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体是大学生立业成才之本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学习和工作的前提。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逐步深入,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具有健康的体魄,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没有健康的体魄,也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古往今来,许多国家在创建、复兴、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把倡导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摆在重要位置上。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身体状况至关重要。如果培养出来的各类人才都能精力充沛地工作,其社会效益会更加显著。
改革开放不仅改变着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也改变着人们长期构筑成的精神世界。它既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广的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的机会和空间,同时也将大学生推向竞争愈加激烈、环境瞬息万变的社会大潮中。从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也不可避免地面对各种矛盾、挫折和失败。因此,要求大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紧张的生活节奏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承担起工作和生活的重担;只有意志坚强,才能战胜外在的压力、内在的困难,才能在困难和逆境中奋起。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十分重要的。高等学校应严格体育课教学,不能挤占体育教学时间和场地,严格体育达标制度,坚持每天出操制度,向全校学生开放各类体育场馆,按期组织校系运动会,在全校形成体育锻炼的良好风气。学校同时应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生活困难,千方百计使贫困学生不因缺少经济来源而损害健康。
毛泽东同志在他早年撰写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曾把人体比作“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认为“道德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这是非常中肯的。身体发育正常,各器官功能协调,就可以精力充沛、持久地为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毕业后才能承担建设祖国的重担。
大学生身体素质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健康的体魄。具有健康的身体状态,能精神饱满地完成学校的学习、劳动等各项活动任务。二是较强的体育技能。能达到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所要求的标准,掌握一定的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身体素质的途径主要有:
一是重视早操的作用。早操一直是各高校学生早晨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对于形成学生良好的生活、锻炼习惯有着重要作用,但仍有个别大学生早晨“压床板”。这就要求学校认真组织好此项活动。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体育活动。利用业余时间经常举办各种球类比赛及深受大学生欢迎的健美操、体育舞蹈训练等,力求让绝大多数学生参与。
三是加强劳动观念。劳动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学校可定期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既可美化校园,美化环境,增强劳动观念,又可锻炼身体。
二、要注意身与心的双重健康
大学生生理健康关注两大问题:体力与精力。从笔者的观察来看。心理素质好的学生普遍体力好、精力充沛,行动具有灵活性、平衡性、敏捷性,关注事物具有持久性;而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普遍体态不挺拔、不美观,表情和动作呆板、僵硬,精神不集中,不爱好体育运动,不少人还伴有某些身体疾病,如头痛、胃病、内分泌失调、失眠、容易感冒等。这些疾病的症状是生理性的。但其产生却往往来自于长期的心理紧张或焦虑。
我们把主要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称为心身疾病。《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台,神明之府也,治病必其本。”有位加拿大医生认为,心理不愉快或紧张,会成为人体的压力源,继而引起“一般适应综合证”,由身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运作,调整身体作出防御和抗拒。有些人对压力源的心理反应犹如“斗士”,立刻可将情绪压力排去;另一些人是“躯体化者”,他们拒绝体验压力带来的影响,而将压力局限于体内某处,结果产生头痛、消化不良或者更加严重的身体疾病;还有一些人可称为“心理演化者”,以忧愁、焦虑、消沉来表现他们对于压力的抗拒。后两者如果不能恢复体内平衡。压力便会演化为慢性疾病,甚至造成身心崩溃。可见,人是身心一体的动物,真正的健康是身心合一的健康。心理素质差,是生理健康的无形杀手。
体育锻炼不是任意玩玩和随便进行的活动,它是一种心与身共同协理的科学活动。体育锻炼能使组成人体运动系统的肌肉、骨骼、关节变得结实、健壮、灵活、有力;体育锻炼能提高神经中枢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调节,促使血液成分改变,促进心血管系统形态变化,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坚持有效的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都有特殊的意义。大学生应根据性别、年龄和个人身体健康状况、生理特点、学习生活等实际情况,选择锻炼内容和方法,合理安排锻炼时间和运动量,经常持久地进行体育锻炼,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并培养自己的坚韧和进取精神。
没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就不可能有最佳效果的锻炼,因此.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应强调身心合一,魂魄贯通于肢体舒展中。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中,还必须把体育锻炼同体育卫生保健密切结合。除了讲究个人体育卫生外,还要懂得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这对预防疾病和身体损害,保障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只注意了锻炼,不注意预防伤害事故,则容易造成各种运动损伤。这样不仅影响坚持锻炼和身体健康,而且会严重影响正常学习。
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宏伟艰巨的事业,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重担历史地将要落在他们的肩上。因此,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自己的未来,也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
三、大学生应注重自然力和知识力的完美结合
人的才能,不论表现形式如何,就其内容来说,都是作为人体的一种力而存在。有才能的人,是有力的人;“天才”人物。都是各自领域中的大力士。
王充早就把文学家与大力士相提并论,他说:“世称力者常褒乌获,然则董仲舒扬子云,文之乌获也。”杜甫赞扬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司空图说韩愈的诗文“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揭电,奔腾于天地之间”,这些都是文学家的强大笔力的生动写照。
纵观各种才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一个力的世界,力的王国。这也可从日常生活用语中“力”的使用频率之高可以看出。音乐家常说“力度”;书画家讲究“力透纸背”;对呕心沥血而成的作品,人们称之谓“力作”;与才能有关的种种概念.如智力、学力、脑力、努力、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表达力等等,都有一个“力”字。这些都说明:才能是力的体现,才能与力的运用不可分;才能是力的组合、力的凝结、力的化身,而具体的、个别的力,则是才能的元素或细胞。
但是,如果仅仅把才能归结为一种力,还远没有揭示出才能的本质。因为这并未指明力的内涵,力的特征,力的性质。换句话说,这并没有回答才能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实际上人有两种力:自然力和知识力。两者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特征,不同的性质。从而也有不同的能量,不同的功效。由于在有才能的人身上这两种力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且知识力总是蕴含在自然力之中,具有自然力的外观。所以不容易划分;然而,从理论上把这两种力区分开,却正是科学地认识才能、揭示才能本质的关键所在。
人体的力,来自肌体本身的运动,最初是纯自然的。人天生有能够思维的大脑,能够感觉的器官,能够运动的四肢,到适当年龄,它们发育成熟,便自发地形成人的主体力量。这种以天赋生理素质为基础。单靠吸取物质营养生长发育起来的、未经知识武装和训练的力,是人的自然力。
自然力这个概念,是马克思首先使用的。他早在1844年就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赋有自然力、生命力,这些力量是作为秉赋和能力,作为情欲在他身上存在的”。后来他在<资本论>中论述劳动过程时又说:“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
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自然力乃是人的肌体的生物本能的展现,是每个发育正常的人不经特别努力就能获得的本领。目健者视远,腿长者步速,筋肉发达力必强,声带松软音自柔。人的肌体的每一细微部分,都有某些与生俱来的特点,这些特点或多或少都会对自然力产生影响。如果说人有天生的能力,仅就自然力来说,那是符合实际、无可否认的。
但自然力毕竟只是人的能力的低级形式。人靠自身的自然力,也能对外界施加影响,获得劳动成果,但总是非常有限。无论天赋如何优异,单靠自然力只能从事粗陋的简单劳动;一进入复杂劳动特别是创造活动领域,它就力不胜任、无技可施了。这一点不仅可以在原始人那里看到,就是现代人身上。也有明显的表现。
我们一般人也能跑,也能跳,也能扔铁饼,但跑不快,跳不高,扔不远,赶不上成绩最差的运动员;也能手舞足蹈,但总是笨手笨脚,简单粗糙,不能给人以美感,也能拉提琴,但只能发出“杀鸡杀鸭”的声音。因为我们在这些方面使用的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未经知识武装和专门训练的自然力。
一个从未接触过诗词歌赋的人,即使“天资聪颖”,当置身于风光秀丽的景色之中时,也无法咏出一句赞叹美景的诗来,就像一首诗中说的:“恨渠生来不读书,江山如此一句无。”这是因为他在这方面只有自然力;而在自然力中,并没有天生的诗歌“因子”或词赋“细胞”。
与自然力不同,知识力是有知识灌注其中、渗透其内的力,是由知识武装起来、为知识所改造和训练并定向发展的力。知识的作用,改变了肌体(四肢、五官、大脑、神经等)的质地和功能、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使它们的力发达起来,由笨拙变灵巧,由粗陋变精细,由赢弱变强大,由世俗变神奇,因而就能登上创造的高峰。开创惊人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