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从磨合到整合:贺州族群关系研究
17167000000025

第25章 贺州的族群认同与民族认同(2)

“吾祖先辈原居东鲁武城。汉代王莽之乱,关内侯据。公耻事新莽,契族南迁江西庐陵、吉阳、南丰等地居住。宋政和壬辰年,悖公徙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葛藤坳石壁村。南宋末年,元虏入侵,志诚公携家徙南粤,居嘉应州长乐、兴宁。广新公九子良甫公传文智公,由长乐徙河源铁门黄田约居住。传士旭公同舅父商福建、台湾。台湾贸易丰盛,捐官洋边守将,葬武营,公墓地有碑。传瑞公同父居台湾,因兵乱退居闽地漳州府龙溪县粗石碑福宁寨。传纲公,传浩公,传昆公,传在公,传鑫公,传淼、英二子。英公裔孙居贺县鹅塘新塘。淼公传若公,因谋为欠利,徙居广东肇庆府罗定洲东安县连滩,生六子。六子士英公裔孙居八步小桥寨。长子尚卿公因生理不遂,于清朝顺治年间由广东迁徙广西,始居广西贺邑信都乡莫埠坊胜安村。生四子。长子衍奎公,由信都迁徙贺邑八步马鞍山居住。传二子。长子兴兰公由八步马鞍山迁居八步三加茅漳滩立业,为开基一世。传二子,君仁、君义。仁公妣杨氏生四子,传明、传贤、传良、传德,衍居八步厦良、钟山城厢等地。君义公生于乾隆己丑年十一月三十日未时,家道富庶,田庄博广。河道装车引水上岸,故有茅漳滩之称。经作多样,开办糖业,故有糖寮之称。”

除以上各姓外,三加村在苏茅坪还有刘、魏二姓。这两姓均为讲长乐声的客家人,人数不多,故未对其来源作详细调查。

3.厦良村的族源认同

厦良村分上寨下寨,在下寨寨尾居住着一单姓自然村落,由于全村户主都姓曾故称其为“曾在”。如今曾在共有97户,432人,其中男性214人.女性218人,现有劳动力253人。曾在人在当地被称为“八都人”,因为他们讲“八都话”。

曾在分新曾在、老曾屋二片,如今划分为第一组的称为老曾屋,二、三、四组的称新曾在。这是根据祖上迁来此地的时间先后来称的。曾在原来叫“新竹村”,划拨厦良村,因单一姓曾,而改名为“曾在”。

曾在人第一代始祖叫曾贞若,原名开若,是曾氏的第六十五代子孙。贞若公原世居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祖粗石碑福宁寨,后迁居广东肇庆府罗定州东安县连滩。由于生活所迫于清朝顺治年间由广东省迁居到广西省贺邑信都乡莫埠坊胜安村安居,这就是曾氏落脚广西的第一代始祖。到了第三代祖奎公始由信都乡迁居到马鞍山。祖奎公的下一代芳阑由马鞍山迁居于茅樟滩,一直到普明公之子敬位由茅樟滩迁居到了新竹村,此为新竹村的第一代。后普明公的另一个儿子敬华原由茅樟滩迁居流浮滩,其儿子凤宁由流浮滩也迁居到新竹村。

故曾在不过一百来年历史,寨上人口不多.据曾金成老人说,他们这一辈小的时候村子里才有几十人。上辈人都说他们的祖上是因逃难来到这里的。由于这一方土地水土不错,离八步镇仅一二公里,除种稻麦外,还可种点蔬菜,养点鸡鸭作为副业,久而久之人丁就兴旺起来了。

位于八步镇南2公里临江东岸的厦良村点灯寨,居住着一百多户讲本地话的何姓、梁姓及侯姓八都人,他们又是怎样对自己的族源进行认同的呢?

据《八步镇志》等资料记载,以及点灯寨60岁以上老人口述,均认可最先到点灯寨定居起家的当属何姓人氏,即何龙溪老太公。按何氏家谱记载,何家祖先原系湖广珠玑巷宝庆府要华县何家塘人氏。始祖玉堂公生二子,其长子文明公,次子文信公,后居广东顺德县。文明公所生四子,其中次子天禄生下龙溪儿。

据何氏37代传人何记德老先生口述。何家20世前本姓韩。明朝洪武二年,龙溪公与兄长被官兵追杀,从湖南逃至贺州。官兵杀害了兄长。一天龙溪公逃至河边,眼见被官兵追上,只好装聋作哑不再往前跑,官兵下马。问其姓甚。龙溪公摇头晃脑手指河面,官兵误以为他姓何,便也没杀他自往前去。龙溪公感谢河流救了他,而且他发现这是一块不错的地方。就不想再走就地住下并改姓为何。何龙溪就成了点灯寨问氏第1代始祖。何家开始只在点灯寨搭棚开荒种地,日后娶了黄氏成家,生下二子名何庠、何序。一家人开始利用河水方便,河边又有一个地,便养起鸭子,虽日子清贫却也过得不错。就这样世代繁衍定居在此。如今60多岁的何记德先生已是点灯寨问氏始祖的第16代传人了。

何姓之后来到点灯寨的是梁姓本地人。据梁吉祥(60岁)说,梁姓太公是与何姓太公同从湖广珠玑巷来的。只因梁姓太公晚到了一步。他见何太公正在点灯寨用木条圈地,梁太公生怕好地都给他占去一急之下就说以点火燃烧划地,烧到哪,哪就是梁家田地。这样他点燃一把火就烧起来,不仅烧着了大片没被木条围圈的地,就连圈好的地也被其烧占了,从如今的点灯寨中心一直烧至观音岩前,这一片都成了梁姓田地。老实巴交的何太公见都是来自一地的逃难同乡也不说一句话,和和睦睦的二姓人就这样居住一地、安生养息了。直到土改前点灯寨的大部分土地都是属于梁姓人家的。

如今点灯寨本地人的三大姓氏中侯姓在何、梁姓之后迁入点灯寨。据侯金德老人及何记德等老人口述,侯老太公年轻时是挑着货郎担卖针头线脑的生意人。由于侯太公为人忠厚老实又肯吃苦,常来常往于点灯寨,与何、梁老太公结下友好情缘,何、梁劝其不要再走南闯北了,于是就在点灯寨安居下来。

从摘录自广东封开县南封区侯村侯氏族谱的侯金德老先生珍藏的族谱来看,他们的回忆是有根据的。

虽说族谱上记载粤、桂、湘等省姓侯者都是从南京珠玑巷而来.同源于江苏省南雄府始兴县牛田村珠玑里十七堡十八图,因逃难流落到各地的。据点灯寨侯氏族谱载,点灯寨侯姓一世祖积声公原居广东封开县南封区深范村之第十世。积声公年轻时经商来到贺县八步,在明朝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与点灯寨问家某人结为兄弟.何家为其介绍在点灯寨购置田地开始居住在岑髻.后迁居点灯寨内。时至今日.83岁的侯金德老先生已是点灯寨侯姓始祖传下的第十一世传人了。从此点灯寨问、梁、侯三姓同住一村如同兄弟般友好相处各自繁衍生息.至今仍是点灯寨的三大姓氏。

点灯寨除了三大姓氏的本地人外,先后又迁入了三户客家人,其中黄姓客家三兄弟是其爷爷黄荣魅始迁来点灯寨的。

黄家祖上第十八世祖原居住广东兴宁治德楼中堡翰下,后来移居广西贺县芳林乡松村,现黄家祖坟仍在芳林。黄家是芳林的一大家族而为何黄荣魁独身来到点灯寨呢?据黄荣魁的孙媳说:黄荣魁之父即黄盛云的太公并非太祖所生之子。太祖是较为富裕的人家,想为家族增丁添口花钱买下黄荣魁父亲做儿子。但是买回的儿子长大后与父母不堪和谐,儿子认为得不到父母的爱,有意与家人另居,太祖即在鹅塘高君领买了房子给他另居。民国时期,国民党抓壮丁到高君领,黄荣魁时下正值年轻,为了逃壮丁就跑到了点灯寨。看见点灯地方不错,寨上人家又都对他好,就在此居住下来了,后来生下三个儿子,就是如今点灯寨的三户黄姓客家人。

客家人人住点灯寨的时间并不长,至今不到一百年的历史。许姓的客家人居点灯寨仅有一户称自家原是江西人氏,祖上从江西来到广西后先居住在钟山的西湾后迁到八步的鸭子寨。再从鸭子寨迁居到点灯寨。因为客家人后来到点灯寨,故都没有自己的土地,初来时均租当地地主的地种,土改时政府作主才给客家人分了田地,从此客家人就成了点灯寨真正的主人。

由于以上原因,客家人在点灯寨的居住情况比较特殊,他们不像本地人那样,一个大姓聚居在一起,而是各家各户分散居住,就是黄姓三兄弟的房子也没连在一起,都隔着几个山坡。

许氏这一家如今主要以种菜为业,按客家习俗,年轻的媳妇(今27岁)当家作主。

黄氏客家族谱日:黄姓者,总不离南陆公之苗裔。至二十三世渊公迁居江夏之城西,即今湖北武昌府江夏县其儿孙森森,衣冠振振。有修、德,由直、通、前等公着厥名,于九十二世侃公由江夏迁至光州,由光州始入闽,居邵武府和平县,传一百一十九世峭山公,生七子,公留三长子待养故里,其余皆择胜地而居。

由此看来黄姓客家应出于福建。是由福建分流入广东而下广西入贺州的。但不论其源出何地,并择胜地而居看来是客家人流居各处的缘由所致。

厦良寨的八都人主要有蒋、谢、李三姓,他们与平安寨的郑姓八都人一样,自认为其先祖来自“衡阳珠玑巷”,对此前已论述,在此不赘。

贺州各族群对族源的认同,不但体现在对族谱等传统社会记忆上,而且还渗透到了民风民俗里了。如点灯寨的“祖守节”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是点灯寨各姓、各不同族群中亦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但有一点十分一致的是大家都最最看重一个节日那就是“祖宗节”。说起祖宗节并非是节日,实为祖上太公的祭日。

何家在点灯寨的第一代太公墓就在点灯寨上,也就是当年他老人家开基立业年代里放鸭子的那块小山丘上,离何记德先生现在的住处仅200米左右。何家太祖的祭日是十月初一,于是这一天何姓男女老少都得遵照祖上规定前往太公墓地祭拜。这一天健在的老人们需作许多准备,要杀羊、宰猪。一定要有全羊、猪头作祭,并准备好鸡、菜蔬,大量的香烛,纸炮、纸钱。届时选出一位文化较高能识文断字的长者,写好祭文,请来乐队(一般都请厦良的八音队),在祖公墓前的半圆平地上按辈分(长辈在前、晚辈在后)依次列队,宣读祭文后烧掉,奏乐击鼓,司仪叫拜.子孙们按辈分下跪拜祭。祭品摆在墓前,烧上香烛纸钱、放炮。祭拜完毕就在原地支锅烧煮、分吃。此日从早上来到墓地要到天黑才吃罢散伙。不论刮风、下雨无人不到,祭期更不可以风雨而改,因为这是祖上的条规。在墓碑上刻着呢。

在土改前祭祖用的银子来源于祖上留下的公田积蓄,看何龙溪老太祖之墓可知。当初他留下的公田有:蒸尝田名二中’碰田八丘;大领头四十六丘;粉壁脚田十六丘;深水田六月;禾鹰塘底田六月;莲塘边二丘;头顶村木园头田二丘;大坟塘一口木园头长田尾一丘。以这些田的田租用以祭祀足矣。现在已不存在公田田租之事。所以现在何氏家族在十月初一祭祖活动中的开支一般都是各家各户集资而成。

不论什么情况下十月初一这一天点灯寨问姓人氏都会到墓地祭祀,就是在外工作的人,没有特殊情况也都得赶回来参加,即便是在生活最困难的岁月里也不曾荒费这一天的祭祀。这一天大家都开开心心地在太公墓前祭奠自己的祖先。

4.船家的族源认同

居住在贺江边以船为家、以水上作业为业的船家,现有270户,2,530人。由于经济、文化等的差异.其族源认同相对较为简单。史料记载甚少。

据刘士成等老人回忆,他们中的杨姓、梁姓及林姓是他们的第六代世祖,从广东的新兴、连县、郁南县、阳春县、罗定县等地迁来贺县定居的。六代前是从福建迁往广东郁南东坝乡.在此前的这一支人都是讲“闽”话的。自第六代人来到广东,然后从广东迁至贺县后开始讲“白话”,如今这些人全都讲“广东白话”,仅有少数老人如刘士成老人还说得上几句闽话了。另外有朱姓、王姓是五代前从桂林苗村等地迁来,他们中已无人知晓祖上的源流了。解放后尚有从平乐、荔浦、钟山、富川等地的船民陆续迁来八步,形成了今天这一个八步船民族群。

5.都江村的族源认同

都江有瑶族、壮族及汉族三个民族。其中瑶族即为盘瑶、汉族有客家人、本地人、湖南人及广府人。壮族自认是近代才从南乡迁过来的。以壮族最集中的公螺肚(公罗肚)为例.据黄洞瑶族乡企业办公室吴品喜主任的父亲吴家瑾介绍,建国前这里只有二三户壮族,本地人是国民党抓壮丁时从大宁搬进山来的,大部分壮族是1956年从南乡迁来这里的。解放后之所以有这么多壮族迁来,是因为这里地处深山,距大宁40公里,离南乡约30公里,到黄洞要走3个钟头,交通不便,历来是免税区。直到1987年杀一头猪仍只需交1.75元。1987年以后又全免,1997年开始废除免税政策,实行每杀一头猪收37元的政策。客家人迁来都江一般也只有2~3代时间,主要是从本市莲塘镇、钟山县等地迁来。湖南人在都江共有4户。其中姓屈的是从湖南祁阳来的。他的父亲大约在二三十岁就来贺州做泥瓦匠,并于30年代抗战前在贺街出生,后搬至莲塘永庆村住,抗日战争时迁至都江2年后搬回湖南,1949年他父亲又来都江,他和他妻子是1953年才从湖南过来。白话人最少,共4个男子,其中一个是1969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八步镇来到这里插队后留在这里,另3个是70年代以后来此做生意遂定居于此。瑶族来此是早在明朝的事,其族源认同有待详考。

6.盘谷村的族源认同

盘谷村的壮族有韦、覃、潘、黄等大姓,大部分认为其先祖来自珠玑巷。具体地点有待详考。迁徙原因一是先祖为平叛战乱率兵入桂,战后留居桂地;二是逃荒、逃难来到盘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