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全集
1708900000045

第45章 从经济学看企业经营(4)

其实,80/20法则早已盛行,只是未受注意。我们经常只能看到公司的“净”结果,但这绝非全貌!在表象之下,正面与负面的产出力量互相拉扯,加起来共同产生了我们在表面所见的效果。一旦我们辨识出台面下所有的力量时,80/20法则最能发挥效力,我们就能去除负面的影响,将所有精力花在最有效的生产力上。

在市场经济中,利润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一个企业要达到利润最大化,就必须对投入要素进行最优组成以使成本最小。因此,我们要想取得最大利润,就要遵循成本最小化原则。

守株待兔的故事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这在经济学家的眼里可以用来阐述成本最小化原则——即付出最小的成本来获取更多的“兔子”。

其实,这个故事最初是用来讽刺那些懒惰的人,自己不付出劳动,却希望不劳而获。不过我们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寓意。故事里的农夫其实并不傻,他知道比较自己的收益和成本,而且知道在树下等撞死的兔子,比种地要来得轻松,付出的成本也小很多,他觉得这是他成本最小化的一个途径。不过,他混淆了成本最小化与不付出成本的界线了,成本最小化不是不付出成本。

这里谈的成本,其实是会计学中的一个概念,在经济学的分析中也广泛应用。成本是指为了得到一定的预期结果所付出的代价。成本有不同的分类,包括生产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等。企业是市场中的微观主体,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所以,在研究企业问题时,考虑最多的就是成本问题。

企业如何控制成本,使之达到成本最小化呢?

第一,加强控制措施,减少无效消耗。

从获得产品而发生消耗的关系来看,在企业的全部消耗上,有一部分是有效消耗,它是获得社会产品(即合格品)的必要消耗;另一部分是无效消耗,是获得产品不应发生的消耗,如废品消耗、管理不善造成的浪费等。

对于获得一定产品而发生的有效消耗,在一定生产条件下是一定的,是相对固定不变的;对于获得一定产品而发生的无效消耗,是相对变化的,是普遍存在的。后者是控制的对象,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对这一消耗进行控制,使其降低到最低点。

第二,加强企业管理,促进经济技术统一。

企业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经济技术,从技术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出发,重视技术进步,对降低成本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技术上的新成果只有在经济上需要且有采用它的条件时,才能在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也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成本控制工程在很多方面是从企业经济方面对技术工作提出要求,如新产品开发、质量的提高等,因而能够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又通过技术进步对经营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达到了经济和技术的统一。

第三,加强内涵控制,推动外延控制。

一般来讲,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是按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步骤展开的。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内涵成本控制阶段。这是初步成本控制阶段,主要是打好基础。第二阶段,外延成本控制阶段。这一阶段是完善发展阶段,主要是系统控制。这一阶段的控制措施由经济管理型转向了技术管理型,发生了质的飞跃。这是因为随着企业外部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企业增支减利因素不断增加,单纯靠内涵控制已不能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

因此,企业必须由以内涵控制为主转向以外延控制为主,并逐步形成外延控制体系,从而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消化能力和发展能力,逐步使成本达到最小化。

企业竞争必知的博弈策略

在生活中,理性重要,还是感性重要?如何学会用自己的优势换取生存,跳出权钱交易的怪圈,游离于贪婪之外?处世中的博弈原则能够让我们直击对方心理,采取有利策略,在社会关系的驾驭中游刃有余。

博弈是经济学概念,而经济学的建立是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假如说每个人都是理性的,那么,当两人发生利益冲突时,是理性,还是非理性,就要看双方在博弈的时候,理性所起的作用有多大,因为作为个体的人而言都是感性的,但分析事物时都是理性的,而当我们按理性思维去操作时,又难免流于感性,感性和理性往往同在,所以我们要根据理性和感性谁起的作用更大,来选择自己用什么策略。

其实,在一定条件下,尤其是策略的选择,有时,根据需要非理性的选择也是博弈论中经常运用的重要抉择。

很久以前,在北美地区活跃着几支以狩猎为生的印第安人部落,经过长时间的生存拼搏之后,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狩猎之前,请巫师作法,在仪式上焚烧鹿骨,然后根据鹿骨上的纹路确定出击方向的印第安人部落,成为唯一的幸存者;而事先根据过去成功经验,选择最可能获取猎物方向出击的其他部落,却最终都销声匿迹了。

也许有人会感到不可思议,“科学预测”怎么会败给“巫师作法”呢?其实不然,仔细品味故事的来龙去脉,我们就会发现,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科学与迷信之间,根本原因就在于,几个部落的竞争战略有所不同。

依据经验进行预测并确定前进方向的部落,或许暂时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但是,不久的将来,他们的路就会越走越窄。可以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理性”的部落之间,势必产生相同的推测与判断,瞄准同一目标的部落越来越多,他们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而他们每天的狩猎方向经过“科学分析”之后,变得日趋一致,但在原始的状态下,猎物不会迅速增多,最后,这些部落只好在同样的狩猎区域,你争我夺、你拦我抢,弄得鱼死网破,同“输”而归。显然在这场理性与非理性的较量中,非理性成了最后的胜者。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企业界又何尝不是如此,某个领域的市场需求大了,十个、数十个甚至上百个企业因为对目标市场的共同期盼,纷纷杀将而来,结果呢?市场有效需求并没有因为他们的频频光顾而迅速增大,僧多粥少,就会有人挨饿,直至撤退和消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近几年来,我们就见证了彩电、VCD、手机、PC、笔记本……的激烈竞争。

按照巫师作法,焚烧鹿骨的那个印第安人部落,虽然在战术上出现了明显的错误,明显有些盲从和随意,但是,基于他们当时的条件,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判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核心因素——竞争战略,却要优于竞争对手。那就是他们在发现新市场或者说创造新需求,这样一来,无形之中,他们就避开了与其他部落之间在战术层面的相互厮杀,从而赢得了生存空间。

人类社会已迈入21世纪,信息化战争正在以咄咄逼人之势扑面而来。不可回避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竞争将变得异常激烈之时,世界各国企业之间相互模仿的速度就会骤然加快,这必将导致一场印第安人部落生存式的“狩猎游戏”。

智猪博弈对企业竞争策略的制定也很有启示意义。

当猪圈里只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的时候,总是大猪去踩踏板,小猪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旁,而大猪则为了食物不知疲倦地奔跑于踏板和食槽之间。这就是著名的“智猪博弈”。智猪博弈规则表明,在企业经营中,学会如何“搭便车”是一个精明的企业管理人最基本的素质。

在博弈论经济学中,“智猪博弈”是一个著名的纳什均衡例子: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谁按按钮就会首先付出2个单位成本,若大猪先到槽边,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时到槽边,收益比是7∶3;小猪先到槽边,收益比是6∶4;那么,在两头猪都是有智慧的猪的前提下,最终结果是小猪选择等待。实际上小猪选择等待,让大猪去按控制按钮,而自己选择“坐船”(或称为搭便车)的原因很简单:在大猪选择行动的前提下,小猪也行动的话,小猪可得到1个单位的纯收益(吃到3个单位的食品同时也耗费2个单位的成本,以下纯收益计算相同),而小猪等待的话,小猪则可以获得4个单位的纯收益,等待优于行动;在大猪选择等待的前提下,小猪如果行动的话,小猪的收入将不抵成本,纯收益为负1单位,如果小猪也选择等待的话,那么小猪的收益为零,成本也为零。总之,等待还是要优于行动。

在小企业经营中,学会如何“搭便车”是一个精明的企业管理者最为基本的素质。在某些时候,如果能够注意等待,让其他大的企业首先开发市场,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比如,在某种新产品刚上市,其性能和功用还不为人所熟识的情况下,如果进行新产品生产的不仅仅只有一家小企业,而且还有其他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更强的企业,那么小企业完全没有必要首先投入大量广告做产品宣传,以达到和其他企业品牌竞争并取得优势地位的目的,而可以选择坐等大企业将市场开发成熟后迅速跟进。

“搭便车”实际上是提供给企业管理者面对每一项花费的另一种选择,对它的关注和研究可以给企业节省很多不必要的费用,从而使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走上一个新台阶。

在市场中,这样的智猪博弈现象随处可见。我们可以将大企业或市场领先者比做大猪,小企业、市场跟随者或市场补缺者比做小猪。对于小企业来说,在与大企业竞争中,有许多工作(如开拓市场、保护市场等),只有大企业积极去做,才能使整个行业得利,小企业在这时扮演智猪的角色,静静等待不失为明智的选择。从短期来看,商业竞争、市场营销和基础技术的研发中小企业应该认清自己的地位,学会“搭便车”,选择成为智猪,争取获得更加有利的竞争地位。

有效率的制度可以把懒人变为勤劳者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宣王好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喜欢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