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代物流技术基础
17167800000027

第27章 物流配送技术(1)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配送的特点及基本形式,掌握配送路线优化方法,熟悉自动化分拣系统的工作过程,掌握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的原则和内容。

【关键术语】

物流配送、分拣、配送中心。

【引导案例】

沃尔玛配送中心的运作流程是:供应商将商品的价格标签和UPC条形码(统一产品码)贴好,运到沃尔玛的配送中心;配送中心根据每个商店的需要,对商品就地筛选,重新打包,从“配区”运到“送区”。

由于沃尔玛的商店众多,每个商店的需求各不相同,这个商店也许需要这样一些种类的商品,那个商店则有可能又需要另外一些种类的商品,沃尔玛的配送中心根据商店的需要,把产品分类放入不同的箱子当中。这样,员工就可以在传送带上取到自己所负责的商店所需的商品。

第一节现代物流配送概述

配送在英语中的原词是delivery,是交货送货的意思。在日本工业标准JIS中,将配送定义为“将货物从物流节点送交收货人”,也强调了送货的含义。

为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配送过程也要不断地降低成本,这就要求对运输车辆合理配置,科学地制定运输规划,确定运送路线,并逐步完善配货、配装的措施。

一、物流配送的特点及作用

1.配送的特点

(1)配送是从物流据点至用户的一种特殊送货形式。其特殊性表现为:从事送货的是专职流通企业,而非生产企业;配送是“中转”型送货,用户需要什么送什么,而工厂送货一般是直达型送货(直接送到用户手中),生产什么送什么。

(2)配送不是单纯的运输或输送,而是运输与其他活动共同构成的组合体。而且配送所包含的那一部分运输,在整个运送过程中是处于“二次运输”“支线运输”“终端运输”的位置。

(3)配送不是广义概念的组织物资订货、签约、进货及对物资处理分配的供应,而是以供给者送货到户式的服务性供应,是一种“门到门”的服务。

(4)配送是在全面配货基础上,完全按用户要求(包括种类、品种搭配、数量、时间等方面的要求)所进行的运送,是“配”和“送”的有机结合。

2.配送的作用

(1)完善了输送及整个物流系统。配送环节处于支线运输,灵活性、适应性、服务性都较强,能将支线运输与小搬运统一起来,使运输过程得以优化和完善。

(2)提高了末端物流的经济效益。采取配送方式,可以做到经济地进货,采取将各种货物配齐集中起来向用户发货和将多个用户小批量货物集中在一起进行发货等方式,以提高物流经济效益。

(3)通过集中库存,可使企业实现低库存或零库存。企业可以解放出大量储备资金,改善财务状态,降低成本。

(4)简化手续、方便用户。用户只需要向配送中心一处订购,就能达到向多个生产企业采购的目的,减少订货等一系列费用开支。

(5)提高了供应保证程度。用户因缺货而影响生产的风险减少了。

二、物流配送的模式

配送是物流过程的终端环节,从物流本身的运行规律来看,尽管各种配送服务作业的内容是一致的,但由于物流运作组织的主体和服务对象不同,也就是说,配送所服务的企业性质、使命与目标不同,其配送运行方式就完全不同,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配送运行模式。根据目前配送运行情况,可将配送活动的组织与运行分为企业自营配送、企业共同配送和第三方物流配送三种模式。

1.自营物流配送模式

自营物流配送模式是指企业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由企业自己筹建并组织管理,实现对企业内部及外部货物配送的模式。

这种物流配送模式有利于企业供应、生产和销售的一体化作业,使企业对供应链有较强的控制能力,系统化程度相对较高,既可满足企业内部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配送需要,又可满足企业对外进行市场拓展的需求。其不足之处表现在:企业为建立配送体系的-次性投资较大,占用资金较多,容易导致企业资金链的中断;同时对企业的物流配送管理能力要求较高,一个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不但需要物流配送管理系统的支持,还需要有专业化的物流管理人员,在企业物流配送规模较小时,配送的成本和费用也相对较高。

一般而言,采取自营性物流配送模式的企业大都是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有代表性的是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基本上都是通过组建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来完成企业的配送业务,包括对内部各场、店的配送和对企业外部顾客的配送。

2.共同物流配送模式

共同物流配送是物流配送企业之间为了提高配送效率以及实现整体配送合理化而相互进行协作或相互提供物流便利的联合配送形式。共同物流配送是经长期的发展和探索优化出的一种追求合理化物流配送的物流配送形式,也是日本、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采用较为广泛、影响面较大的一种先进的物流方式。

其标准的运作模式是:在核心企业(或调控中心)的统筹调度下,各个物流配送企业分工协作,联合行动,共同对某一地区或某些用户进行配送。其间,各个配送企业可建造共同仓库,也可以共同利用业已建成的配送中心及其他企业的配送设施和设备。共同物流配送的优势在于可以同时满足不同用户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实现配送资源的有效配置,发挥物流配送企业的整体优势,弥补配送企业功能的不足,促进企业配送能力的提高和配送规模的扩大,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高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

由于共同物流配送涉及的面比较广,单位较多,因此组织工作难度较大。在选择、实施这种物流配送模式时,不仅需要建立庞大的信息网络,而且更需要建立起层次性的管理系统。因此,在决定是否选择共同物流配送模式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参与共同物流配送的企业是否功能互补;②实施共同物流配送后是否对各方有利;③企业间是否能够协调一致;④组建共同物流配送联合体的外部条件是否合适;⑤物流配送联合体的技术问题,如信息沟通、资料保密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共同物流配送、组建联合体的过程中,要避免行政的干预。

共同物流配送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分为以下步骤:①选择联合对象;②组建谈判小组,做好谈判准备;③签订合作意向书及合同,并进行公证;④组建领导班子,拟定管理模式;⑤正式运作。

共同物流配送是物流共同化发展的产物,促进了物流活动分工和协作,推动了物流结构的调整和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说共同物流配送是物流配送发展的总体趋势。但其不足之处表现在:在配送组织费用分摊方面存在难度;存在泄露商业机密的可能,企业间共同物流配送难以实施,实行共同物流配送的企业间难以磨合。

3.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

第三方就是为交易双方提供部分或全部配送服务的一方。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就是指交易双方把自己需要完成的配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来完成的一种物流配送运作模式。随着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第三方物流配送体系的不断完善,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已成为工商企业和电子商务网站进行货物配送的首选模式和方向。在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配送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因为第三方物流公司有现成的、高效的物流解决方案,优于客户自己进行配送。所以,客户都非常愿意把物流配送业务外包出去,从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客户之间就构成一种不可以分割的供应链关系。

三、配送模式的选择

企业选择何种配送模式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配送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的配送能力、市场规模与地理范围、服务保障及配送成本等。一般来说,企业配送模式的选择方法主要有矩阵图决策法和比较决策法。

1.矩阵图决策法

矩阵图决策法是通过两个不同因素的组合,利用矩阵图来选择配送模式的决策方法。其基本思路是选择决策因素,然后通过组合形成不同区域或象限再进行决策。这里主要围绕配送对企业的重要性和企业配送的能力来进行分析。

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企业根据自身的配送能力和配送对企业的重要性组成了上述区域。一般来说,企业可按下列思路来进行选择和决策:

在状态I下,配送虽对企业的重要程度较高,但企业的配送能力较低,此时,企业可采取的策略是寻求配送伙伴来弥补自身在配送能力上的不足。可供选择的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加大投入,完善配送系统,提高配送能力,采用自营配送模式;第二种是进行一些投入,强化配送能力,采用共同配送模式;第三种是采取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将配送业务完全委托专业性的配送企业来进行。一般说来,在市场规模较大且相对集中以及投资量较小的情况下,企业可采取自营配送模式;若情况相反,则可采取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

在状态Ⅱ下,配送对企业的重要性程度较高,企业也有较强的配送能力,在配送成本较低和地理区域较小但市场相对集中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采取自营配送模式,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配送效率,与营销保持一致。

在状态Ⅲ下,企业的配送能力较弱,且不存在较大的配送需求,此时,企业宜采取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将企业的配送业务完全或部分委托给专业的配送企业去完成,而将主要精力放在企业最为擅长的生产经营方面,精益求精,以获得更大的收益。

在状态Ⅳ下,配送在企业战略中不占据主要地位,但企业有较强的配送能力,此时,企业可向外拓展业务,以提高资金和设备的利用能力,既可以采用共同配送模式,也可以采用互用模式。若企业在该方面具有较强竞争优势时,也可以适当地调整业务方向,向社会化的方向发展,成为专业的配送企业。

2.比较决策法

比较决策法是企业通过对配送活动的成本和收益等进行比较而选择配送模式的一种方法。一般有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

(1)确定型决策。确定型决策是指一种配送模式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只要比较各个方案的结果,即可做出选择何种配送模式的决策。

例5-1:某一企业为扩大生产销售,要建立配送系统,现有三种候选配送模式,从中选择最优的配送模式。

解:

此类问题一般为单目标决策,此时企业可以运用价值分析来进行选择,即直接利用公式V=F/C来计算各种配送模式的价值系数。式中,V为价值系数,F为功能(此例为销售额预计数),C为成本费用。根据计算结果,哪一种配送模式的价值系数越大,说明该种模式的配送价值越大,是企业最佳的配送模式或最满意模式。此例中,V自营=220/10=22;V第三方=180/8=22.5;V共同=140/5=28,企业应采取共同配送模式。

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企业对配送模式的选择往往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即需要进行多目标决策。此时,评价配送模式的标准是各模式的综合价值,一般可用综合价值系数来评价。某一模式的综合价值系数越大,说明该模式的综合价值就越大,这种模式就是企业所要选择的配送模式。综合价值系数可用公式V=MiFi来计算。式中,V为综合价值系数,Mi为分数,Fi为权数。

解:

各模式的综合价值系数分别为

V自营=510×0.1+220220×0.3+2525×0.4+9899×0.2=0.95

V第三方=58×0.1+180220×0.3+1725×0.4+9799×0.2=0.76

V共同=55×0.1+140220×0.3+1525×0.4+9999×0.2=0.73

式中,每一因素都要取三种模式中的目标越大越好的取最大值,目标越小越好的取最小值。最大值作分母,最小值作分子,本身的值作分子(或分母)。如V自营一式中,第1项成本因素越小越好,3种模式中,5为最小值,作分子,自营的成本值为10作分母;第4项满意度越大越好,3种模式中,99为最大值,作分母,自营的满意度值为98,作分子,其他依此类推。

可以看出,自营配送模式的综合价值系数最大,是企业所要选择的配送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确定型决策选择配送模式时,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决策的目标要明确,二是至少要有两个可供选择的配送模式,三是未来有一个确定的自然状态或一组确定的约束条件,四是各备选方案的自然状态或约束条件的效益值可以确定。

(2)非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是指一种配送模式可能出现集中情况,但又无法知道其概率时所进行的决策。其条件是:决策者期望的目标明确,存在着不以决策者意志为转移的两种以上的状态,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配送模式,不同模式在不同状态下相应的损益值可以获得。非确定型决策作为一种决策方法,虽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但也有一些公认的决策准则可供企业在选择模式时参考。下面通过实例来说明非确定型决策的不同决策准则,以及企业对配送模式的选择方法。

例5-3:某企业计划通过提高配送效率,满足客户对配送的要求,来扩大经营规模。现可供选择的配送模式有三种,由于在未来几年内,企业对用户要求配送的程度无法做出准确的预测,只能大体估计为三种情况,且估算出在三种自然状态下三种模式在未来几年内的成本费用,但不知道这三种情况的发生概率,问如何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