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
1712200000178

第178章 “药王”孙思邈

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达到鼎盛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长足发展,医学也有了很大进步。唐高祖时,中央和地方都设立了专门的医疗机构称为太医署,同样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规模最大的医校。太医署分为医学和药学两部,设有专门的医疗、教学、行政、药工人员。唐高宗时,苏敬等人完成了药物学巨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正式药典,比欧洲早了800年。同时,国外医学和药物也开始大量传入,丰富了我国的医学宝库。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下,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和医学著作。“药王”孙思邈就是其中一位最杰出的代表。

孙思邈(约公元581—682年),是唐代最著名的医学家,京北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自幼体弱多病,经常请医生诊治,由此他从小立志要从事医学。由于他刻苦努力,很快成为一位学识渊博,具有丰富医学知识和高超医疗技术的医生。隋文帝召他入朝为“国子博土”,给百官看病,他借口有病推辞了。唐太宗初年,请他作谏议大夫,也被他婉言谢绝了。孙思邈一生坚持行医,为百姓看病;致力于研究医学,为我国的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医疗学方面,针对当时存在的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医术,孙思邈提出了综合治疗的方法。他认为一个好医生的医疗经验是必先摸其脉,再开药方;其次是针灸,内外相扶,各种病如循此法治疗必能治好。这种观点就是综合疗法。他不仅宣传这种方法,而且还亲自实践。有一天,一位患腿疼的患者请孙思邈治疗,他先给他服药,没有治好。于是他决定用针灸疗法。可是,一连扎了几个穴位,病人还是说痛。孙思邈想,人身上有365个穴位,是不是除此之外还有其它穴位没有发现呢?他决定细心寻找一下。他一边用手在病人身上轻轻地按掐,一边问这儿是否疼痛?他按掐了许多部位,病人总是摇头。他继续耐心地寻找着。当他按到一个部位时,病人忽然大叫起来:“啊!就是这儿!”孙思邈随即在病人说痛的地方,扎了一针,病人很快就不痛了。

这个穴位在医书上是没有记载的,孙思邈根据病人说的“啊……是!”就把这个穴位定名为“啊是穴”。于是,这种疼点在哪儿就在哪儿针灸的方法,很快被推广开来。

在医疗方面,他肯于动脑筋,不为传统治疗方法所束缚。他不仅重视医典,更注重向民间学习医疗经验。

相传,有个彪形大汉同人打架,左眼挨了重重一拳,肿得象个熟透了的桃子,捂着眼来找孙思邈,孙思邈见患处青肿,充满瘀血,就决定先排瘀血而后用药。可是他既不用针挑,也不用开刀,起身到池塘边找来两条小虫,放在病人患处。只见两条小虫蜷曲了一下,便钉住瘀血的地方吮吸起来。围观的人都惊呆了。原来那是两条水蛭,也叫蚂蟥。过去人们在水中劳动时都怕被吸上,可是今天孙思邈却用来治病。这时只见蚂蟥的躯体越来越粗,病人患处的瘀血却越来越少。孙思邈见瘀血被吸得差不多了,便把蚂蟥拿掉,洗净患处,敷上消肿的药物。那位大汉立刻感到轻松。“医生用蚂蟥治病,真神!”围观的人无不喷喷称赞,流露出钦佩的神情。孙思邈却说;“这不是我的发明,我也是向乡亲们学来的啊!”

此外,孙思邈还从民间学习了不少药方,如用谷糠,麦麸治疗脚气病,以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等。

孙思邈治病,不仅用堵的方法,还善于导病,使病情很快好转。一次,有个病人上门来,两只手捂着肚子,十分痛苦地说:“医生,快给我想想办法,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小便了,小肚子快要胀破了。”孙思邈看了看病人的情状,心想尿都快胀破肚子了,服药已来不及,那怎么让尿排出来呢?他知道古代名医张仲景治疗便泌曾用过灌汤的方法,即用竹管插入肛门,然后灌以猪的胆汁。可是尿道不比肠道,极为细小,用什么方法疏导呢?他正在苦心思索,忽见一邻居家小孩吹葱叶玩。叶管烤过,颇有韧性。于是他有了主意,立即找一个葱叶,切去叶尖,小心翼翼地插入病人的尿道,再用力一吹,尿道口被迫鼓开,尿也顺着葱叶管慢慢流出来,病人的小肚子渐渐瘪了下去。孙思邈成功了,他成为导尿方法的发明人。

孙思邈还创建了妇科。鉴于妇女具有胎、产、经、带、前阴、乳疾等特殊病症,主张妇女病应单独设立一科。他对于妇女的妊娠、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养胎禁食、临床注意、产后护理等都有深入的具体研究。有一天,他走在路上,看到4个人抬着一口棺材,向野外走去,后面跟着一位哭得死去活来的老太太。突然,孙思邈看到从棺材底缝中滴出几滴鲜血来,于是他上前仔细看了看滴在地上的鲜血,急忙赶上前去,问“棺材里装的是什么人?死了多长时间了?”抬棺材的人告诉他,棺材里装的是老太太的女儿,因为难产,刚死不久。孙思邈说:“打开棺材让我看看好吗?也许我还能救活她。”老太太一听,忙拉住孙思邈的手说:“医生,您行行好吧,我的独生女因为难产,折腾了两天两夜,孩子未生下来,大人也死了。您快点救活我的女儿啊!”孙思邈说:“可以试一试,看她流的血,可能还有希望。”棺材打开了,产妇的脸色腊黄,样子十分可怕。孙思邈摸了摸产妇的脉,还在极其微弱地跳动着。他立即拿出针来,选定穴位,扎了一针,并使用特殊的捻针方法。不一会儿,一个胖娃娃“哇哇”地生了下来,产妇也苏醒过来。孙思邈又从自己随身携带的药囊中取出一些药来,让人找来一碗热水,给产妇灌了下去。看到这情景,大家都惊呆了,一针救活了两条生命,都惊奇地称他为“活神仙”。

在药物学方面,由于他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山区,经常上山采药,反复实践,总结出一些特殊药的用途。例如用马齿苋、白头翁、黄莲、苦参子治疗痢疾,用槟榔治疗绦虫等。孙思邈踏遍了中国的几大名山,积累了丰富的采药和制药经验。他非常注意采药的季节和药材的处理方法,认为采药如果不按季节,处理上如果不分阴干或阳干,结果都会使药物失去效用。

在药剂学方面,孙思邈提出不仅要了解各种药品的性能,还要掌握组成方剂的分配原则。例如医生不了解药物的特性,配方时又不分主次、轻重,以及药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而随意拚凑药方,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使病情恶化。他在总结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了创造。东汉名医张仲景制出了“当归生姜羊肉汤”,孙思邈把这个方变为四个方,即羊肉当归汤、羊肉杜仲汤、羊肉生地汤、羊肉汤,从而扩大了原方的治疗范围。

孙思邈在医学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博采诸家之长,总结自己多年临床经验,从病理、治疗、药物、方剂等方面出发,对内、外、儿、妇、钟灸等学科进行全面总结,在集当时和前代药学的基础上,用毕生的精力写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千金方》,《千金要方》共30卷,总编232门,共载方论5300多首。《千金翼方》是《千金要方》的续编,也是30卷。

此书总结了唐代以前历代医学家的医学理论和医疗经验,也总结了他自己多年行医的经验和民间医疗经验。两书共收集了6500多个药方,淘汰了古代医书中一些不合理的药方,而且还提出一方治多病和多方治一病的方法。在药物的采集应用方面,全书共收载了800余种药物,对230多种药物的采集季节、不同产地以及药物的炮制方法作了详尽记述。此外还介绍了常用药材680余种。后人为了广泛传播孙思邈所收集的药方,把其中最重要的方子刻在石碑上,立在人们经常来往的地方,称之为《千金宝要碑》。

总之,《千金方》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医药经验的宝贵总结,也是孙思邈一生辛勤劳动的结晶,具有比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这部著作,不仅对唐以后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而且对推动周围国家的医学发展也起了一定作用。

孙思邈的医术至精,令人钦佩,而且他的医德亦十分高尚,令人崇敬。他说,一个好的医生治病,不能有丝毫贪求财物的念头,应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志愿。他不论贫富贵贱,也不分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一视同仁。每遇到急诊,他不论远近,不畏山路险阻,严寒酷暑,哪怕三更半夜,他都从不迟疑。有些病人远道来就医,孙思邈就把自己的住房腾出来,亲自煎汤熬药,问寒问暖。凡是贫苦百姓,他分文不收,还常常提供药草和饮食。据说一些贫苦患者,在孙思邈为他们解除病痛之后,心怀感激之恩,无以报答,离去前,就在孙思邈的宅旁默默地种下一个杏核。天长地久,杏树日多,茂密成林,繁花似锦,果实累累。这片杏林在他的家乡陕西省耀县孙家塬,至今仍繁茂不减当年。

孙思邈一生在医药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后世尊称他为“药王”,有的地方还建起了“药王庙”,把他经常采药的五台山,叫做“药王山”,以示对这位医学家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