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售台武器问题和“8·17公报”
进入8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继续向前发展。中国在对外战略中继续执行联合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政策,把加强同美国的双边关系摆在重要的位置。1980年1月,美国国防部长哈罗德·布朗访华,他是第一位访华的美国国防部长。同年5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耿飚访美。两国间军事领域的合作加强。1980年秋,根据中美在1979年达成的协议,在中国新疆建立了两个监测站,以监视苏联的核试验。年末,美国批准向中国出售防空雷达、运输直升机等辅助性装备。9月中旬,薄一波副总理访美,和美国总统卡特签署了中美民航协定、海运协定、纺织品协定和领事条约。《中美贸易协定》也从1980年2月1日起生效,双方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此外,双方还在对方国举办了首次经济贸易展览会。中美两国建交后的第二年,双边关系有比较明显的进步。
但是,进入80年代第一年的中美关系也受到诸多不和谐因素的干扰。如10月2日,美国政府与台湾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美国在台湾协会与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之间的特权和豁免协定》,给予台湾驻美机构的人员享有免税、免于起诉和搜查等外交特权。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文晋奉命向美方提出正式抗议照会。
1980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竞选对手分别是在任总统、民主党的卡特和共和党候选人、加利福尼亚州州长里根。大选中,对华关系成了竞选的重要议题。里根在竞选期间曾宣扬过:如果他当选美国总统,将使美国与台湾当局重建“官方关系”等类言论,他的竞选班底中也多是亲台派人物,这些都给中美关系发展以干扰。1981年1月20日,美国当选总统里根将举行就职典礼。舆论界纷纷传言,台湾当局的高级领导人收到美国的“官方邀请”,而美国政府对这个问题并未加以澄清。为维护中美建交原则,中国政府对美方表示“坚决反对”美国和台湾当局发展官方关系的态度。对中国政府的交涉,美国以国务院发言人的形式宣布:美国官方正式邀请柴泽民大使代表中国出席总统就职典礼,台湾人士出席典礼的“将只能作为个人参加,没有任何官方或代表的资格”。实际上,里根政府这时的对华政策是一方面和中国发展正常的外交关系,另一方面想实施《与台湾关系法》,有提升对台关系为官方关系的企图。
由于里根政府这种“双轨”对华政策,使80年代初中美关系发展面临很大的阻力,特别是在美国对台湾出售武器上双方意见尖锐对立。1980年5月12日,美国总统顾问米斯称:美国将全面执行《与台湾关系法》,包括接待访美的台湾官方人士和向台湾出售武器。6月1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声明: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把武器出售给台湾,如果美国“继续卖武器给台湾,我势必作出强烈反应”。1981年6月,美国国务卿黑格和夫人访华。他是里根政府派来进行高级会谈的第一位内阁成员。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政府总理赵紫阳分别会见了黑格,外交部部长黄华在讲话时希望能在中美建交公报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中美关系。并指出:武器决不是一般的商品交易,也不是民间往来。美国这样做违反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黑格在讲话中说:“四届美国总统,包括里根总统在内,都对发展和扩大同中国政府的友好关系予以最高的重视。我们的合作是互利的。这种合作不仅对亚洲太平洋地区,而且对于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也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对售台武器,他表示:美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敏感性,将谨慎和克制地对待。同年10月,在坎昆会议上,中国总理赵紫阳、外长黄华和美国总统里根、国务卿黑格又讨论了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会后,黄华外长访美时,中方要求美国在售台武器问题上明确承诺:一、在规定的期限内,出售给台湾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方面不超过卡特政府时期的水平;二、在规定的同样期限内,出售给台湾的武器将逐年减少以至最后完全停止。美国方面对此的表示是:在中国实现统一以前,美国将继续执行“谨慎、克制、有条件地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但不能接受在规定的期限内停止向台湾出售武器的要求,预期以后售台武器的性能和数量不会超过卡特政府时期的水平,对台湾飞机的更替也按此原则来办理。”
中美售台武器问题从12月4日起在北京开始谈判。28日,美国助理国务卿霍尔德里奇通知中方:“美国和台湾继续合作生产F—5E战斗机。”同日,在华盛顿,美国国务院宣布这项决定,并说美国不向台湾出售FK这样高性能的战斗机,但保证向台湾出售其它武器和配件。对此,中国外交部在12日向美国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并指出:整个美国售台武器问题,是事关中国主权的重大问题,必须由美国政府同中国政府商谈才能取得解决,美国政府任何单方面的决定,中国政府决不接受。
中美之间关于售台武器的谈判在1982年春天开始,由于美国不肯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完全停止出售武器给台湾,并且还把这个问题同中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挂钩,这种干涉中国内政的做法使会谈陷入僵局。4月17日,美国国务院又宣布将向台湾出售价值6千万美元的军事武器零配件,其中包括飞机零件。中国政府于次日再次提出抗议。
面对美国政府在售台武器问题上的无理政策,5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是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在事关本国主权的原则问题上,中国人民是决不会退让的。美国如果一意孤行,将不可避免地把中美关系带到危险的境地”。中国方面表明一个信息:如果在售台武器问题上美国一意孤行,中国准备让中美关系倒退。
中国在中美关系中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不允许任何国家干涉中国内政的严正立场,使美国朝野深感震撼。许多美国政界人士以及社会舆论都表示希望中美关系能够平稳发展。里根政府也感觉到不能因售台武器问题而影响中美关系的主流,也有谈判解决问题的意愿。但由于美国无意彻底放弃插手台湾、牵制中国发展的双轨对华政策,中国政府又不能因售台武器问题来影响中美关系的全面正常发展,因此,双方就此问题的谈判是艰苦的,最后双方达成妥协,把售台武器问题予以限制,分步骤解决。
1982年8月17日,中美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其中中国政府重申:“台湾问题中国的内政,1979年1月1日中国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美国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同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就“8·17公报”发表声明,指出:“美国售台武器本来早就该完全停止,由于考虑到这是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中国政府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同意分步骤予以解决。美国方面承诺售台武器首先在性能和数量上不超过两国建交以来的近几年的水平,逐步减少,并经过一段时间最后解决这个问题。这里所说的最后解决,其含义当然是指美国售台武器经过一段时间必须完全停止,任何试图把公报同《与台湾关系法》相联系的解释,都是违背本公报的精神和实质的。”
“8·17公报”使中美间售台武器问题的解决有所前进,但美国在这个问题上出尔反尔,不遵守已经达成的政府协定。8月18日和10月6日,里根总统两次声明和谈话中,都说向台湾出售武器将继续根据《与台湾关系法》进行;美国对台湾的政策“没有改变”,台湾“将继续得到他们为自己所需要的一切”。表明美国政府在售台武器问题上并没有放弃于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国家统一的企图。
二、中国对美苏都不结盟
80年代初期,中国所处的国际形势有很大变化,中国的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情况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中国的对外战略方针也需要根据形势变化而改变。
70年代初、中期,因为苏联对中国及世界采取了战略进攻的危险态势,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提出了组建一条包括美国、日本、中国、西欧及第三世界国家在内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国际友人称其为中国外交的“一条线”战略。
在这个时期,中苏关系尖锐对立,中美关系有所发展,但并不很顺利。美国认为中国执行“国际反霸统一战线”的战略是因为中国实力弱,所以有求于美国,而美国无求于中国。只要美国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中国对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某些行为就只能容忍。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2个月后,美国国会就通过《与台湾关系法》。1980年美国大选中,总统候选人里根公开声称他一旦当选,就要与台湾当局重建官方关系。虽然,里根在1981年1月就任美国总统后,并不敢在中美关系上开倒车,但在售台武器上多次出尔反尔。“8·17公报”达成后,他又宣称要继续执行《与台湾关系法》,实则是不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意愿,也有轻视中国、不能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平等发展双边关系的超级大国的恶劣态度。
就在中美关系波澜起伏之际,一向封冻的中苏关系出现新的气息。1982年3月,勃列日涅夫在苏联靠近中国的城市——塔什干,发表了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称苏联从来没有否认在中国存在社会主义制度,也从来没有以任何形式支持“两个中国”的概念,苏联过去承认,现在仍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的主权,苏联愿意改善中苏关系等。苏联最高领导人的这一讲话,在时间、地点上都是精心选择的。
中国领导人及时注意到勃列日涅夫的塔什干讲话的含义,苏联之所以要对华采取主动姿态,主要是由于美苏争霸的战略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从70年代的苏攻美守发展到80年代的互有攻守,双方进入战略僵持。而从战略支撑来看,苏联处于下风,更需要改善对华关系。
根据美苏对华政策出现的新动向,中国已完全有必要调整自己的对外战略,调整对苏、对美政策。当然这个调整有一个历史过程。1982年8月,中国外交部部长黄华在和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会晤时说: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管这种霸权主义来自何方”。9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邓小平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在新的形势下,为了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我们开始改善和苏联的国家关系,而对过去国际反霸统一战线进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