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蒙太奇
蒙太奇作为影视独特的思维和语言,是影视制作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1、蒙太奇的含义
蒙太奇的本义源于法语(monatage),是建筑学上的装配、组合的意思。后来,电影借用这个概念,使其逐渐成为影视制作的一个专用术语。
狭义的蒙太奇就是指影视作品的组接技巧。既在影视制作时期,将前期采集的画面和声音素材按主题的要求所设计的顺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
但是,蒙太奇的含义不仅仅是指影视作品的组接技巧,它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即广义的蒙太奇。(1)蒙太奇是影视独特的形象思维方式,它指导着编导或记者、摄像及编辑人员对形象体系的建立。(2)蒙太奇是影视作品特有的结构方法,包括叙述方式、时空结构、场景、段落的布局。(3)蒙太奇是指画面与画面之间,声音与声音之间以及声音与画面之间的组合关系,以及由这些关系产生的意义。(4)蒙太奇还可以指镜头的运用、镜头的分切组接以及场面段落的组接和切换等。
蒙太奇既是影视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方法,也是影视独特的形象思维和叙述语言,是作为影视基本结构手段和镜头组合的艺术技巧。
2、蒙太奇的表现形式
蒙太奇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同时又不断创新。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一书中,把蒙太奇组接的技巧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叙事蒙太奇,另一类是表现蒙太奇。
(1)叙事蒙太奇。叙事蒙太奇也称叙述蒙太奇、连续蒙太奇,它通过镜头的组接来简单地叙述一段故事。叙事蒙太奇的技巧注重的是镜头纪录、揭示功能,它的几个镜头连接在一起时,在时间上是连续进行的,在空问上是一个整体(即使不是同一空间)。它能表达事件的发展和运动连贯,给人以流畅、清楚、明白的感觉。假如把叙事蒙太奇和文学创作的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四种基本表现方法放在一起来研究,就可以发现,它大致相当于文学创作中的叙述和描写。
叙事蒙太奇镜头组接的依据是生活的逻辑,它的镜头组接大致呈现出三种顺序。
第一,叙述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事件,往往是按时间顺序来组接镜头,来展示生活的流程,体现了时间的连续性。例如,《农机下乡了》按照时间的顺序组接镜头:敲锣打鼓下乡,饭店吃饭,与农民见面,回城。
第二,按照空间顺序来组接,逐一地展示各个不同空间事物的存在状态或事件的发展状态,使不同的空间形成有机的整体,体现空间的统一性。反映事件性题材,以说明事物存在状态为主的电视新闻,往往较多地采用按照空间顺序来组接的方法。例如,一部展示一个地区改革成果的电视新闻,一组镜头分别展示了自然风光,城市新貌,工业,农业,商业等方面的情况,各个空间都存在内在联系,具有整体空间的统一性。
第三,依据因果、呼应等逻辑因素来组接。许多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依据逻辑因素来组接,往往能和观众思维的逻辑相符合。例如,电力工人在变电所合上电闸,山村由一片黑暗变成灯火通明。一个人举枪扣动板机,天空中一只飞鸟应声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叙事蒙太奇的这三种顺序,在剪辑时并不一定是孤立的,而往往是交叉在一起的。以时间顺序为主的镜头组接一个又一个的事件,常常是发生在不同的空间;以空间顺序为主的镜头组接,同时也蕴含着时间的跨越;以逻辑顺序为主的镜头组接,也可以看出蒙太奇手段跨越时空的特征。我们要根据各种相关因素来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叙事蒙太奇的表现手法,而不能刻板地理解一些规则。
(2)表现蒙太奇。表现蒙太奇也称队列构成、队列蒙太奇。表现蒙太奇不单单是叙事,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逻辑上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镜头队列组接,来暗示或者创造一种寓意,来抒发情绪,激发观众的联想。表现蒙太奇和文学创作的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四种基本表现方法相比,表现蒙太奇更注重议论和抒情。表现蒙太奇组接的每一个镜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原来固有的说明作用和感染力量,它能够充分地表现客观事件更有哲理性的内容和更深层次的思想意义,更能充分体现出作者的主观意图。
①平行式组接。又称为平行蒙太奇。它是在某一蒙太奇段落中,同时并列地叙述两个或以上的事件,这两个或以上的事件,互相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呼应关系等逻辑上的联系。
②积累式组接。又称积累蒙太奇。它将一些主体形象和内容较为相近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形成一种叠加的、积累的效果。通过这些相近镜头的积累,能突出强调一种思想,明确的说明一个主题。
如《南京市中小学“眼镜”多》的新闻,记者从各中小学的课堂里、操场上、校内、校外抓住许多戴眼镜学生的画面,其中有中学生、小学生、有男孩、有女孩。诸多的“小眼镜”积累在一起,使观众视觉形象上感受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到采取措施,预防近视的重要性。
③对比式组接。也称对比蒙太奇。它把两种内容上相反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形成一种寓意,从而表现出作者的主观态度。对比式组接的两种方法:一是把现实生活中两种对立因素进行对比。另一种是历史与现实的对比。
④联想式组接。也称隐喻蒙太奇、相似蒙太奇,类似于文学创作中的隐喻、象征、借代等手法,通过不同的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镜头组接,使观众由乙事物引起对甲事物的联想,达到喻意、象征等效果。它一般包括用画面(视觉形象)作喻和用音响(听觉形象)作喻两种方法。比如爱森斯坦在著名的《战舰波将金号》中,用卧着、坐着、站着的三个石狮隐喻群众的觉醒、革命的爆发,是经典性的比喻力作。
正是叙事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的综合运用,使一部又一部的电视作品构成了在表现形式上的统一体。
3、长镜头——镜头内部的蒙太奇
长镜头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得烈·巴赞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与蒙太奇相对立的电影制作理论。安得烈·巴赞以长镜头理论为电影美学的核心思想创立了纪录学派。纪录学派所主张的长镜头理论,主张镜头要在时空连续的前提下绝对客观记录生活,在屏幕上再现真实、具体的生活的原生形态,以保持屏幕形象的真实感、现场感,以保持拍摄对象及运动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完整性。
长镜头是与短镜头相对而言,是在一个较长的不间断镜头里,通过推、拉、摇、移、跟等综合运动摄影,完整地记录一个事件段落的全过程,形成独特的纪实风格。由于这种长镜头中包含了被摄主体、拍摄角度、景别、镜头外部运动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并且能完整地表现一段内容,相当于运用蒙太奇组接技巧形成一个完整的蒙太奇段落。所以,从后期编辑的角度说,我们又把长镜头技巧称之为镜头内部的蒙太奇。用这种镜头不间断地表现一个事件的全过程,这是对静态构图和分切镜头的一种创新。它通过连续的时空运动把真实的现实自然地呈现在屏幕上,形成一种独特的纪实风格。这种以纪实性美学为特征的长镜头叙事方式与蒙太奇叙事方式有许多不同之处,代表它们各自风格的影视作品在美学上也有明显不同的特征,一个是纪实的,一个是分解的。电视片中的长镜头所记录的生活流程,毕竟只是一个完整的段落。除特殊情况外,不可能构成一部电视作品中事件发展的全过程,长镜头最终也需要与蒙太奇的组接相结合。所以蒙太奇和长镜头都是影视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段,两者都应该根据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
二、画面组接的剪接点
剪接点的含义是把不同内容的镜头画面,选取两者恰到好处的连接地方,相互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动作或是概念。恰当地选择剪接点,能使一部影视片动作连续、形象逼真、镜头转换自然流畅,使影视片的内容和情节既合乎生活的逻辑,又富于艺术的节奏。
1、画面剪接点
以画面内容的起、承、转、合以及画面内容的内在节奏作为参照因素选择的剪接点,叫做画面剪接点。
画面剪接点的选择至关重要。剪接点选择恰当,可以使全片人物动作连续,镜头转换自然流畅,画面内容符合生活的逻辑和观众的视觉欣赏习惯;剪接点选择不当,可能会使片中人物动作别扭,或表意重复,或节奏拖沓,甚至使画面内容违背生活的逻辑,让观众感到费解。画面剪接点可分为动作剪接点、情绪剪接点和节奏剪接点。
(1)动作剪接点。以画面中人物(或动物)的形体动作为基础,选择动作的开始、或进行中、或是动作的结束来作剪接点。
电视专题节目、新闻节目大多是单机一次性拍摄方法,不主张对人物动作的重复拍摄。在后期剪辑中,不需要把人物的分解和组合搞得像电视剧那么细致。一般的要求应该是,选择动作剪接点,要能够使一个画面在长度上完整表现人物某一个动作的全过程,或者运动过程中一个相对完整的阶段。例如,表现人物由坐到站,剪辑时,要在动作和转折处确定剪接点,既要从站起的开端切人,到站直以后切出;表现人物跳跃,一般要以跳的开端切入,或是跳到空中最高时切出,或是落地以后再切出。这样衔接起来,动作流畅,画面无跳跃感,剪接点的选择是正确的。
(2)情绪剪接点。以人物的心理情绪为基础,根据人物的情绪使其的喜、怒、哀、乐等外在表情的表达过程选择剪接点。情绪剪接点的选择,注重对人物情绪的夸张、渲染,在镜头长度的把握上一般要放长一些,以“宁长勿短”的原则来处理。例如,有一部反应罪犯改造工作的新闻,记者采访一名罪犯,罪犯谈到他对犯罪行为的忏悔和对家中亲人的思念,谈话停止时,恰好到动情处,如果这时候将画面切出,就不能完整地表现罪犯自我悔恨的情绪。电视编辑特意将画面作延长处理,罪犯谈话结束两秒钟以后,眼泪夺框而出,接着就是伤心地抽泣,抽泣后再切出,这样选择情绪剪接点,其根据是人物的动作,信号虽然停止了,但人物的心理活动仍在继续,人物情绪仍在延伸,把剪接点选择在人物情绪的抒发基本完成之后,可以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的淋漓尽致,从而调动观众的情绪,增强全片的感染力。
情绪剪接点的选择确定不同于动作的剪接点。它在画面长度的取舍上余地很大,不受画面内人物外部动作的局限,而以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渲染情绪、制造气氛为主。动作剪接点的选择,只要掌握动作的规律(看的见),是容易把握的,而情绪剪接点的确定,全凭编辑人员对影视片剧情、内容、含义的理解,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心理感觉,看不见,也摸不着。因此说,情绪剪接点的选择无规律可循,也很难用概念加以阐述。只能说,编辑对影视片内容,对人物在规定情景中的心态,理解的程度不同,剪辑的效果也就不同。所以,情绪剪接点最能检验编辑人员的艺术素养。编辑人员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功力,才能在影视片中充分地展示人物的情感世界。
(3)节奏剪接点。节奏剪接点使用的镜头一般是没有人物语言的镜头,它以事件内容发展进程的节奏线为基础,根据内容表达的情绪、气氛以及画面造型特征来灵活处理镜头的长度与剪辑。节奏剪接点的作用,是运用镜头的不同长度,来创造一种节奏,或舒缓自如,或紧张激烈。
在选择画面节奏剪接点的同时,还要考虑声音的剪接点。要注意将镜头的画面造型特征、镜头长度与解说、音乐、音响的风格节奏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画面与声音的有机统一。
总之,节奏剪接点有别于“形体动作”、“心理动作”。它的特点是画面节奏必须与片子的解说的节奏、内容紧密结合,做到声画的有机匹配。这就是选择节奏剪接点的基本规律。
2、声音剪接点
以声音为基础,根据画面中声音的出现与终止以及声音的抑、扬、顿、挫来选择的剪接点称为声音剪接点。电视摄像机声画同步录制的工作方式为电视片声音剪接点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1)对话剪接点。对话剪接点是以画面中人物语言的内容为依据,结合语言的起始、语调、速度来选择剪接点。同期声语言的剪接就是根据对话剪接点来剪辑的。对话剪接点可分为两种表现形式,五种处理方法,具体是:
人物对话的平行剪辑(也称同位法),它有三种剪接方法。
第一,声音与画面同时出现,同时切换。上个镜头的声音结束后,声音与画面都留有一定的时空,而下一个镜头切入时,声音与画面也留有一定的时空。上下两个镜头都要根据人物对话的情绪选择剪接点。
这种剪辑方法在人物对话中最为常见。它表明,上一个镜头人物对话一结束,就表现下一个镜头中人物的反应。
第二,声音与画面同时出现,同时切换。上一个镜头的声音一结束,声音与画面立即切出,而下一个镜头的声音与画面都留有一定的时空。这两个点的选择应是上个镜头声音一完即切出,下一个镜头声音则应根据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结合片子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剪接点。
第三,声音与画面同时出现,同时切换。上一个镜头的声音一结束,声音与画面同时切出;下一个镜头一开始,声音与画面立即切人。这两个点的选择应是上一个镜头的声音一完即切出,下一个镜头一开始声音与画面即刻切入。这种剪辑方法在人物对话中不常用,只有在片子需要时(吵架或辩论),这种剪辑方法才合适,因为它有吵架或辩论的气氛和较强的节奏感。
总之,这三种剪辑方法的特点是平稳、严肃、庄重,它能具体地表现人物在规定情景中所要完成的中心任务。
人物对话的交错剪辑(也称串位法),它有两种剪接方法。
第一,声音与人物画面不同时切换,而是交错切出。上个镜头的人物画面切出后,声音拖到下个镜头的人物画面上。
第二,声音与人物画面不同时切换,也是交错切出、切入,上个镜头的声音切出后,画面内的人物表情动作仍在继续,而将下个镜头的声音接到上个镜头的人物表情动作中去。
这两种交错方式的剪辑方法在人物对话中较为常见,它的特点是生动、活泼、明快、流畅而不呆板。在选择剪接点时,首先要从片子的内容出发,结合人物的表情以及人物对话的内涵和画面造型因素的匹配,恰当地选择剪接点。这种声音和人物画面的交错剪辑,既能产生人物情绪上的呼应和交流,又能使对话流畅、活泼,具有一定的效果。
(2)音乐、音响剪接点。音乐、音响剪接点一般是为烘托画面内容而配置的,要注意将音乐、音响的节奏与画面内容的情绪及长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屏幕视听效果更加真实,选择不当会产生虚假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