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
1712200000044

第44章 曹刿论战

曹刿(桂),又叫曹沫,春秋时期鲁国人。在这时期,周天子已名存实亡,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各诸侯国之间,为了扩大领土、掠夺财物,不断地发生战争。强国常常以种种借口进攻弱小国家,弱国小国也因认真的准备,战役上指挥正确,往往出现打败来犯强国的战例。“曹刿论战”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齐、鲁两国,都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齐国占据着今山东省东北部的大片地方,鲁国却只有以曲阜为中心的一小块地盘,两国边界相连。

公元前685年(鲁庄公九年),齐桓公刚刚当上齐国的国君,因为鲁国支持同他争夺国君的公子纠(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所以十分仇视鲁国。鲁庄公也因公子纠没能当上齐国的君主,十分仇视齐国。就在这一年的夏天,两国在干时(今山东桓台县南)打起来。鲁军大败,鲁庄公所乘的兵车也被齐军俘获,只因原来替他驾车的人打着他的旗号把齐军引向别处,才没有当俘虏,鲁庄公只得乘驿传的车子而归。此后齐国逼着鲁国杀掉公子纠,送回公子纠的谋士管仲。鲁国只得一一照办。

齐国提出的要求鲁国虽然都照办了,而齐桓公对鲁国.还是不肯罢休。第二年的春天(即公元前684年,鲁庄公十年),齐国趁鲁军新败,又调集大军,向鲁国奔杀而来。当然,鲁庄公也在认真的作防御的准备。

就在齐军压境之际,有个叫曹刿的鲁国人,十分担心着国家的安危,他对同乡的人们讲;“我想去见国君,为打齐国人出点主意。”有人劝阻他说:“这样的大事,那些当官的会考虑的,你挤进去管这闲事何苦呢!”曹刿说:“那些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会有什么好的办法,我一定去!”

边界告警的消息,象雪片似地飞来。鲁国的士兵整装待发,鲁庄公准备出兵迎战。这时侍卫报告说:外面有人为这次战事要求见你。鲁庄公就先见这位来客。

曹刿是带着急切的心情来到国都的,所以他见面就问道:“齐国大军已经打来了,听说您准备抵抗,不知凭什么去同齐军作战,都有些什么准备。”鲁庄公回答道:“吃的粮食,穿的衣服,都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我常把它分给大家,从来也不只是我一人享用。”曹刿不以为然地说:“这些小恩小惠,能得到的也仅是你身边的少数人,与众多的百姓没有关系。只有这样一点,人民大众是不会为您卖命的。”鲁庄公接着又说:“祭祀所用的牛羊和玉帛等贡品,我都是按礼的规定供足,从未在神灵面前弄虚作假。神灵会保佑我的吧。”曹刿摇了摇头说;“对神灵虔诚,只能说是一个小小的信用,还不能取信于人民大众。神灵也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想了一想,又告诉曹刿:“国内所发生的大小案件,我虽不能每件都亲自调查,但在处理时,尽量根据情理,秉公判断。”曹刿高兴地说:“能想到百姓的疾苦,定会得到拥护,他们会奋勇争先与敌人作战。就凭这点,完全可以同齐国打仗。”接着曹刿请求跟着去,鲁庄公让他坐在自己车上出发。

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县西北)相遇,刚列好阵,鲁庄公就要发起进攻。曹刿忙说:“还不到时候。”齐军仗着人多势众,去年又打败过鲁军,于是就擂鼓进攻,接连三次发起冲锋,企图一举歼灭鲁军。可是每次都被阻挡住。当齐军第三次冲锋被打退时,曹刿对鲁庄公说:“可以发起冲锋了。”顿时,鲁军阵内,鼓声雷鸣,旌旗招展,在震天的喊杀声中,鲁军向疲惫的齐军压了过去。齐军来不及整顿队伍,车撞马,马踏人,乱哄哄地向北逃跑。

鲁庄公见齐军败退,要下令追击。曹刿忙制止住。他跳下车来,仔细地在地上查看一番,又登上车,了望蜂拥而逃的齐军说:“现在可以追了。”鲁军乘势猛追下去,把齐军赶出了国境。这一仗,鲁军取得了胜利。

战争结束了。鲁庄公问曹刿道:为什么刚开始时我要冲锋你不让,要等齐军先向我冲击三次才冲锋呢?齐军败退时又不让我立刻追击,你下车看看,上车望望后才同意追击呢?

曹刿回答说:“作战时要靠军队的士气。两军相对,士兵们首次听到冲锋的鼓声,精神振奋,斗志高昂。第一次未胜,再进攻时,士气就衰退了不少。待到第三次冲锋的鼓响,士气更衰竭了。曹刿讲的这番话,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成语的来源。

曹刿接着说:“齐国是大国,其行动难于预料;恐怕败退是假,以诱我入埋伏。因此不能立刻追击,以免上当。当我下车见齐军退时车迹很乱,登车望见他们的帅旗也是拖着跑,从这种狼狈状看,是真的被打败了。所以才能放心地追击。”

齐鲁长勺之战,虽然是一次规模不大的战争,但是,它表明;小国弱国,只要认真准备,指挥正确,是完全能够打败大国强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