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
1712200000184

第184章 “茶圣”陆羽

我国历史上的宋元明清时期,各地民间卖茶的茶肆中大多数都供奉一个用陶瓷制成的偶人,这个偶像是谁,民间为什么尊奉他呢?

要揭开这个迷底,必须首先了解我国的茶叶种植情况和饮茶风俗。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种植和采摘茶叶,相传三皇中的神农氏所作的《本草》中就记载了茶叶生津止喝,兴奋提神的功能。这当然是神话传说,因为三皇五帝时期中国还没有文字。神农再神通广大也写不了《本草》一书,实际上这部书出自汉代,但可以看出茶叶起源很早。唐朝以前,茶树种植还不普遍,产量不多,只有少数封建文人和官僚士大夫有饮茶的习惯,民间饮茶之风尚未盛行,而且中国北方人是不饮茶的。到了唐代,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江淮以南地区开始大面积种茶,茶叶产量提高,而且制成的茶叶品种增多。因此,南方饮茶的风气已经由士大夫阶层扩及普通百姓的家庭,饮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唐代饮茶之风不仅遍及江淮以南,而且北方也相当盛行。这是因为唐帝国和中亚、西亚一些游牧国家交往频繁,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气候寒冷,不容易消化,因此有消食益气功用的茶叶非常受他们欢迎,每年都用马匹和其它特产从唐朝换回大量茶叶。我国北方从西晋灭亡以后就迁居大批少数民族人口,唐朝全国统一以后,联系更密切,一些西域政权的使臣大量留居长安等地,商人遍布北方各城市。由于他们需要饮茶,逐渐使北方各族人民都养成了饮茶的习惯。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北方,还和北方佛教盛行有关。我国北方盛行禅学,注重禅定修正,僧人坐禅修练要身正挺直,不动不摇,坐禅通常要数十天。长时间的坐禅会使人疲倦欲睡,而僧人又不能吃肉饮酒,于是便把茶叶作为饮料。早在十六国时期,后赵僧人单道开就在北方昭德寺内坐禅,日饮茶苏一一二升。茶苏是把茶叶和姜、桂、桔、枣等掺合煮成的饮料,虽然不是单独饮茶,但可视为北方僧人饮茶之始。唐代北方的坐禅修正发展为禅宗教派,盛极一时,禅宗寺院非常多,普遍讲究饮茶。唐玄宗时期,山东泰山灵岩寺的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僧人学禅不能睡觉,过午以后不许吃饭,但可以吃茶,所以人人都携带茶叶,到处煮茶喝。从此,北方寺院都效法灵岩寺,饮茶之风大开。以山东境邹县、济南、德州,经河北沧州,直到陕西西安,城市都开了许多茶叶店铺,煎茶卖水,不管和尚还是俗人,都可以拿钱买茶水。在寺院僧人的带动下,民间饮茶的人也越来越多。唐代寺院中设堂,是禅僧参禅辩理和招待施主的品茶场所;设有茶鼓,击鼓召集众僧饮茶。寺院中的茶,有些是化缘所得,江南寺院中则僧人自辟茶园种茶制茶。寺院茶最上等的用来供奉佛和僧祖,中等招待施主,下等的僧人们自己饮用。很多僧人都是煎茶品茶的行家,例如善于写诗的皎然和尚就精通茶道,他曾经写诗赞美剡溪茶的香馥馥气味:“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唐宣宗时期召见洛阳一位僧人,自称120岁,宣宗问他服什么药这样长寿,他说生性好饮茶,平生到处寻找好茶,每天都喝四、五十碗,有时甚至上百碗。

北方居民大量饮茶,茶叶需求量急剧增加,反过来大大刺激了江淮地区的茶叶生产,南北贸易进一步发展。每到采茶季节,北方茶商云集江南,争相购贩。白居易《昆琶行》中就描述了一位茶商急于营利的情形:“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唐代茶叶贸易的繁荣。北方茶叶市场的开辟,吸引了南方大批商贾,从江淮运往北方广大地区的茶运车船相继不断,茶叶堆得象一座座小山一样,各种各样的品种都有,饮茶之风更加普遍。

在蔓延全国各地的饮茶之风和茶叶种植、焙制技术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问世了。这部巨著的作者是唐玄宗时期的陆羽。陆羽字鸿渐,祖藉在今天的湖北天门,唐代叫作竟陵县,所以他号竟陵子。陆羽3岁时被父母遗弃,竟陵县智积禅师把他收养下来,在寺内做了一名行者。他天资聪明,为人灵俐,深得智积禅师的喜欢。智积喜欢饮茶,陆羽便天天给他煮茶,在寺内学会了一手采制、煮茶的高超手艺。后来智积禅师要他皈依佛教,出家为僧,但陆羽本人却不愿出家;潜心立志要走功名仕途之路。他在做行者的时候,尽干些打扫寺院、修盖房屋、清理厕所等赃活累活,但在做完活之后仍然坚持学习,看一些儒家的书籍。他没有钱购买墨。只能靠背诵记忆,有时画地写字。长大成人以后,他离开了智积禅师,四处流浪,闯荡江湖,一度在河南太守李齐物幕下。唐肃宗时期移居浙江吴兴,隐居苕溪,闭门著书,自称桑苎翁,甘于寂寞,淡泊为生。

陆羽生活的湖北竟陵一带,是长江流域的重要茶叶产地,不但茶叶产量高,而且品质优良,制茶种类很多,社会上饮茶风气一直很浓厚。他少年时代又和智积禅师学习了制茶和煮茶技术,对茶叶的种植技术、制茶方法和煮茶品茶原理有非常清楚的了解,为他从事理论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他移居的吴兴一带也是著名的产茶之乡,唐朝以前啄木岭就盛产名茶,每年当地官吏都在岭上采茶宴会。到唐代,这一地区出产的紫笋茶更是闻名遐迩,每年都采制大批优质名茶,并且作为贡品献给朝廷。陆羽长期居住在茶乡,积累了大量各方面的茶叶知识和材料,为撰著《茶经》做了准备。

陆羽在茶方面不仅有感性认识,而且有实地考察研究作基础。他一生遍游名山大川,每到一处都实地采茶制茶。据史书记载,他旅行的足迹遍布长江中游地区,和上流社会人士交往密切。例如颜真卿、张志远、皎然、皇甫曾等人都是品茶行家,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制茶煮茶工艺、各地茶的特性等方面的问题。陆羽和皎然关系尤为密切,皎然非常熟悉茶道,两人常常聚在一起评论切磋,所有这一切,都对他增广见闻起了促进作用。皇甫曾对他不慕荣华富贵而山野自娱的生活非常羡慕,在《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诗中说:“千峰待逋客,春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从这首诗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陆羽内心恬淡功名,只忙于风餐露宿、翻山越岭采茶的身影。

陆羽在亲自实践的基础之上,历时10多年,写成《茶经》一书。《茶经》共分3卷,内容包括以下六个部分。一是茶的起源,饮茶历史和风俗。二是茶的功效,指出茶具有清热解渴、祛除胸闷、缓解脑痛、明眼清目、清除疲劳、舒筋活血、醒酒荡昏等功效。三是采茶制茶所使用的15种工具以及采制茶叶的方法、品种。四是煮茶饮茶所用的24种器具以及各地瓷质茶其优劣。唐代器具有茶釜、茶铛、茶碗等,其中越州的瓷茶器第一,鼎州瓷茶器第二,婺州瓷茶器第三,岳州瓷茶器第四,寿州瓷茶器第五,洪州瓷茶器第六。另外北方邢州瓷茶器也不错,但不如越州瓷茶器好。五是煮茶的方法和各地煎茶水的优劣。对用水及煮茶火候都有讲究,用山上的泉水煮茶最好,江河水煮茶就差些,井水煮茶最差。煮茶叶时水微微有响声为第一沸,这时加入少量盐;茶具边缘冒出水泡时为第二沸,这时舀出一碗水备用,然后把茶叶放入;水波翻腾时为第三沸,这时把备用的水倒回煮器内,使水开变缓,防止煮老,等水面出现汤沫时就可以饮用了。六是唐代名茶产地和质量情况。可以看出,《茶经》对有关茶的知识从种植到饮用都作了详细记载,不愧为是我国茶文化的权威性著作。

陆羽曾经自己制造过24种茶具,用一种叫作都统笼的笼子装贮,非常美观,好茶之家纷纷效仿,家藏一副。《茶经》面世以后,常伯熊又根据陆羽的内容广为润色,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上自王公朝士,下至平民百姓都好饮茶,茶道风靡全国。我国现在还保留着饮茶的习惯,只是除广东、福建某些地方还保留着煎茶法外,大部分地区都改为用开水冲泡茶叶的泡茶法。中国茶道从唐代传入日本、朝鲜等国,深受当地人民欢迎,饮茶习俗也都一直保留着。为纪念这位有贡献的茶叶专家,唐朝以后民间把他奉为“茶神”,这就是文章开头所提到的茶肆供养的瓷偶神祗,他就是陆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