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全集
1708900000052

第52章 方圆做人的经济学(2)

一位政治家这样表达他的无奈:“我们不得不与狗娘养的同乘一条船。”狗娘养的指的是他的敌手。他的敌手不同样这样想的吗?为了不至于将船弄翻一起沉入海底喂鱼,相互敌对的人,必须克制自己对对手的痛恨,而作出理性的选择,必要时不得不与讨厌的对手合作。政治上如此,商业也是如此。在自己的目标面前,敌人可以合作,朋友也可以成为对手。

利益是所有人的目标,通过理性分析选择自己的策略,但是每个人的收益不仅取决于自己的策略的选择,而且取决于“他人”的策略选择,每个人必须冷静地对待对手。

并非他人总是我的地狱。这取决于活动的类型,按博弈论的术语来说,当你与他人的利益是相冲突的时候——此时处在常和博弈和零和博弈,“他人”所得即是我之所失,此时“他人”存在构成我的地狱;然而,当与“他人”处于合作性博弈之中的时候,可以通过与“他人”建立集体行动的联盟,这样各自都会获得好处,此时“他人”便是我的天堂,达到双赢的效果。

“他人”也可以构成我的天堂。因为,虽然在没有“他人”的情况下,我是自由的,不存在竞争,但在这种状态下的一切都没有了意义。“他人”虽然能够使我成为客体,然而这是有意义的客体,因为只有在“他人”存在的情况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才能体现。

网络交友是21世纪的一大潮流,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网友是你的天堂还是地狱。

计算机网络逐渐成为人际交往的媒介,与朋友之间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新的相遇机会大幅增加。

如果就某一感兴趣的主题呼吁大家进行讨论,具有类似兴趣爱好的人就会给予回应。如果就某些社会潮流发表自己的一些感想,产生共鸣的人们就会给出相应的回复。而且,自己也有可能成为回复别人观点的一方。因为能够把信息传达给距离自己很遥远的人们,所以很快就会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人或者产生共鸣的人出现。

这样,很快就能组建起研究会、同好会或者好朋友团体。而且,这些团体成员在团体即将成立之前是互不相识的,从时间、金钱各方面的成本都是较低的。

如果不利用个人电脑网络,要想结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就只有通过参加报纸、杂志的交流版面介绍的研究会或交流会了。但是,如果不是因为特别的兴趣爱好或者很强的必要性,并非爱好交际、性格积极的人,是很难发挥出这种行动力的。

即使去了这种场合,也不能够直接确定对方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所以没法直接进行讨论。这时就应该先与对方聊天,慢慢地尝试了解对方,营造出友好的气氛,这就需要相当的社交能力。从初次见面到逐渐相互了解的过程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

而且,在出发的时候是不知道那里有没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的。有时候虽然特意参加了类似活动,但结果却是没有交到一个朋友就回家了。

在个人电脑网络上,很容易就能够了解到某一群体正在交流的内容,所以就可以根据正在讨论的内容和参加者之间的气氛来决定自己是否加入。而且,即使是在讨论中,如果突然觉得讨厌,也可以退出。这与面对面的交流不同,具有很大的自由性。

报纸、杂志的读者投稿栏也是如此,即使是相距甚远的不认识的人们之间,也能够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当议论变得白热化时,经常是等对方的投稿发表后再投稿,这一投稿发表后,又要等待下一个人的投稿发表后再投稿,这种时间推移很是麻烦。

快速的联系方式就是通信或者打电话,但这样互相之间就知道了对方的居住地址。因为不知道对方是不是值得信赖的人,所以大家自然不愿意采用这种联系方式。

在这一点上,个人电脑网络上的交往是很轻松的,互相都不触及对方的底细,只需围绕双方都关心的事情进行交流。

网络对于人际关系的投资来说成本较低,收益回报快,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式。

人类的两难选择

俗话说:“知人知面难知心,画龙画虎难画骨。”人心叵测,每个人的心理都是很难揣测的,因为人的大脑一天至少有五万个想法。尤其是在关系复杂的社会网中,每个人做事都有其方法和心理表征。面对每件事,都要经过一番心理斗争,而社会的种种现象正是发生矛盾的双方心理博弈的结果。

拉封丹有一个心理博弈寓言“鼠盟”,说的是一群怕猫的老鼠在一只自称“既不怕公猫也不怕母猫,既不怕牙咬也不怕爪挠”的鼠爷带领下组成联盟对抗老猫,目的是去救一只小耗子。结果面对老猫,“首鼠两端不敢再大吵大闹,个个望风而逃,躲进洞里把小命保,谁要不知趣,当心老雄猫”。鼠盟就这样瓦解了,协议只是一纸空文。

关于价格联盟,早在几年前就有了,当时有些行业的寡头厂商和销售商运用“价格自律联盟”的手段,弱化竞争,维持稳定利润。比如,2000年彩电厂商在深圳推出“彩电厂商价格自律联盟”,试图联合起来将彩电的价格维持在高位获取稳定利润,结果行不通。因为这在经济学上是站不住脚的。

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讯,由地方检察官分别和每个人单独谈话。检察官说:“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五年刑。

”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该怎么办呢?他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假设每一个人都是从利己的目的出发,他们选择坦白交代是最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很短的监禁——三个月,但前提是同伙抵赖,显然要比自己抵赖而坐10年牢好。这是种损人利己的策略。不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10年牢。太不划算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五年,总比被判10年好吧。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一年刑)没有出现。

假如他们在接受审问之前有机会见面好好谈清楚,那该有多好,因为彼此一定会同意拒不认罪。不过,接下来他们很快就会意识到,无论如何,那样一个协议都不见得管用。一旦他们被分开,审问开始,每个人内心深处那种企图通过出卖别人而换取一个更好判决的想法就会变得非常强烈。这么一来,他们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判刑的命运,这就是博弈论里经典的囚徒困境的例子,又称之为囚犯的两难选择。

其实加入鼠盟的各个小耗子们就如同那两个囚犯。一个耗子会想,如果其他耗子都不跑,它有两种选择:不跑,有可能被猫吃掉;跑,肯定能活命。结论是,其他耗子不跑时,它先跑是有利的。如果其他耗子都跑,它不跑,肯定被吃掉,它跑还有可能活下来,结论是其他耗子都跑时,它更应该跑。每个耗子都这样作出选择,结果本来团结起来也许能把猫打败的,最后却全逃走了。

价格同盟,无论是采取行业自律价的形式,还是禁折令的形式,最后也都和这个鼠盟一样的命运。当确定了行业自律价时,每个企业都会想,别人都遵守自律价或禁折令不降价时,我降价,会占领更大市场,我不降价,市场份额仍不变,两者相比还是降价有利。别人都不遵守自律价或禁折令而降价时,我降价,市场份额仍可保持,我不降价市场就被别人占了,两者相比还是降价有利。每家企业都按同样的推理作出选择降价的决策,自律价或禁折令就成一纸空文了。在汽车行业实行自律价和民航实行禁折令之后,每家企业如何作出选择不得而知,但结果与这种分析却完全一致,鼠盟式的价格同盟破产了。

使鼠盟难以形成的原因是雄猫的存在,它强大无比;使价格同盟难以实现的原因是市场供求力量,它也强大无比,不可抗拒。在市场经济中,决定价格的最基本因素是供求关系。供小于求,价格上升;供大于求,价格下降。这是什么力量也抗拒不了的。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垄断竞争、寡头、垄断)上,企业只能通过控制供给来影响价格,而不能把自己硬性决定的价格强加给市场。在汽车、民航这类寡头市场上,每个企业所考虑的不可能是整个行业的长期利益,而只是自己的短期利益。当整个行业供大于求时,让每个企业减少产量维持一定的价格是不现实的。

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个有趣的博弈游戏:

假设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家企业,现在他必须自己作出选择。选择一,生产高质量的商品来帮助维持现在较高的价格;选择二,生产伪劣商品利用别人的所失来换取自己的所得。每个学生将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选择一的学生总数,将把自己的收入分给每个学生。

事实上,这是一个事先设计好的博弈,目的是确保每个选择二的学生总比选择一的学生多得50美分,这个设定当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因为生产伪劣商品成本比生产高质量商品的成本低。不过,选择二的人越多,总收益就会越少,这个假设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伪劣商品过多,会造成市场的混乱,企业也就会跟着受到影响,信誉跟着降低。

现在,假设全班27名学生都打算选择一,那么他们各自得到的将是1.08美元。假设有一个人打算偷偷地改变决定——选择二,那么,选择一的学生就少了一名变为26名,将各得1.04美元,比原来的少了4美分,但那个改变自己主意的学生就会得到1.54美元,而比原来要多出46美分。

诚然,不管最初选择一的学生人数有多少,结果都是一样的,很显然,选择二是一个优势策略。每个改选二的学生都将会多得46美分,而同时会使除自己以外的同学分别少得4美分,结果全班的收入会少58美分。等到全班学生一致选择二时,尽可能使自己的收益达到最大时,他们将各得50美分。反过来讲,如果他们联合起来,也就是协同进行行动,不惜将个人的收益减至最小化,那么,他们将各得1.08美元。

但博弈的结果却十分糟糕,在演练这个博弈的过程中,由起初不允许集体讨论,到后来允许讨论,以便达成“合谋”,但在这个过程中愿意合作而选择一的学生从3人到14人不等。在最后一次带有协议的博弈里,选择一的学生人数为4人,全体学生的总收益是15.82美元,比全班学生成功合作可以得到的收益少了13.34美元。一个学生嘟囔道:“我这辈子再也不会相信任何人了。”

但事实上,在这个博弈游戏里,无论如何选择,都不会有最优的情况出现。类似于囚徒困境,即使达成合谋,由于人的心理太过复杂,结果也不是预期的样子,所以,在这样复杂的心理博弈中,我们不能苛求要获得最好的结果,因为人心各异,最好结果根本就不存在。那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类似于上述游戏的博弈情况时该如何选择呢?那就是保证一点——不要太贪婪,只要有利益就可以,不要妄求有太多的利益或要获得比别人更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