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卡耐基沟通成功学
1711400000005

第5章 把握人生(5)

相反,处于顺境时,则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流于宴安、怠情,故可比喻为:眼前尽是兵刃戈矛等武器,受到伤害还浑然不觉,等到形销骨立时,后悔晚矣!

“针砭药石”即治病的针药,在此用以指磨练人的砥。“针”是金属制的针,砭则是石针。

在古医书《素问》的《宝命全形论》中有“砭石以小制大”一语,其注为“古以砭石为针”,后遂以“针砭”比喻规诫人的过失。

根据南朝《宋载传》的记载:颢在春天携双柑斗酒,旁人问他欲往何处,他回答道:“往听黄鹂之声,比俗耳之针砭,诗肠之鼓吹也……”这是说,黄鹂的啼声,犹如治疗俗人耳病的针药,又如激励诗人情怀的鼓笛!

至于“靡骨销膏”一词,则出自《汉书·董仲舒传》:

“……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

此乃谓:缺点集于身,就如同一团火在燃烧膏油,逐渐被消耗掉,而人们却毫无感觉!“靡骨”的“靡”,有“烂”的意思,通“糜”(浓粥)。

《剪灯新话》(明瞿佑所著的笔记小说)中的《令孤冥梦录》,描述误国的奸臣秦桧,在阴曹地府受苦的情景:令毒蛇噬其肉,饥鹰啄其髓,使其骨肉糜烂……

总之,吾人处于顺境中,仍需自我惕励,以免身心流于荒怠!

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则身心受益,不受其锻炼则身心受损。

——《菜根谭》

不合理的打击,或穷困的生活,是上天要锻炼优秀的人物时,所使用的打铁锤。若能经得起考验,必能有益其人的身心;相反,若予以逃避,则其身心必将受损。

“横逆”是指不合于道理,《孟子·离娄篇下》有云: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于必自反也……”

不合理的遭遇,犹如锻炼豪杰的炉锤,所谓“豪杰”,是指才智出众的人物,“护锤”是锻炼金属所用的器具;豪杰历经艰难,其才智经过不断的磨练,会越发不同凡响。《孟子·告子篇》有云: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天想把治天下的大任交予其人时,必定先使其陷于困境,劳苦其心志,磨练其筋骨,让其一方面困苦,一方面诸不遂心,以激励其发愤图强,储备其能力,经过一连串的锻炼,此人才智臻于巅峰,遂能担当治理天下的重责大任,这就是此段(孟子)引文的大意。

本节所谓“能受其锻炼,则身心受益”,即孟子所说的“增益其所不能”。

19.时刻不忘谦让与温和之德

“节义”,意指个人皆应恪守的节操。固守节义者,多半易陷于“唯我独尊,行动特出”的孤高境界中。为了弥补因固守节义而产生的与众人之不协调,系应修以和善之德,而不至与他人起忿争。

重功名之士,皆颇具自信,甚至有炫耀自身功绩的缺点。此类之士,易为他人所钦慕,如能修以谦虚美德,便可避免招来他人的嫉妒。

“节义”本身,毫无受非难之处,只是恪遵节义者,为实行其所遵从之道,必显得与他人格格不入。由于社会是个多数人共同生活的团体,吾人不能离群索居,因此,尊崇节义时,首应注意的问题是:如何与众人相处融洽。

《书经·皋陶谟》中言:

同寅协恭,和衷。

注:“衷”为善。又说,“以五礼五诸,同敬,合恭,使能和善。”此乃皋陶为帝舜述谋之一节。

“和衷”亦即和合善良之德。“忿争”则是怒争。“忿”行怒之意。恪遵“节义”者,为保持情操,必与他人划分有别,此则易生对立抗争的现象,并产生怨恨。

在我国历史上,东汉末期的朝廷,后宫宦官兴起,扰乱朝政,于是,节义之士便起而结党,因而引起政治改革运动,展开了与统治者争权的纷争。后来,这些改革派的名节之士,受到控制,被处以死刑、禁锢、流放、除籍,牺牲者多至数百人,此即历史上的“党锢之祸”。也是因标榜节义而引起的最大忿争。

“谦德”亦即谦让的美德。《史记·太史公自序》有:

“景公谦德,荧惑退去。”之说。

此言意为:齐景公有谦让的美德,而使荧惑星自然退隐。荧惑,《史记·天官书》中,将之解释为显示兵乱征兆的星星。谓荧惑“出则有兵,人则兵散”。也就是说:有谦让美德的君王,能退走象征兵乱之星。

自古以来,具功名之士,常招小人怨嫉,这种缺陷,是可由谦让的美德来防患的。

20.不求名利才能享受真正的快乐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获得名誉、地位,是件无上的乐事,殊不知在这世界上,唯有无名无位的人,才能体会真正的快乐;普通人都以饥寒为忧,却不知那些不愁衣食的人,担忧的程度更甚。

得到名位以后的那份光彩,是任何人都憧憬的,可是,名声一方面使人羡慕,另一方面却会招人妒嫉,因此,获得名位的人,必须时刻留意他人的评语。其次,居官掌权虽然会受人尊敬并将自己的抱负行于世,但由于肩负重任,会使居高位的满足感被冲淡许多。有人甚至把宦海生涯,比喻为罗网,而认为无官一身轻,那种自由自在的愉悦,才是做人的真正享受。晋陶渊明有七首“咏贫士”的诗,兹录其中之一于下:

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

一旦寿命尽,故服仍不周,

岂不知其技,非道故无忧,

从来将千载,来复见斯俦,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这首诗是说:世间安贫守贱的人,首推古代鲁国的贤士黔娄,他不把爵位视为荣耀,对于别人的厚赠,也拒绝接受。当他死时,甚至衣不蔽体,可谓贫困已极!他并非不知这种人生观,会招致何种后果,但他依道而行,活得心安,得到“康”的谥号(意即快乐的人)。其后将近千载,也找不出堪与伦比的人,他和孔子一样,抱着“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态度,心满意足地了其一生,为后世留下典范!

21.悠然闲适的生活

头戴高冠,身着朝服,腰束大带的达官贵人,偶尔看到披蓑戴笠的渔夫和憔夫,在斜风细雨中,悠然闲适,怡然自得,莫不欣羡他们乐天知命,安逸无忧,而自叹身系官府,繁忙劳碌。

筵席奢华,食则山珍海味的富豪人家,一朝见及简朴的茅屋中,窗明几净,书香盎然,必对此悠然清静,安闲平逸的情景,缱绻忘返。

然而,世人却总沉迷于功名利禄的追逐中,效田单驱火牛以攻燕,仿齐桓伐楚,使远方的牛马像诱般,竞相追求,而不顺从吾人天性,过安逸自适的生活。

“火牛”系战国时,齐之名将田单所运用的兵法之一。《史记·田单传》有云: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座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遣燕将日:即墨即降,愿无虏掠吾族家妻,令安堵。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

“衔枚”,就是将像筷子的东西,含于口中,避免出声,以偷偷进兵。作者引用此文,就是比喻人们追求功利,有如火牛热怒般积极而猛烈。

《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攻楚,楚使者对齐桓公说:“君处北梅,寡人居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段话的意思是:齐国在黄河以北,楚国在长江以南,齐楚两国相隔的距离既是如此遥远,而平时又没有丝毫的利害关系,何必劳师袭远呢?齐国和楚国彼此不相干,就像马牛相诱不能发情一样。

人类不顾一切地追逐名利,就如处于发情期的牛马,受到异性引诱,直奔向远方。

22.不为形象所囿

世人皆能阅读有字的死书,却不能了悟天地万象及人间事物等无字的活书。

一个人虽能弹有弦的琴,却不能奏无弦的琴。琴上虽无弦,但只要能聚精会神,体会其中妙处,自是别有玄妙之音。世人往往过分执着于形体,而为形体所羁,以致不能活用精神,如果为书中文字和琴上之弦等具体形象所限,便不能领悟琴、书的真正逸趣。

作者在前头提过“鸟语虫声,总是传心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学者要天机清彻,胸次玲珑,触物皆有会心处。”

大意是说:天地万物乃在于说明宇宙自有真理,虽未以语言表达,但小鸟轻啼,虫儿呜叫,皆是以心传心的秘诀。而花草色彩,亦皆是表达宇宙真理的文章。人之所以不能领悟宇宙真理,乃因人心常为郁闷与名利所蒙蔽。是故,世人虽能解读有字的死书,而不能阅读鸟语虫声、花英草色等宇宙万象的无字真理。

“解读”的解,“知弹”的知,可以“能够”解之。“无字的活书上”,则是指表达宇宙真理的鸟语虫声、花英草色。

“弹无弦琴”,《宋书·陶潜传》中云:

性不解音律,而奏无弦琴一张,于朋酒之会,辄抚而和之,以寄其意日: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诗中的“琴”,是古代所惯用的五弦琴或七弦琴,比现代的琴稍小,书与琴乃君子修德养性所不可或缺的,故被誉为君子之友。《陶渊明传》写道:

渊明虽不懂音律,却能自心中奏出许多绝妙之音。

23.预知极乐后的悲寂

宾客云集,暴饮狂食,酒气洋溢,是何等痛快,然而,转瞬间,滴漏声已尽,蜡烛成灰,香炉烟火已消,滚热香茗已冷,更深夜也寂,悲冷之心油然而现,因此倍觉孤独难奈,不觉哽咽饮泣,自叹人生兴味索然。天下事,大抵如此,为何吾人不能预知欢乐后的寂聊,及早回首,尽去虚浮逸乐之心,而安闲宁适地度此一生。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到头来,总是凄冷悲凉的。

汉武帝至河东(山西省)祭后土之神时,途中,回顾国都长安,心情愉悦,而于汾水船上,大宴群臣,酒酣耳热之际,兴至而吟《秋风辞》,其后半段是:

泛楼船济汾河,横中流素波扬,

萧鼓鸣棹歌发,欢乐极衷情多,

少壮几时奈何老。

此文大意为:他们坐着庞大的船只,正要横渡汾河,船只过处,掀起滔天白浪,萧鼓齐鸣,和着船夫们响亮的歌声,众人皆欢乐至极,然而,紧接着欢乐之后,却涌起了令人难奈的哀愁。像这种盛大的酒宴究竟能维持多久呢!时光渐逝,韶华退去,又奈之何?欢乐的时光,转眼即逝,怎不令人心生悲思哀愁!

此虽为武帝歌词之意,但,不也是人生实情嘛!

欢乐越盛,随后而至的孤寂,便越难以消受。非但酒宴如此,人生的荣华富贵,嗜欲淫乐,功名利禄,也都转眼成空,稍不留意,便会悄然逝去。

作者撰此文,旨在劝诫世人,如能预见欢乐后的孤寂,便应及早回首。不过,作者并非要人消极地禁欲,而是说,享受欢乐时,应有节度,适可而止,以免“乐极生悲”,后悔莫及。他在文章中,巧妙地引用酒宴之乐,及宴罢“漏尽烛残,香销茗冷”等凄凉萧条的景象,颇有警世效用。

24.庸庸碌碌者,自灭岁月

人生岁月本是漫长的,但庸庸碌碌,汲汲营营者,却觉时间短促;天地本是广泛无垠的,但见识短浅,心地狭窄者,却甘愿划地自限,而使之狭隘了。大自然的风光,清新宜人,风花雪月,情调柔美,气氛悠然闲适,然而鄙人不识风雅,为求功名利禄,四出奔波因而觉得天地四时繁杂扰人。

时光岁月原本悠久无疆,所以,人的一生原应充裕悠长,无奈世俗中人,杂念私欲太多,为逞己欲而疲于奔命,乃觉时光匆促,人生苦短。

天地宇宙,本就辽阔无涯,然而,见识短浅的人心地狭隘者,不能领悟宇宙的生生之机,以致划地自限,难怪会觉得天地狭小,生活范围紧囿。

大自然中,四时的迁移转换,春花秋月,夏风冬雪,总是如此悠然闲适,情调轻柔,清爽可人,可是,为了生活而劳苦奋斗者,对于这怡人的景色,却不能以悠闲的心情领悟,乃觉天地四时的转换,过于繁杂扰人。

“劳攘”,意指辛苦、气馁,亦即为生活而奔波劳苦。

时光岁月原系悠久长远的,天地宇宙本是广渺无垠的,自然风光清新怡人,这一切的自然景色,皆要视接触者的心情若何来定,心情愉晚时,自会觉得一切都是美的,相反地,心情郁闷时,四周景物也随之繁杂扰人了。

人的生命与悠悠岁月相比,自是短促,因此,自古来,诗人们常于诗中,慨叹人生苦短,生命急促。为解此“万古愁”,李白曾作《将进酒》诗,劝世人多饮酒;而陶渊明《归去来辞》,则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劝人乐天知命。此二句大意是:

自然的变化,四时的迁移,随它去吧!生命总归要终止的,应记取古人的教诲,乐天知命,享受自己生命中的乐趣,虽然,生命有限,但何需庸人自扰呢!

君子多能行道立德,虽局促于狭隘的世界上,亦能安心立命,愉悦悠然地了此一生。而四时的交换迁移,又何尝不是一幅动人的画面,将己心寄托于自然中,自然超脱尘俗杂务的羁绊,过着清新无物的生活。

25.义侠交友,纯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