仍然“我是一个工人”,“我是一个农民”,“我是一个人民解放军战士”。这情景很有趣很写实,我们都来自基层,譬如在下,就是四年工龄的钳工。

校方也觉得教材太不像话,于是现编,每次上课发几张纸片。那年头外语都糟,尤其中文系,要想好就得另开小灶自修。我后来能考上研究生,主要依靠《许国璋英语》,这套教材的五六册由俞大女士主编,当时只知道傻乎乎学,既不问俞大何方神圣,也没想到她是女的。

后来弄明白,原来俞大来头很大,曾国藩的曾外孙女,母亲是曾国藩的孙女儿。这身世了不得,人们说起张爱玲,必提李鸿章,张的奶奶是李鸿章女儿,俞大与曾国藩近似于张爱玲和李鸿章。曾国藩后代中的有名女性,常提到考古学家曾昭燏、全国妇联副主席曾宪植,其实两位都不出自曾国藩这一支。

俞大与曾昭抡结婚,标准的亲上加亲,她又回到了老曾家。如果有孩子,就该姓曾,有一种传说,说因为表兄妹,害怕近亲结婚弄出傻儿子,他们都不敢要孩子。我对此有怀疑,在过去年代,姑表亲姨表亲算不上什么事,翻《红楼梦》就知道了,他们毕竟已隔很多代了。

大家族相互通婚,从好的方面讲,综合了文化优良传统,优秀变得更优秀。中国人讲究门当户对,忠厚传家诗书继世,对名门既佩服又羡慕,仔细想想也不是没道理,毕竟人才一串串出现了,成功概率要高许多。当然,大户人家也难免裙带,难免潜规则,富不过三代,好的文化传统和遗传基因一样,再优秀也会变异,掰开手指头认真计算,没出息的富二代富N代,远比有出息的多。

湖南曾家与浙江俞家联姻,拉开了一张巨大的名人关系网。小时候,听家人聊天,我知道俞平伯家与曾家沾亲,按辈分,俞平伯好像要比俞大低一辈。后来读的书多了,又知道陈寅恪的母亲俞明诗,是俞大的嫡亲姑妈。这层关系要亲近得多,俞大哥哥俞大维娶了陈寅恪妹妹陈新午,标准的宝哥哥和林妹妹,他们第一个儿子真的是弱智。

俞大有个堂侄儿俞启威,又名黄敬,也是位老革命,是现如今国家领导人俞正声的父亲。她还有个嫡亲侄儿俞启德,又名俞扬和,是蒋经国的女婿,小蒋只有一个宝贝女儿。

俞大的显赫家世像光环一样笼罩,然而物极必反,搁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出身便是滔天罪行。“文革”初期很多人受冲击,最惨痛的往往是两种人,一是地富反坏右,一是反动学术权威。

为什么他们最倒霉呢,因为最容易欺负,最没有还手的能力。前一种是死老虎,早就在打倒之列,舆论宣传做足了,已身败名裂,怎么羞辱都不为过。后一种还包括各行业的名流,有名气,薪水高,本是平民百姓眼红的对象,既羡慕又嫉妒,突然有个机会,能将他们掀翻在地,再踩上一只脚,正好趁机出口鸟气,而且没有任何风险。

“文化大革命”的荒诞,在于场景不断变化,人人都可能转为批斗对象。同是天涯沦落人,“走资派”要好得多,群众再怨恨,内心深处多少会有忌惮。民怕官毕竟是传统,考察中国大历史,当官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啥时候真正吃过亏。

在一个不好的时代,落井下石和被落井下石,最常见的两种境遇,具体到俞大,光曾国藩后人这一条,已足以取她性命。曾国藩是屠杀太平军的刽子手,年青一代的仇恨与生俱来,一旦爆发,后果相当严重。

俞大的嫡亲哥哥俞大维,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国防部长,加上这一条,她的反革命罪行不堪设想。知道内情的人悄悄替她惋惜,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当年国民党政权往台湾去,飞机上座位都留好了,她和丈夫曾昭抡,还有妹妹俞大缜,以及小姑子曾昭燏,义无反顾地都选择了留在大陆。

俞大之死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最大反抗,以死相抗的还有老舍,他早走了一天。还有傅雷,他晚走了十天。俞大服毒,老舍投湖,傅雷自缢,共同点在于,都遭到了非人对待,都被暴打,都被凌辱。俞大是英语教学界的老前辈,老舍是优秀作家,傅雷翻译了巴尔扎克,我们都曾受惠于他们。

我不认为他们后悔留在大陆,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老一辈人的理想境界,远不是我们平庸的脑袋所能想象。在俞大逝世一年前,她的小姑子从南京的灵谷塔上一跃而下,结束了性命。此时距“文革”还有些日子,政治恐慌让人窒息,曾昭燏的决然而去,让她避过了人格污辱。

人是有尊严的动物,是可忍,孰不可忍,人同时又非常脆弱,像根很容易折断的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