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
1712200000151

第151章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我国东晋时期的大诗人。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王朝的开国元勋,做官曾经做到大司马,封长沙郡公。陶氏家族虽然靠先祖的军功获得高位,但是在讲究出身的东晋,他们毕竟比不上像王、谢那样的世家。到陶渊明出生以后,陶家已远不如曾祖陶侃在世那么风光了,已经沦落为一般的官僚家庭。因此,像陶渊明这样的普通庶族地主出身的人是不被看重的,他在仕途上也不可能有一帆风顺的前途。

但是陶渊明毕竟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同一般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后代一样,从小受的是正统的儒家经典的教育。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年轻时代的陶渊明也怀有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但是现实是无情的,像陶渊明这样一个孤高自守的知分子,与污浊的官场是格格不入的。尽管二十几岁起陶渊明几次出仕,但都做不长久。陶渊明在做彭泽令的时候,一次郡里派遣督邮到县里来。按照一般情况,这本来是一个巴结上司的好机会。陶渊明的手下人告诉他,最好是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听了这话,叹了一口气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当天即解职而去。从任彭泽令到去职,前后仅有80多天。解职之后,陶渊明奋笔写下了有名的《归去来兮辞》,表达了自己对仕途心灰意冷,决定走上“躬耕自资”的生活道路。

陶渊明走上辞官归田的道路,从根本原因来看是因为他酷爱自由,不愿受官场的羁勒。他也知道,恬静的田园生活固然悠闲,但是很有可能要忍饥挨饿,即便是这样,他也不愿意混迹于令人窒息的官场,让自己高洁的人格受到玷污。另外,陶渊明“逃禄归耕”也是受到了一些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政治抱负不能施展的情况下,退隐山林,保持,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的气节恐怕是陶渊明最好的选择了。

归田园居的生活是饶有情趣的。诗人与农民们做邻居,一起在田里劳动,彼此建立了淳朴的友谊。陶渊明与农民的关系相当融洽。有时清晨陶渊明尚未起床,就有人来敲门。陶渊明胡乱披上件衣服起来开门,原来是一位老农提着酒壶来找他了。于是他们开怀畅饮,无拘无束地闲谈,真是快乐之极。

田园的生活不仅使陶渊明感受到了农民的欢欣,也体会到了农民的忧戚。尽管陶渊明一心一意地经营他的农事,却不能维持起码的生活条件。天旱水滞的自然灾害更是每岁常有,自然灾害的频繁,收成只会更差。陶渊明的生活日趋贫困,以至到了收获的季节还常常受到饥饿的威胁。

正是这种生活,使陶渊明对农民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他写下了大量反映农村生活的诗歌,对农民的生活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物质生活虽然匮乏,但陶渊明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有志趣相投的朋友。他们有的是隐士,有的是不得志的下层官吏,他们和陶渊明彼此往来,谈古论今,写文章共同切磋欣赏。在陶渊明最为困难的时候,正是这些朋友的周济才使他勉强维持半饥半饱的生活。

在艰难贫苦的环境中,陶渊明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朝廷想征他为著作郎,被他断然拒绝;他还拒不接受达官贵人的馈赠,拂袖而去。

正是归耕后的忧患和感慨,陶渊明写下了代表自己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诗并序》,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陶渊明一生困苦。正是这种生活道路,成就了文学上的一位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