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
1712200000194

第194章 初唐四杰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是中唐大诗人杜甫《戏为六绝句》诗中的名句。王、杨、卢、骆分别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是武则天时代的诗坛风云人物。由于他们的诗歌创作一扫六朝以来诗坛柔弱轻浮的宫体诗风,以革新者的姿态活跃于文坛,史称“初唐四杰”。

王勃(650—676年),字子安,祖籍太原,后移居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王勃是初唐著名诗人王绩的侄孙,自幼就聪慧异常,6岁能作文,15岁时就被作为神童推荐到朝廷,高宗面试,甚为欣喜,拜为朝散郎,陪皇帝读书游猎。后来应沛王李贤(即章怀太子,被武则天赐死)之召,任沛王府中侍读,即陪伴太子读书。当时长安城里诸王子都喜好斗鸡赌博,王勃才思敏捷,写了一篇纯属游戏文字的《檄英王鸡》,不料传出宫外被人告发,高宗皇帝认为这是挑拨诸王关系,就很快把他逐出沛王府。年轻的王勃因文受祸,甚感悲伤,就离开了长安。此后他远游江汉、客寓蜀中。飘泊几年后,又被任命为虢州(今河南灵宝)参军(刺史的幕僚),王勃怀才不遇,心情郁郁寡欢,经常借酒浇愁。一次因酒后擅杀官奴,被免职。他的父亲受牵连被贬为荒远的交趾(在今越南境内)做县令。上元三年(676年),王勃远赴交址探父,渡海时因堕水受惊,不幸去世,年仅27岁。前几年据报载曾在越南境内发现王勃墓,据文史专家考证为实,如此则这位年轻的诗人当死于越南。

在初唐四杰中,王勃是才气最大,成就较高的一个。相传他作诗写赋从不打草稿,选磨墨数升,然后在床上蒙头静卧,等到深思熟虑后,忽然坐起,伏案奋笔疾书,不再改动一字,当时人将此事传为“打腹稿”。王勃的诗歌创作意境开阔、达观壮健,一些常见的题材(如送别、咏物)在他笔下总显得新颖独到,不落俗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历来传颂的警句,它反映了诗人对友谊的珍惜和乐观开朗的胸怀,表现了一种悲而不伤、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

王勃的著述很多,除诗而外,其赋、文也堪称一流。如写于江西南昌和《滕王阁诗序》即久负盛名,其中的“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都是脍灸人口传诵千秋的名句。

杨炯(650—692年),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也是自幼聪慧非凡。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不满10岁,即被荐举为神童。次年,待制弘文馆。后应制举,即由皇帝廷试,授予校书郎,但杨炯生性恃才自负、清高孤傲,经常嘲讽那些有名无实的朝官,所以常遭嫉恨,不容于时。据《旧唐书》记载,杨炯对当时把他列入“王杨卢骆”并举称呼并不服气,说过“吾愧于卢、耻居王后”。可见他确实颇为自负,不甘名列王勃之后。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因堂弟参加徐敬业起兵之事而受牵连,被贬为梓州(今四川三台)司法参军。此后在四川生活多年,晚年才任婺州盈川(在今江西省)县令,大约在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年)前后,病卒于任上。杨炯擅长五言律诗,尤以边塞诗在初唐诗坛颇显盛名,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诗中激昂铿锵的语句,抒发了自己渴望投笔从戎报国立功的豪情,充满了驰马边塞,风雪激战的幻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所表达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是当时许多青年士子渴望边塞立功扬名的普遍心声和真实写照。

卢照邻(636—695年),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北京大兴附近)人。卢照邻自幼研习经史,“阅礼而闻诗”,10多岁时学习文字训诂,以博学善文闻名于乡里。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被举荐入朝,授邓王府典鉴(秘书一类的差事),时年仅18岁,在邓王府几年中,他受生活环境影响,写过许多精巧雅致的宫体诗,多系应酬答唱之作,没有多大实际社会意义。后来因邓王府一侍女暴卒,被人诬告与此事有牵连,卢照邻被捕入狱,后得朝中友人救助方得解脱。在长安闲居几年后,出为益州新都(在今四川成都附近)尉。蜀地险阻,官职低微,他深感人生艰难,孤苦凄凉。诗歌内容与风格也日渐改变,如写于蜀道途中的《奉使益州至长安发钟阳驿》:

跻险方未夷,乘春聊骋望。

落花赴丹谷,奔流下青嶂。

……

联翩事羁靶勒,辛苦劳疲恙。

卢照邻晚年患风疾,乃辞官北归。最后因不堪病痛折磨,自沉颍河结束生命。卢照邻晚年因环境、身体等原因,风格变得更加严峻、苍凉。无论诗、文,在反映个人遭际时,都流露出对现实的愤慨不平和人生的沉郁悲伤。

卢照邻擅长七言歌行体,著名的《长安古意》是他托古讽今的代表作。诗中通过对汉代长安的铺陈描写,实际上反映了唐王朝京城长安的繁华盛况,曲折地揭露了贵族王公骄奢淫逸的生活,并预言了这种堕落生活空虚幻灭的结局,是一首颇费艺术构思的长诗。诗中结尾时写道:“寂寂寥寥杨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以西汉扬雄晚年隐居生活比喻自己寂寞清贫生活的身世独立。《长安古意》与骆宾王的《帝京篇》在当时京城都曾名噪一时,竟相传抄,一时间颇有洛阳纸贵之势。

骆宾王(638——684年),字观光,鹜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人,是“初唐四杰”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相传骆宾王6岁时即能作诗,传为奇闻。7岁时嬉戏池塘边,客人指着水中鹅群令他当场作诗,他随口吟道:

鹅鹅鹅,曲颈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拔清波。

这首诗以儿童天真欢快的口吻准确描写了鹅在春天碧水中泳游的情景,细腻生动,清新可爱,因之获得了“吟鹅神童”的称号。唐高宗永徽年间,被征入京,在王府作官。咸亨元年(670年),随薛仁贵出征边塞,此后在四川宦游多年,曾任武功主薄。仪凤三年(678年),入朝为侍御史,因数次上书评论天下大事,被人诬陷下狱。在狱中他写下了有名的《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是一首带有象征性的咏物抒情诗,诗人把一腔悲愤沉痛的心情都通过蝉的意象抒发出来。他以蝉自比,雾露太重,蝉难高飞;风吹太多,鸣唱易失,比喻环境恶劣,自己难有作为。“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寄托了无人知己的悲伤无奈心情,是初唐杰出的咏物诗。

骆宾王出狱后,远贬临海(今浙江临海)为县丞,过着黯郁不得志的生活,常常纵酒赋诗,长歌当哭,感叹命运的坎坷多桀。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唐朝开国功臣徐勣之孙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擅政,骆宾王长途奔赴扬州,参加徐的幕府,并写下了有名的《讨武曌檄》,公开痛斥武则天“洎乎晚节,秽乱后宫,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最后充满自信的宣称:“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这篇代徐敬业写的讨武檄文,气势不凡、对仗工整,在当时传诵一时,据《新唐书》说,女皇武则天看到这篇檄文时,不禁微笑赞赏,当读到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之语时,还责备宰相说为什么不重用此人。可见骆宾王的文才,即使被声讨的对象也不得不为之佩服。

讨武兵败后,骆宾王不知所终,下落不明,一说他“兵败被诛”,一说他与徐敬业等逃到海边为部下所杀或“投江而死”,又有人说他“逃亡为僧,病死”。

王、杨、卢、骆是初唐诗坛上有代表性的杰出诗人,不仅给唐诗带来了新鲜的内容和刚健活泼的风格,也对唐诗声律和风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四杰与盛唐三大诗人相比,成就并不突出,但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功绩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