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情况变化日新月异,人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是有限度的,容人之错对今天的领导者来说是必备的素质。大连有一个女企业家,专门聘用刑满释放人员,她的40多名员工,无一例外都有过前科。她是怎样对待这些特殊员工的呢?她自有准则:“忘其前愆,取其后效。”“即其新,不究其旧。”她用信任帮助这些人找回失去的尊严???还这些人以自尊,她甚至将保管仓库的重任交给曾经偷摸盗窃的人。面对如此信任,稍有良心的人都会感动,都会尽心尽力回报,十几年来,这个仓库连一个螺丝钉也没丢过。来到这里的浪子们找到了心灵的回头之岸,开始了新的人生。
在用人的问题上,除了要有气量,还应用人之所长,不求全责备。只要有一方面专长的人才,哪怕有-点特点,都要用其所长。因势而用人,为制势而择人,这是统御者御将用人的基本出发点。不从个人印象的好恶出发,能御用自己不得意的人,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不讲资历,不论出身,只要有功绩、有本事就会给予提拔。
古语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成就一番大的功业,必须要有这样用人意识。天下奇才,偏于一面者,十有八九。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人不必求全责备,也不必均是贤才。很多人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而无法赏识别人的长处,如果这样的话,就很难成就什么大事业了。
坚守操履不露锋芒
澹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饰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君子处此,固不可少变其操履,亦不可太露其锋芒。
志向淡泊的人,必定会受到那些热衷于名利的人的怀疑;生活俭朴谨慎的人,大多会被行为放荡的人所妒忌。一个坚守正道的君子,固然不应该因此而稍稍改变自己的节操,但是也不能够过于锋芒毕露。
荀攸是曹操的一个谋士,他自谦避祸,很注意掩蔽锋芒。
荀攸自从受命担任军师之职以来,跟随曹操征战疆场,筹划军机,克敌制胜,立下了汗马功劳。平定河北后,曹操即进表汉献帝,对他的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公元207年,曹操发布《封功臣令》,对于有贡献之臣论功行赏,其中说道:“忠止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可见在曹营众多的谋臣之中,荀攸的地位仅次于荀,足见曹操对他的器重了。后来,荀攸转任中军师。曹操做魏公后,任命他为尚书令。
荀攸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谋略,不仅表现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也表现在安身立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他在朝二十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破之地。三国时代,群雄并起,军阀割据,以臣谋主,盗用旗号的事情时有发生。更有一些奸佞小人,专靠搬弄是非而取宠于人。在这样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曹操固然以爱才著称,但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铁腕人物,铲除功高盖主和略有离心倾向的人,却从不犹豫和手软。荀身为第一号谋臣,因为死保汉室而不支持曹操做魏公,一样被逼迫自杀,别人又当如何呢?荀攸则很注意将超人的智谋应用到防身固宠、确保个人安危的方面,正如史书所载“他深密有智防”。
那么,荀攸是如何处世安身的呢?曹操有一段话很形象也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这一特别的谋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见荀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判若两人。参与谋划军机,他智慧过人,迭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他对曹操、对同僚,却注意不露锋芒、不争高下,把才能、智慧、功劳尽量掩藏起来,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怯懦。作为曹操的重要谋士,为曹操“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史家称赞他是“张良、陈平第二”。但他本人对自己的卓著功勋却是守口如瓶、讳莫如深,从不对他人说起。
荀攸大智若愚、随机应变的处世方略,虽有故意装“愚”卖“傻”之嫌,但效果却极佳。他与曹操相处二十年,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从来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害于他,也没有一处得罪过曹操,或使曹操不悦。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在从征孙权的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对他的品行,推崇备至,被曹操赞誉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都是荀攸以智谋而明哲保身的结果。
嫉贤妒才,几乎是人的本性。愿意别人比自己强的人并不多。所以有才能的人会遭受更多的不幸和磨难。很多位居高官的人或者尸位素餐,或者“告老还乡”,主要就是收敛锋芒,以免成为众矢之的。
持盈履满君子兢兢
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的;衰后罪孽,都是盛时造的。故持盈履满,君子尤兢兢焉。
人在年老时患的疾病,都是在年轻时候不注意所招致的,人在失意以后还要遭受罪责,都是在得意时埋下的祸根。所以在拥有成功和圆满的生活时,一个正人君子不能不时时小心谨慎。
唐朝末年,沙陀族首领李克用因帮助朝廷镇压黄巢起义,被封为陇西郡王,后来又封为晋王。在临终的时候,他交给儿子李存勖三支箭,说:“梁王,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拥立的;契丹王耶律阿保机,与我曾相约为兄弟,但他们却都背叛了我去投靠梁王。我生前没能亲手杀了这三个人,是我最大的遗憾。现在交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了我的大仇。”
李克用死后,李存勖继任为晋王。他把这三支箭供奉在家庙中,发誓要报仇。
李克用病死前一年,梁王朱温已经篡唐称帝。在当时的割据势力中,梁地广兵多,据有今河南、山东两省和陕西、山西、河北、宁夏、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各一部分。
燕王指刘仁恭和他的儿子刘守光。刘仁恭任卢龙军节度使,是经李克用推荐而被唐王朝任命的。但刘仁恭后来却恩将仇报,袭败李克用军向梁讨好。李克用病死这一年(公元907年),刘守光囚禁了父亲,自称卢龙军节度使,四年后又自称大燕皇帝。
李存勖继任后,一心念着父亲的遗嘱,觉得自己的实力还弱,于是养精蓄锐。一方面,他下令所属各州县推举贤才,一方面黜退贪残,宽免租税,抚恤孤寡,昭雪冤案,查禁奸盗。过了不久,境内大治,不几年的功夫,民富国强,上下一心。
公元913年11月,李存勖出兵攻燕,擒获了刘仁恭父子。10年之后,即公元923年,李存勖登基为皇帝,建国号为唐。同年出兵进攻梁。这时朱温已死,梁国皇帝是他的儿子朱友贞。朱友贞抵挡不住唐军的攻势而自杀。李存勖把朱友贞君臣的头用漆涂了收藏在太庙。三个仇家刚收拾了两个,他却不可一世起来,开始花天酒地,打猎游玩,不然就与戏子们混在一起,亲自粉墨登场,国事家仇都抛到了脑后。戏子郭门高任亲军指挥使,部下有人作乱,事发被诛。李存勖说这是受了郭门高的指使,这使郭极为害怕,便趁李存勖的养子李嗣源造反的机会,率领部下攻入宫中,把李存勖射死了。欧阳修在《伶官传》中写道:“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因为壮大,往往滋生自负、自满的情绪。危险往往潜藏在人们的自满中,在人们懈怠的那一刻突然出现。无论现状有多好,我们时时都要具有忧患意识。只有居安思危,做好迎战噩运到来的思想准备,才能使“盈满”的状态保持长久,一旦危机来临,也不会措手不及。
功过不混恩仇勿明
功过不容少混,混则人怀惰隳之心;恩仇不可太明,明则人起携贰之志。
功绩和过失一点都不容混淆,混淆了,人们就会变得懒怠而没有上进之心;恩惠和仇恨却不能表观得太明显,太明显了,人们就容易产生怀疑背叛之心。
皇太极是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他从小就嗜好读书,尤其是熟读历代典籍,并善于借鉴,运用于领兵治军。他身材高大,体魄健壮,武功很好,尤擅步射、骑射;对勇士也特别喜欢;继承父位之后,也就十分重视擢拔勇士。
公元1628年,皇太极率十万大军包围了明朝的遵化城。天刚放亮,皇太极下令攻城。这是一场异常惨烈的攻坚战。明军壁垒森严,箭矢、滚石如雨,八旗兵士冒着炮火,迎着箭矢、滚石,奋勇攻城。很多战士抬着云梯冲到城下,攀梯而上。其中有个士兵,名叫萨木哈图,他不顾乱石飞矢,第一个奋勇登上城头,挥舞着大刀,一连砍倒许多守城的明军,使后援的清军乘机一涌而上,攻破了明军的防御,并迅速地扩大战果,占领了全城。
萨木哈图勇猛奋战、第一个登城而入的事很快就被皇太极知道了,皇太极十分高兴,立即召见了萨木哈图,并与之畅谈了许久。
过了几天,皇太极在遵化城举行庆功大会。会上,凡立功的都被叫到他面前,由他亲自授奖。当萨木哈图走到皇太极跟前时,皇太极端着最名贵的金卮,亲手斟满美酒,赐予萨木哈图,并看着他把酒喝下去,然后当众宣布封他为“备御”,授予“巴图鲁”的荣誉称号。顿时,整个会场欢声雷动,全都沸腾起来了,因为萨木哈图原来只是一个普通士兵、无名小卒。
接着,皇太极又赐给萨木哈图一批贵重物品予以嘉奖:一峰骆驼、一匹蟒缎、二百匹布、十匹马、十头牛,还规定萨木哈图的子孙世代承袭备御爵位,他本人今后如有过失可以一律赦免。
在以后的战斗中,皇太极对萨木哈图一直予以爱护,不再??他冒险冲杀。
自萨木哈图一战获殊荣后,立功授奖,量功拔将就成为一种定制。由此,每逢攻坚,将士们都冲锋陷阵,争当勇士,清军的战斗力也就大大提高了。
一个人,尤其是领导别人的人,在方法上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即对人要功过清楚,赏罚分明。赏罚是使人努力的诱因,一个丧失工作诱因的人,他的工作情绪必然不会高昂。假如是一两个人这样还不要紧,万一群体也如此,这个集体乃至社会必然要陷于不进步的停顿状态,所以赏罚又是促进整个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历朝皇帝打天下,哪一个不是以论功行赏作为调动文臣武将积极性的手段呢?就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讲,不论是做官还是一般的领导,都需要讲究方式方法,以便使大家能为一种共同的事业团结一致。
以德御才德才兼备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
品德是才学的主人,而才学不过是品德的奴隶。一个人假如只有才干学识却没有品德修养,就等于一个家庭没有主人而奴隶当家了,这又怎能不使家中遭受鬼怪肆意侵害呢?
元世祖忽必烈与赵孟兆页谈话,问叶李、留梦炎两人优劣,孟兆页答道:“梦炎,臣之父执,其人忠厚,笃于自信,好谋而能断,有大臣器;叶李所读之书,臣皆读之,其所知所能,臣皆知之能之。”忽必烈说:“汝以梦炎贤于叶李耶?梦炎在宋为状元,位至丞相,贾似道误国罔上,梦炎依阿取容;叶李布衣,乃伏阙上书,是贤于梦炎也。汝以梦炎父友,不敢斥言其非,可赋诗讥之。”赵孟兆页所赋诗,有“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之语,忽必烈颇赞赏。
忽必烈是元朝的创建者,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任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开府于金莲川(在今河南结源)时,已任用汉儒为其谋士。及灭宋后,广泛搜求宋朝名士任官,为之理政治民。宋魏国公赵孟兆页是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宋亡,家居,后被召入朝任官。
忽必烈对叶李、留梦炎的评价与赵孟兆页不同:赵孟兆页赞许留梦炎有大臣之器,对叶李则认为其才能与己相当;忽必烈却认为叶李贤于留梦炎。这是以两人对贾似道误国罔民的不同态度而定优劣。公元1258年,忽必烈奉蒙哥大汗命进军围攻鄂州,宋派贾似道率军前往救援,而忽必烈因其兄蒙哥死急于回去争帝位,适贾似道派使来求和,忽必烈便顺势答应并率大军北返。贾似道却谎报“鄂州大捷”,说蒙古兵已肃清,这事虽说欺骗宋理宗,贾似道得以为相,但朝野上下是清楚的,留梦炎却依附之以取悦于贾似道。当时叶李只不过是个太学生,愤贾似道害国害民,便带头与同学83人,伏阙上书揭露贾似道的罪恶,责其“变乱纪纲,毒害生灵,神人共怒,以干天谴。”贾似道大怒,知书是叶李所写,使其党人逮捕叶李,叶李便逃匿。适宋亡,叶李归隐富春山。忽必烈多次派人征召不出,后不得已才入见。忽必烈劳问:“卿远来良苦!”又说:“卿往时讼似道,朕尝识之。”言下之意,是对他表示敬意。忽必烈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叶李陈述古帝王的得失成败,忽必烈赞许,命他五日一入议事,后任资善大夫、尚书左丞。叶李在宋不过是一布衣,忽必烈却如此破格重用,是因赏识其人忠直敢弹劾误国欺上的贾似道。而对留梦炎这个宋朝丞相和有名的状元,虽赏识其文才,却认为其人有私心而缺德行,便降级使用。
由此可见,忽必烈用人重才学,更重德行。
德与才是不能分开的,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率。从德和才两个方面出发,人分为四种:德才兼备为圣人,德才兼亡为愚人,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在用人时,如果没有圣人和君子,那么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因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而愚者虽欲为不善,但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这就是说,有才而缺德的人是最危险的人物,比无才无德还要坏。人们往往只看到人的才,而忽视了德。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都是才有余而德不足。
修身种德事业之基
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
美好的品德是一切事业的基础,正如盖房子一样,如果没有坚实的地基,就不可能修建坚固而耐用的房屋。
红楼梦里有这么一段故事,讲得是甄士隐曾资助过穷儒贾雨村。贾进京中了进士,又升任知府,旋即因贪酷侮上被革职,到林如海家做私塾教师。林如海妻亡故,遂起意让女儿黛玉进京依附外祖母,又得知雨村欲图谋复职,遂修荐书让内兄贾政为之周全,并让雨村随黛玉进京。雨村补授了应天府知府后,即碰到薛蟠为争夺甄香莲而打死香莲情夫冯公子的案子,甄香莲是甄士隐的女儿,雨村不思报恩,乱判此案,致使香莲父女永隔,有家难回,客死薛家。贾府有恩于贾雨村,但当荣、宁二府遭受查抄时,贾雨村当时地位已高,不但不从中保全,反而巴结贾府政敌忠顺王,煽风点火,助纣为虐,落井下石。但是,贾雨村最后也在宦海中沉沦,被撤职监禁,身陷囹圄。
品德的修养是人生的基础,决定一个人一生行事是善是恶是美是丑。一个人没有好的品德,再好的学识或许不能有益于人,可能还会害人,而且知道越多害人越深,权势越大破坏愈广。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很难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即使可能荣耀于一时,但终究会贪赃枉法、过于自私、误国误民,爬得高会摔得更重。
信人尽诚疑人己诈
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己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
一个能信任别人的人,也许别人并不十分诚实,但他自己却是诚实的;一个怀疑别人的人,别人也许并不都狡诈,但他自己却已经是狡诈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