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从磨合到整合:贺州族群关系研究
17167000000031

第31章 贺州的族群关系与民族团结(3)

(2)汉、壮、瑶族节日风俗互动的磨合

春节是盘谷壮汉两族双方都过的喜庆大节日。过去盘谷的壮族人有在春节里舞香龙祈丰年的习俗。用竹子扎龙骨架,用稻草扎龙身,用五彩纸糊在稻草上,做一个逼真、威武的龙头,一条活灵活现的五彩草龙就做成了。舞龙时,抬着草龙到各村寨沿各家门口起舞,每到一家门前放慢节拍,户主就将早准备好的一扎扎点燃的香往龙身上插,几个寨子这么舞下来,一条五彩草龙就变成了香烟袅袅,火光闪烁的“香龙”了。舞香龙,各家各户插香祈福是不分民族的。只要龙经过的地方,往上插香者必可得福。舞过香龙,来年整个盘谷即可风调雨顺。这一壮族人民的活动得到了盘谷汉族的大力支持和百倍的欣赏。后来汉族人也积极地参与,解放后直到现在一直由汉族人主持领舞,壮汉两民族共同舞起了赐福各族的“香龙”。

盘谷人过春节除了舞香龙外,还有舞狮子的习俗,每年大年初一、初二,村寨上、田野中可见敲锣打鼓,欢快蹦跳的狮子队活跃着春节的气氛,那肥硕个头大的大狮队定是汉族的舞狮队,那小巧玲珑的小狮队则是壮族的舞狮队。不论是大狮子还是小狮子,舞到哪里都受到热情的欢迎。舞到各家门口,主人感谢狮子送吉祥到来,递上一个红包。红包多少不计较,当是一片真诚的谢意。不论大狮队还是小狮队都先舞本村各寨,再舞到邻村,不过得遵守舞狮的规矩。到别的村子路经村口的水井,桥、大榕树时必须停下来祭拜后才可向前走。水井是龙的代表,有龙大过狮之说,所以必须祭拜。桥架在河上,河下是通往龙王所在之地,故桥也得拜。榕树,特别是村头的大榕树是为神树,是护卫村子的神灵,故也得先拜方可入内。入村后还要先拜祠庙,再拜祠堂。此时若本村也有狮队会出来相迎,两队联合舞起狮子;若本村没有狮队,则村里百姓都会聚拢来表示欢迎,表演舞狮,众人围观,甚是热闹。

盘谷村还有个特殊的节日,每年的二月二、八月二过“开学节”,以祝贺学生上学堂。早时只有壮族人才过,后来汉族也认可并参与,遂成为壮、汉二族盘谷人共同的喜庆日子。过去“开学节”是在学校相聚庆贺的。相传早时壮家孩子到学龄时初上学堂的第一天,要抱一只鸡到学校去。学校将这些学生的鸡集中起来,分配学生在校作为课外劳动饲养。鸡下的鸡蛋卖掉,学校用养鸡赚的钱买下一畈田,取名“母鸡田”。母鸡田分给每个学生一小块耕种管理,用母鸡田的种植收入及养鸡收入用作每年二月二、八月二学期开学作庆贺新学期开学的费用。届时学生及家长都到学校集中,由选出的家长代表、老师主持聚餐、搞得十分隆重且热闹。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也表示家长老师对孩子学习的重视。每次吃完饭后放炮,以告诉孩子们从今日起要安心在校读书了,现在已改为各家各户在家团聚庆贺。

瑶族最大的节日是每三年左右在农历十月至十二月间择吉日举行“还盘王愿”,现在被人们称为“盘王节”,在民族互动的磨合中,都江的壮族和汉族也都参加瑶族的“盘王节”活动。

民族节日是各民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它既包括一个民族一定的利益群体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精神信仰、心理态势、思想意识和民间习惯等文化特质;又包括形成和发展这种文化特质的文化环境.以及体现文化特质的外在表现形态。任何一个民族的节日,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民族文化的丰富信息。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民族节日是民族民间文化现象的集中表现,因而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本来春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盘王节是瑶族的传统节日,但是在贺州民族互动的磨合中,民族节日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了,人们在舞龙、舞狮之中,交流了文化,交流了思想和情感,使得民族之间达到和谐一致。民族互动的磨合进入了民族民间文化集中表现的节日这个层次,可见磨合的广度和深度确实非同一般了。

(3)汉、壮、瑶族婚姻互动的磨合

盘谷村人现在对婚姻较为开放,年轻人选择对象,大人们不会横加干涉,仅提参考或建议。在民族成分上更无什么限制。特别是壮族与汉族之间早已是互通婚配,没有任何规定。如汉族朱平祥的母亲韦新英是壮族,其妻韦金英也是壮族,其媳覃美娥也是壮族。可以说,壮汉之间的婚姻互动已是十分普遍的事了。

都江村汉壮瑶三族婚姻互动的磨合十分深入,罗树杰考察了都江村公螺肚、龙湾、上仓、大召塘4个自然村的民族通婚情况,本书在第四章贺州的族群互动与民族互动中已有详述。在此还要特别举出的是大马塘村是一个典型的瑶、壮、汉三族杂居的村子,全村104人,23对夫妇的民族通婚状况是:

从上列举我们可以看出,大马塘同族群结婚的为7对(其中瑶人之间的5对,壮人之间的1对,客家人之间的1对),占总数的30.4%,不同族群之间通婚为16对,占69.6%。大马塘除入嫁的女子外,入赘婚比重也相对较大,共有4对,其中1对是壮人上门瑶人,2对是客家人上门瑶人,1对是客家人上门湖南人。

贺州汉、壮、瑶族婚姻互动的磨合再一次证明,婚姻这把打开人类家庭之谜的钥匙,这种“合二姓之妇,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结合,其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别是传统的汉族婚姻文化所具有的同姓不婚、宗宗不婚、尊卑不婚、中丧不婚等戒律束缚的婚俗,要打破民族界限而通婚是不容易的。因为婚姻本身表达了一种文化,即为婚姻双方所共同具有的观念和准则,是人们文化心理的深层次的东西。而文化背景的差异又对婚姻有着深刻的影响,相异文化背景的人通婚势必经历一个文化冲突和适应的过程。所以,不同民族的通婚就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出不同民族文化和心理深层次的互动和磨合。从而为民族整合重要的基础。通婚把不同民族的姻缘、血缘都联结起来,还有什么民族隔阂不可以消除,还有什么********不可以化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汉、壮、瑶三族的婚姻互动意义十分重大。民族互动的磨合进入到了打开人类家庭之谜和社会基本单位的层次,可见磨合的广度和深度真是非同一般了。

(4)汉、壮、瑶族民族民间信仰互动的磨合

各民族的民间信仰由于是世代传承,并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是属于精神世界的深层次文化。但是就是这种民族性很强的文化,在盘谷村壮汉互动的磨合也已十分深入了。据徐桂兰考察,盘谷村壮汉两族共同信仰供奉的神有:观音、土地、将军神、盘古大帝、五陵大仙。盘古村祠庙最集中的自然村是象脚村。在象脚村有香火盛旺的龙湖祠,有帮助管耕牛的飞山庙,还有坐镇村口把住水口的将军庙,还有求雨得雨求助灵验的“社”。这些神奇、威力无穷,并足以让盘谷各族赖以精神寄托的神庙,都是壮汉两族共建共奉,很难分得清你我了。

象脚村的土地庙给我们的印象十分深刻。在考察时,我们提出想看看村里的土地庙,村支书袁平祥兴致勃勃带领我们往村里走去,他说土地庙就在村子中间。果然走到村中央一户大屋前的一棵大树底下,书记停住了脚步,指着树脚土堆上立着的三尊石雕像说这就是我们的土地爷。开始我还真不太相信,在贺县其他村子见过土地爷庙不少,个个是龙袍在身,一脸慈祥的美须公且端坐在庙堂神台上。而象脚村的土地却是露天而坐,只在大树下用大石板围了个矮半圆形土台子,土地爷及身旁二尊神都是石头雕制,粗线条的刻制,三尊神都是微微带偏体的矮胖形坐式在土台上。与大树并排,背靠村子,面朝山冲口方向。从头至脚,风吹雨蚀的痕迹,虽饱经风霜却又精神不衰之态。脸上的神态似乎威严,但看得出十分祥和。支书说这土地爷,我们也叫“社神”,别看他们露宿雨淋,身无墙挡风,头顶无瓦遮日,可他们经得风雨,上百年容颜不改。其实这里的土地爷本来是壮族的社神,在壮汉民族互动的磨合中,后迁入盘谷的汉族也认同了壮族的社神。

此外,盘谷村的八音队都是由壮族人组成的。据说村子里的男孩大部分都从小学吹奏八音,盘谷的八音队还分武队、文队。文队由3人一组,武队由6人组成。仅盘谷寨就有4支八音队,文队2支,武队2支。这些人都是祖上传下的技艺。1999年40岁的壮族覃韦善,平时以理发为业,也是地道的本村村民,但他可是家传第五代的八音吹奏手。还有今盘谷小学校长韦振通,他也是第4代家传的八音好手。而且韦校长,早年还当过师公,帮助村民做道场办红白喜事。当地村民无论壮、汉,家有红白喜事都请壮族师公和八音队来做道场和添喜庆。

都江村汉、壮、瑶民间信仰互动的磨合也十分深入、突出地表现在盘古庙上。

都江盘古王大庙本是瑶人纪念和祭祀他们的始祖神盘古大王的场所。他们一般每三年左右在农历十至十二月间,道公择吉日举行“还盘王愿”。举行还盘王愿时,四面八方的信士都前来庆贺,捐钱捐物,载歌载舞,热闹异常。这一本来是瑶人的宗教活动,都江的其他族群都积极参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壮族吴家瑾收到的2张参加“还愿”请柬可见一斑。同时,1998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人们为都江盘古大王庙雕刻神像及迎神转座活动。

在都江大庙墙壁上公布的为盘古大王雕刻神像及迎神转座建醮捐资的,瑶人、本地人、湖南人、壮人、客家人都有,总计22,004.24元,总支出20,980.89元。其中捐款最多的是一位姓盘的瑶人和一位姓钟的本地人,都是311元,姓屈的一个湖南人捐资290元,捐作款最多的壮人是一位姓莫的,为111元。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都江盘古大王庙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综合体。首先,其建筑形式为一排三间,中厅全部敞开,这是汉族客家人的建筑形式。其次,中厅正面内墙上画着一条黄色长龙,这是汉族传统的崇拜对象,而非瑶人传统的崇拜对象。再次,庙内神像中,除盘古大王神像外,还有汉族所敬奉的观音、八仙等23位神像。

民间信仰作为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石和根源,是一个民族从祖先开始创造和积累下来的民间文化财富,本来就具有特殊的固有的自发、自然、自在的民族本色,长期以来,在各民族民间保持着无法遏止的流传趋势,也是一个民族文化深层次的部分。贺州汉、壮、瑶族在民间信仰上互动的磨合达到如此不分彼此,共敬供奉的地步,从心理深处拉近了各民族之间的距离,这种心灵的沟通,还有什么民族隔阂不能消除?还有什么********不能化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汉、壮、瑶民间信仰互动的磨合意义也十分重大。民族互动的磨合进入到根植和培育民族文化的民间信仰沃壤之中,又广泛地影响和支配着各族民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见磨合的广度和深层也真是非同一般了。

总之,贺州汉、壮、瑶族的民族关系在服饰、节日、婚姻、民间信仰等方面的互动中的磨合,交流了文化,交流了思想和情感,消除了民族隔阂,化解********,沟通了民族心理,从而实现并增强了民族团结。

2.贺州民族整合的主题:民族团结

法国社会人类学学家埃米尔·杜尔克姆认为,社会整合的主题是社会团结问题,即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协调一致、结合的关系。那么,民族整合作为社会整合的一部分,其主题也就是民族团结。

贺州的民族团结在广西,乃至在全国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典范,请看:

——点灯寨的本地人也与贺州各地本地人一样接纳了来自不同年代的客家人,友好居住、生活,从来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纠纷。点灯寨可称得上是民风纯朴之地,点灯人是善良忠厚之人。他们善待客家,平等对待操不同方言的族群。何、梁、侯三姓八都人历代相处如同兄弟一般。虽不同宗同祖,但他们共同奉一座土地庙,共敬一个土地爷。他们将祖上太公如何在初来点灯定居时的何、梁争地而未生争执之事,及侯姓太祖与何姓太祖结交留居点灯的故事代代相传。教育下一代不以姓氏有别要与人为善。所以历代以来何、梁、侯三姓家人在点灯寨是没有发生过口角之争的。仅在前几年有梁家后生仔为了一点小事与侯家小儿发生争执。侯家后生仔联合侯姓后生一帮,扬言要消灭点灯梁姓人,侯家长辈知道了立马怒斥众后生,对其进行祖德,祖训的教育。后来和好如初,没有发生意外争纷。

由于点灯寨地方好、人更好,虽不出什么达官贵人,也没有显灵的风水之说。但在这里生活平静幸福,人缘和美,所以越来越受到外地人的青睐。如今点灯寨人取外地的媳妇进门越来越多了。不同民族、不同族群的姑娘都有嫁人点灯寨来的。据资料统计,解放以来就有11种不同语言的族群人嫁到了点灯寨。她们分别为:客家人61人、本地人67人、梧州人31人、广东白话人13人、九都人34人、桂柳话人5人、壮族12人、董家话7人、瑶族2人、八都话12人、鸬鹚人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