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害战:是指在与敌人交接的边界,对付常来侵犯的敌人要采取主动防御,使敌人不敢侵犯。?孙子兵法.·虚实篇?就指出;“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害之,就是这种主动防御。本章以张仁愿守边的史例来具体说明何谓“害之”。主要有两点:一是乘敌虚而把防线扩展到敌人的腹地,主动防御:二是建立报警系统,准确掌握敌人的行动,及时打击敌人。
② 沙托忠义:唐中宗时少数民族将领。突厥:指东突厥。
③ 张仁愿:唐代将领,继沙托忠义之后任朔方军大总管,因对突厥作战有功,官至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韩国公。摄:代理。
④ 蹑:紧随其后。
⑤ 默啜:东突厥可汗,也即阿波干可汗,名环,屡扰边境,扩地万余里,拥兵四十万,很强大。突骑施:古族名,原属西突厥,唐武帝后,渐强大,建政权于碎叶川(今吉尔吉斯共和国之楚河流域),统治地区至伊丽水(今新疆伊犁河)流域。
⑥ 漠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的地区。
⑦ 三受降城:即东、中、西三座受降城,东城位于今蒙古托克托东南,中城位于今内蒙古包头西之黄河北岸,西城位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联合旗西南之黄河北。
⑧ 唐休璟:唐中宗时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宋国公。
⑨ 旬:十天为一旬。
⑩ 碛(qì):沙漠。
11 牛头朝那山:位于今内蒙古固阳东。
12 堠(hóu):古代了望敌方情况的土堡。
13 史例出自《新唐书·张仁愿传》。
【译文】 凡是敌我双方各守自己疆界,如果敌人侵犯我边境,骚扰我边境的民众,我们可以在要害的地方设下伏兵,或者筑起障碍来拦截打击敌人,敌人必然不敢轻易来侵犯骚扰。兵法上说:“能够使敌人不可能来犯的办法,就是打击他们的侵犯。”
唐朝神龙三年的时侯,朔方军总管沙托忠义被突厥打败,唐中宗使命令张仁愿兼任御史大夫前往接替沙托忠义。张仁愿到达时,突厥的军队已经退出,他当即率兵跟踪追击,在夜晚袭击突厥的营地,打败了突厥。在此之前,朔方军与突厥的军队以黄河为界,北岸有一寺庙名拂云寺,突厥每次来犯,总要先到拂云寺去祈祷祭祀,然后引兵渡黄河南下骚扰。张仁愿来时,东突厥可汗默啜正带领全部兵马西击突骑施族,他奏请中宗批准率兵乘东突厥内部空虚攻取了漠南地区,在黄河北岸筑起东、中、西三座受降城,断绝突厥南侵的道路。当时的尚书右仆射休璟反对这种做法,他认为:“从两汉起,历来都是防守黄河北岸,现在筑城于敌人的腹地,终究会被敌人占有。”经张仁愿一再请求,中宗同意了。张仁愿并上表请求留下服役期满的士卒来帮助修建。当时有咸阳籍的士卒不愿意而逃跑回家,张仁愿抓住了逃兵,全部杀死在城下,全军上下都为之震慑,修筑的士卒都很卖力,六十天就修筑好三城。以拂云寺所修筑的为中受降城,向南直通朔方镇;西边的受降城向南直通灵武镇;东受降城向南直通榆林镇,三座受降城各相距四百多里,它的北面是大沙漠,为国家向外拓展疆土三百里。同时,他又在牛头朝那山的北边设了烽火台一千八百座。从此突厥人不敢越过十头朝那山牧马,朔方地区不再受到突厥的骚扰。每年节省开支以亿计,缩减边镇士卒数万人。
安 战
【原文】 凡敌人远来气锐,利于速战;我深沟高垒,安守勿应,以待其敝。若彼以事扰我求战,亦不可动。法曰:“安则静。”
三国蜀将诸葛亮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渭水之南。魏遣大将军司马懿拒之,诸将欲往渭北以待之,懿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率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②,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③,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懿知其必败。时朝廷以亮率军远入,利在急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亮数挑战,懿不出,因遗懿以巾帼妇人之饰。懿终不出。懿弟孚书问军事,懿复书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持兵十万,己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懿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④,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以归师不之迫,于是杨仪结阵而去。经日,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图书、粮食甚众。懿审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辛毗⑤以为尚未可知。懿曰:“军家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食,今皆弃之,岂有人损五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关中多蒺藜⑥,懿使军士二千人着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着屐,然后马步俱进。追到赤岸⑦,乃知亮死。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懿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⑧。”
① 安战:对待来势凶猛的敌人,应固守不动,安而待敌之疲惫,乘虚而攻,一举歼灭。《孙子兵法·势篇》中以“安而静”强调两方面,一是安固在守,稳若泰山:二是静观在谋,乘虚而发。
② 武功:古地名,位于今陕西武功西。
③ 五丈原:古地名,位于今陕西宝鸡东南之斜谷口西侧。
④ 杨仪:为诸葛亮军中长史,助理军务,筹划粮草,亮死后,杀魏延,后自恃功高职低,与尚书令蒋琬争权获罪,入狱后自杀身死。
⑤ 辛毗: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任丞相长史,魏文帝时任侍中,魏明帝时封颖乡侯。
⑥ 蒺藜:一种带剌的植物,蒺藜丛生地影响行军打仗。
⑦ 赤岸:位于今陕西留坝东北。
⑧ 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宣武帝纪》。
【译文】 凡是敌人远道而来而且士气锐盛,利于速战速决。我方就应当筑起深沟和高高的障碍,安心防守不要出兵应战,等待敌人疲惫有隙时再战。如果敌人故意生事挑动我出战,也不可出兵迎战。兵法上说:“坚持防守,就要安如止水。”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兵十余万出斜谷,在渭水的南岸修筑营垒。魏国派遣大将司马懿抗敌,诸将领认为就在渭水的北岸等侯诸葛亮的军队,司马懿说:“百姓和物质资源都在渭水的南岸、那里是兵家必争之地。”于是率兵渡过渭水,背水修筑营垒。并对诸将领说:“诸葛亮如果是个有勇之人,就会北出武功,依托山地向东扩展。如果率兵向西上五文原,我们的军队就平安无事。”其后诸葛亮果然率兵上了五丈原,正碰见一颗流星落到诸葛亮营垒附近,司马懿据此推知诸葛亮的军队一定会大败。当时,魏明帝因诸葛亮军队从远道而来,只有速战速决才有利,所以每次都命令司马懿持重不可轻易出兵,等待蜀军的变化。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出兵应战,因此诸葛亮又派人送去女人用的头巾和发饰给司马懿,以辱其胆小如妇人。但是司马懿终究不出兵,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写信询问战事,司马懿回信说:“诸葛亮志向大但不善选择时机,多谋而少决断,喜用兵而不知权变,虽然持兵十万,但已经堕入我的谋划之中,打败他们已成定局。”两军对垒有一百多天,正在此时,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国的将领烧掉营垒逃跑,百姓跑来报告消息,司马懿便亲自率兵追赶。诸葛亮的长史杨仪见魏军追赶,便反回头摆出鸣鼓反击的样子,司马懿据兵法原则:归去的军队不可过于逼迫,于是杨仪便乘机率兵结阵而有序地退走了。过了一天,司马懿军队到蜀军的营地,观察蜀军所留下的各种遗迹,搜缴蜀军的作战地图和很多的粮食,司马懿断定诸葛亮肯定是死了,感慨说:“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丞相长史辛毗认为诸葛亮也许并未死,司马懿分析道:“军事家所最重视的,便是作战文书、计谋和粮草,现在蜀军竟把这些都丢了,难道还有五脏六贿都损坏了还能存活的吗?我们应当立即追击蜀军。”关中地区多生蒺藜,为便于部队迅速前进,司马懿命令二千士卒穿上平底软木鞋在前,滞刺的蒺藜便都扎在鞋底上,这样步兵骑兵便能够顺利前进.魏军追到赤岸地界,才知道诸葛亮确实死了。当时老百姓有谚语说:“死的诸葛亮吓跑了活的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是由于我只能顸料活的诸葛壳的行事,而不能预料他死后的行事的缘故。”
危 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陷在危亡之地,当激励将士决死而战,不可怀生则胜。法曰:“兵士甚陷,则不惧。”
后汉将吴汉为公孙述所败,走入壁,丰围之。汉召诸将励之曰:“吾与诸将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今至其城下,而与尚二处受围,势即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御之。若能同心协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诸将皆曰:“诺。”于是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立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乃分兵拒水北,自将兵攻江南,汉悉兵迎战,自旦至晡,遂大败之,斩谢丰、袁吉于是率兵还广都,留刘尚拒述。且以状闻,而深自谴责。帝报曰:“公还广都,甚得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悉步骑赴之。适当值其危困,破之必矣。”于是,汉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于郭中。述自将数万人出城大战。汉使护军高午、唐邯将锐卒数万击之,述兵败走,高午奔阵刺述杀之。旦日城降,蜀遂平。
【译文】 凡与敌交战,如果我军陷入了非常危险的境地,就应当激励官兵,拼死决战,只要不苟且偷生就能取胜。兵法说:“士兵深陷危险的境地,就不会惧怕。”
东汉将领吴汉被公孙述打败后,逃回军营,公孙述的将领谢丰包围了他。吴汉召集各位将领,激励他们说:“我与各位将领涉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向披靡,才深入到敌境来。如今我们兵临敌人城下,却与刘尚在两个地方被包围,实在难以互相接应,眼前的灾难是难以估量的。我想偷偷地将军队移至江南与刘尚合兵防守。如果大家能同心协力,人自为战,大功可以告成;如其不然,必败无疑,成败就此一举。”各位将领都说;“是。”于是用酒饭招待士兵,喂饱战马,闭住营门,三天不出,并树立起许多旌旗,使烟火不绝。到了夜晚,部队口衔枚,悄悄出动,与刘尚合兵一处。谢丰等人没有察觉,第二天便分兵挡住江北,而自己领兵攻打江南。吴汉全军出战,自清晨杀到黄昏,大败敌军,斩了谢丰、袁吉。于是吴汉率军退还广都,留下刘尚抵挡公孙述。吴汉向光武帝上报了这一情况,并深深地责备自己。光武帝回诏文说:“你退回广都,是很合适的。公孙述必然不敢同时进攻刘尚和你。如果他先攻刘尚,你就从广都率全部步骑兵赶50里路到那里。其实当时正是公孙述处在危难之时,这样就必然能打败他。”于是,吴汉与公孙述交战于广都至成都之间,吴汉八战八胜,遂进入成都外城。公孙述亲自率领几万人出城大战,吴汉派护军高午、唐邯带领几万名精锐士兵进攻,公孙述兵败而逃,高午冲到敌阵中将公孙述刺死。第二天成都全城投降,从此蜀地被平定。
死 战
【原文】 凡敌人强盛,吾士卒疑惑,未肯用命,须置之死地②,告令三军,示不得已。杀牛燔③车,以享战士,烧弃粮食,填夷井灶,焚舟破釜,绝去其生虑,则必胜。法曰:“必死则生。”
秦将章邯已破楚将项梁军④,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兵败皆走入巨鹿城。章邯令王离⑤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⑥。而榆之粟。楚怀王以宋义⑦为上将,项羽⑧为次将,范增⑨为裨将,救赵。诸别将皆属焉。宋义行至安阳⑩,留四十余日不进,遣其子宋襄相11齐,自送之无盐12,饮酒高会,项羽曰:“今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诸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也。”项羽晨朝宋义,即其帐中斩之,下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王阴令羽诛之。”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支吾13,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叛乱,即共立羽为假上将军14。使人追宋义子襄,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楚王,因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焉。项羽以杀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率二万众渡河15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兵渡河,沉舟破釜甑16,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兵击秦军,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大破秦军17。
① 死战:即作战处于极危难的时刻,必须置于死地然后才能生存。也就让战士认清形势,激励他们抱定必死的决心,与敌人拚一死活。《吴于·治兵第三》就明确指出了一个道理:这就是“必死则生”。
② 死地:《孙子兵法》术语,即迅建战则能生存,不迅速战就只有死亡.这就叫“死地”。
③ 燔(fán):焚烧。
④ 章邯:秦将,官至少府。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围攻,兵败自杀。项梁,楚贵族,楚将项燕之子,秦二世时他响应陈涉起义,陈胜失败后,他拥立楚怀王之孙,仍称楚怀王。自号为武信君。后在定陶与秦军战死。
⑤ 王离:秦将王翦之孙。
⑥ 甬道:两旁筑墙的通道。
⑦ 宋义:故楚令尹,后从项梁起义,后为楚怀王上将军。
⑧ 项羽:名藉,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在楚汉战争中,在垓下被刘邦击败,于乌江自杀。
⑨ 范增:项羽的谋土,后为项羽怀疑愤然寓去死于归乡途中。
⑩ 安阳:今山东曹县刺东北。
11 相:辅助。
12 无盐:今山东东平东南。
13 支吾:抵触,抗拒。
14 假:代理。
15 河:漳河,非黄河。
16 釜甑:饭锅蒸笼。
17 史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 凡是敌人兵力强大,士气旺盛,而我军士卒出现疑虑重重。不肯出死力作战的情况时,为就必须把他们置于“死地”。并且令全军知道,这是迫不得已的作法。然后杀牛烧车,犒劳战士,烧弃粮食,填平井灶,焚船毁锅,断绝他们生还的念头,这样,作战就必定能胜利。兵法上说:“抱定必死的决心去作战。就能获得胜利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