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菜根谭心得
1718900000030

第30章 生死名利的心得(3)

激流勇退应当在事情正处于巅峰的时候,这样才能使自己有一个完满的结局,而处身则应在清静、不与人争先的地方,这样才可能真正地修身养性。

对于名利权势,不同的人态度不同。有的人很明智,知道权势不一定能够给人带来幸福,所以不去争权夺势,而是忍耐住自己对权利的渴望,在事业成功时全身而退。

西汉张良,字子孺,号子房,小时候在下邳游历,在破桥上遇到黄石公,替他穿鞋,因而从黄石公那儿得到一本书,是《太公兵法》。后来追随汉高祖,平定天下后,汉高祖封他为留侯。张良说道:“凭一张利嘴成为皇帝的军师,并且被封了万户子民,位居列侯之中,这是平民百姓最大的荣耀,在我张良是很满足了。愿意放弃人世间的纠纷,跟随赤松子去云游。”司马迁评价他说:“张良这个人通达事理,把功名等同于身外之物,不看重荣华富贵。”

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伯父和父亲曾是韩国宰相。韩国被秦灭后,张良力图复国,曾说服项梁立韩王成。后来韩王成被项羽所杀,张良复国无望,重归刘邦。楚汉战争中,张良多次计出良谋,使刘邦险中转胜。鸿门宴中,张良以过人的智慧,保护刘邦安全地脱离险境。刘邦采纳张良不分封割地的主张,阻止了再次分裂天下。与项羽和约划分楚河汉界后,刘邦意欲进入关中休整军队,张良认为应不失时机地对项羽发动攻击。最后与韩信等在垓下全歼项羽楚军,打下汉室江山。

公元前201年,刘邦江山坐定,册封功臣。萧何安邦定国,功高盖世,列侯中所享封邑最多。其次是张良,封给张良齐地三万户,张良不受,推辞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同皇上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有意把我交给您使用。皇上对我的计策能够采纳,我感到十分荣幸,我希望封留县就够了,不敢接受齐地三万户。”张良选择的留县,最多不过万户,而且还没有齐地富饶。

张良回到封地留县后,潜心读书,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军事著作,为当时的军事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激流勇退是功德圆满的一种方式,知道这个道理的人不少,自觉做到这一点的人却不多。一个大人物要想使自己的英名永垂不朽,必须在自己事业的巅峰阶段勇于退下来。做事业需要意志,退下来同样需要意志。任何事都存在物极必反的道理,随着事业环境的变化,以及人自身能力的限制,自身作用的发挥必然随之而变。江山代有才人出,并不是官越大,表明能力越强;权越大,功绩越丰。不论大人物、小人物,作用发挥到一定程度就要知进退。退不表明失败,主动退正是人能自控、善于调整自己的明智之举。

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血肉身躯且归泡影,而况影外之影。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山川大地与广袤的宇宙空间相比,只是一粒微尘,何况人类不过是微尘中的微尘;我们的身体相对于无限的时间来说,只是相当于一个泡影那么短暂,何况外在的功名富贵不过是泡影外的泡影。所以说,没有绝顶的智慧,就没有洞察真理的心。

宋神宗熙宁七年秋天,苏东坡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我国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北宋时期杭州早已是繁华富足、交通便利的好地方。密州属古鲁地,交通、居处、环境都没法儿和杭州相比。

东坡说他刚到密州的时候,连年收成不好,到处都是盗贼,吃的东西十分欠缺,东坡及其家人还时常以枸杞、菊花等野菜作口粮。人们都认为东坡先生过得肯定不快活。

谁知东坡在这里过了一年后,脸上长胖了,甚至过去的白头发有的也变黑了。这奥妙在哪里呢?东坡说,我很喜欢这里淳厚的风俗,而这里的官员百姓也都乐于接受我的管理。于是我有闲情自己整理花园,清扫庭院,修整破漏的房屋。在我家园子的北面,有一个旧亭台,稍加修补后,我时常登高望远,放任自己的思绪,作无穷遐想。往南面眺望,是马耳山和常山,隐隐约约,若近若远,大概是有隐君子吧!向东看是卢山,这里是秦时的隐士卢敖得道成仙的地方;往西望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城郭一样,姜尚、齐桓公这些古人好像都还存在;向北可俯瞰潍水河,想起淮阴侯韩信过去在这里的辉煌业绩,又想到他的悲惨命运,不免慨然叹息。这个亭台既高又安静,夏天凉爽,冬天暖和,一年四季,早早晚晚,我时常登临这个地方。自己摘园子里的蔬菜瓜果,捕池塘里的鱼儿,酿高粱酒,煮糙米饭吃,真是乐在其中。

对现实人生来讲,有形的东西可感可觉,如功名利禄,人们逐之如蝇。但从茫茫宇宙,从人一生的生死上来看,人何其渺小,功名利禄转眼而空。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博大气派而发人生宇宙之兴叹,胸怀何其广,气度何其宏,可称得上豁达之人,彻悟了人生。也正因为他有远大的抱负,厚实的修养,高尚的智慧,才使他能明山川之真趣,弃名利于身外。

人生苦短何争名利

石火光中争长竞短,几何光阴?蜗牛角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

在电光石火般短暂的人生中较量长短,又能争到多少的光阴?在蜗牛触角般狭小的空间里你争我夺,又能夺到多大的世界?

惠子当梁国的宰相时,有一次庄子去看他,因为二人一向友情很深。庄子来了以??,有人在背后对惠子说:“庄子这次来,是想取代你宰相的位置,您小心点!”

惠子一听便担心了。决定先下手为强,捉拿庄子,以除后患。可是在全国搜捕了三天,始终没发现庄子的影子。当惠子放下心来依旧当他的宰相时,庄子却来求见。原来庄子并没逃走,只是藏起来了。

庄子对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名叫鸠,您听说过吧。那鸠,是凤凰一类的鸟。它从南海飞到北海,不是梧桐不栖身,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美的泉水不喝。就在这时,一只老鹰抓到了一只腐烂的死老鼠,鸠从它的身边走过,老鹰便紧张起来,抬头对鸠说:‘想拿走梁国相位来吓唬我吧?’老鹰把死老鼠抓得更紧了。”

听庄子讲完,惠子面红耳赤,不知说什么好。

还有一次,庄子在濮河上钓鱼,楚威王派两个大夫前来,带着楚威王的亲笔信,要请庄子去当楚国的宰相。两个大夫客气地转达楚威王的问候:“大王想拿我们国家的事麻烦您,请不要推却!”

庄子只自顾自地钓鱼,手里拿着钓竿,眼睛盯着水面,对两位大夫的恭敬与楚王的盛情,一点也不理睬。最后庄子说:

“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经三千年。楚王把它的遗体,用竹箱子装着,用手巾盖着,珍藏在庙堂里。您二位说说,这只龟,是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让人珍惜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沼泽中摇头摆尾呢?”

二位楚大夫答道:“那当然是愿意活着,在沼泽里摇头摆尾了。”

庄子大笑道:“那好,您们回去吧。我愿意活着,在沼泽里摇头摆尾,自由自在。”

人处于世间,如果能从宇宙和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人生,会深感人生之渺小,生命之短暂。以此而言,斗胜争强、求名夺利意义何在?如此就会生活得更好吗?苏东坡说:“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知足则仙善用则生

都来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总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机,不善用者杀机。

面对眼前的一切,能够知足的人就感到生活在快乐的仙境中,不知满足的人就摆脱不了凡俗的境界;总结世上的一切原因,善于运作的人就能把握机会,不善运作的人就处处陷入危机。

东汉时南阳人樊重,字君云,家中世代善于耕种,收益颇丰。他喜欢经商,人很温和、厚道,做事也很守规矩。三代人居住在一起,共享家产,家庭和睦,儿子、孙儿都能尊老敬贤,很懂礼仪。他们经营产业,不奢靡,不浪费,家里雇佣的童子、奴婢、仆人都各司其职,也都各有所得,所以全家上下能够团结一心,共同生产,收获也年年增长,后来土地达到300多顷。他们家造的房子,都是有几进的厅堂,高高的屋檐,很气派。这之后又养鱼放牧,完全能够自给自足。有一次他家打算做漆器等物品,就先种了许多樟树和漆树,当时乡里的一些人都嘲笑他们,他们也不争执,过了几年,这些树木成材了,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讥讽他们的人,由于自己没有就都跑来求借,樊重便一一借给他们,备受邻人的称赞。等到家财万贯,富甲乡里了,他就对乡里宗族以及乡亲们进行救济,供养那些贫困的人。

有一次樊重的外孙兄弟俩,发生了争执,而且对簿公堂。樊重认为因为财产就不念手足之情,不顾兄弟情义,实在是可耻的,于是从自己的田产中拿出良田二顷,分给他们兄弟,解除了他们兄弟之间的争讼。县里乡亲都赞扬樊重,推举他担任掌教化的乡官。樊重一直活了80多岁,去世的时候留下遗命给他的儿子们,让他们把多年以来乡亲邻人所借贷的数百万的文契全部焚烧掉,不用再让他们偿还。他的儿子们遵命烧了文契。那些曾向樊家借过债的人听说此事以后,都觉得非常惭愧,都争着到樊家来还钱,但樊重的儿子们遵从父命,一概不收。

要想真正享受人生乐趣,应当有知足常乐的思想。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人的有限生命应该用到对人类有益的事业中去,在这样的事业中去发挥才智,展现能力,比起那些在功名富贵中拼杀的人来说,真不知要强过多少倍。

守逸安分平淡远祸

趋炎附势之祸,甚惨亦甚速;栖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长。

攀附权贵的人固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为此所招来的祸患是凄惨而又快速的;能安贫乐道栖守自己独立人格的人固然很寂寞,但是因此所得到的平安生活时间很久趣味也浓。

彭玉麟是清朝著名的将领,早年曾经跟随曾国藩创办湘军水师,参加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彭玉麟同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被当世的人一起称为“同治中兴”的四大名臣。他平生以刚正不阿、严刑峻法闻名朝野。有一年,彭玉麟被皇上任命为钦差大臣,并且受命南下巡视长江水师。经过安徽合肥,在当地有一个人横行无忌,夺人财物,霸人妻女,而这个人正是朝内权臣李鸿章的一个侄子,当地官府由于害怕李鸿章的权势不敢过问。彭玉麟到合肥问明缘由后,令人手执自己的名帖,请李鸿章的侄子前来。李鸿章的侄子如约来到后,彭玉麟唤来乡民同他对质,彭玉麟指着告状的乡民,问:“这人告你霸占了他的妻子,是真的吗?”李衙内想着自己背后有李鸿章撑腰,便有恃无恐地坦白承认了。彭玉麟勃然大怒,命人将其痛笞一顿。当地县官听到这个消息,急忙赶来为李衙内求情。彭玉麟不理睬。不久,安徽省巡抚也送来名帖求见。彭玉麟猜想他也是为了李鸿章侄子的事而来,于是一面派人迎接来客,一面令人速斩李衙内。事后,彭玉麟给李鸿章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令侄败坏您的家声,想必亦是您所痛恨的,我已替您处置了。”李鸿章心里十分气愤怨恨,却也知道对方有理有据,只好回写了一封信向彭玉麟道谢。

李鸿章为什么拿彭玉麟没办法呢?因为他证据在握,正理在手,又奈其何?心胸淡然,即使丢官,也可以归隐农家!

历史上依附于权贵的奸佞之辈,一时荣华富贵作威作福,但他们所依附的权贵本身就如一座冰山,转眼之间家破人亡,有的甚至被灭全族,人们谁还会记住这些人呢?只有那些不贪名利不趋炎附势的人,每天过着自由恬淡的生活,才能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远祸而快乐,冷眼看世界。历史往往是“惟有隐者留其名,”那么奸佞小人们所追逐的东西又算得了什么呢?处进思退得手图放延促由于一念,宽窄系于寸心。故机闲者,一日遥于千古;意广者,斗室宽若两间。

漫长和短促是由于主观感受,宽和窄是由于心理体验。所以对心灵闲适的人来说一天比千古还长,对胸襟开阔的人来说一间斗室也无比宽广。

立身惟谨,避嫌疑,远祸端。凡事预留退路,未思进,先思退。满则自损,贵则自抑,才能善保其身。

唐朝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事迹已为人所熟知,但很少人知道,这位功极一时的大将为人处世却极为小心谨慎,与他在千军万马中叱咤风云、指挥若定的风格全然不同。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郭子仪晋封汾阳郡王,住进了位于长安亲仁里金碧辉煌的王府。令人不解的是,堂堂汾阳王府每天总是门户大开,任人出入,不闻不问,与别处官宅门禁森严的情况判然有别。客人来访,郭子仪无所忌讳地请他们进入内室,并且命姬妾侍候。有一次,某将军离京赴职,前来王府辞行,看见他的夫人和爱女正在梳妆,差使郭子仪递这拿那,竟同使唤仆人没有两样。儿子们觉得身为王爷,这样子总是不太好,一齐来劝谏父亲以后分个内外,以免让人耻笑。

郭子仪笑着说:“你们根本不知道我的用意,我的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的部属、仆人吃公家粮食的有1000人。现在我可以说是位极人臣,受尽恩宠了。但是,谁能保证没人正在暗中算计我们呢?如果我一向修筑高墙,关闭门户,和朝廷内外不相往来,假如有人与我结下怨仇,诬陷我怀有二心,我就有口难辩了,现在我无所隐私,不使流言蜚语有滋生的余地,就是有人想用谗言诋毁我,也找不到什么借口了。”

几个儿子听了这一席话,都拜倒在地,对父亲的深谋远虑深感佩服。

中国历史上多的是有大功于朝廷的文臣武将,但大多数的下场都不好。郭子仪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数朝,身居要职60年,虽然在宦海也几经沉浮,但总算保全了自己和子孙,以80多岁的高龄寿终正寝,给几十年戎马生涯划上了一个完美句号。这不能不归之于他的这份谨慎。

悬崖勒马、江心补漏固然是对危局的补救措施,但毕竟已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骑虎之势已成,世事不由自己,至此悔恨都已晚矣。假如人不能在权势头上猛退,到头来难免像山羊触藩一般弄得灾祸缠身。做事要胸中有数,不要贪恋功名利禄,不要做无准备之事;做事要随机应变,随势之迁而调整。做事是为了成事,一股劲猛进??可取,犹犹豫豫也不可取,应当知进知退,有张有弛,处进思退才是行事的方法。

逃避名声自身平安

矜名不若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

炫耀自己的名声还不如逃避名声更有趣味,练达世事也不如多省一事来得悠闲自得。

战国末年秦王政准备吞并楚国,继续他统一中国的大业,他召集大臣和将领们商议此事。

作战英勇的青年将领李信,在攻打燕国的时候,曾率数千秦军击溃了数万燕军,逼得燕王姬喜走投无路,只好杀了专与秦王政作对的太子姬丹,向秦王谢罪求和。秦王政想让李信做灭楚的秦军统帅,就问李信,攻灭楚国需要多少军队,气宇轩昂的李信不假思索地说:“有大王的英明决策,挟秦军胜利之师的雄威,灭楚20万军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