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边读边悟菜根谭
1719000000095

第95章 花铺好色人为好事

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士君子幸列头角,复遇温饱,不思立好言,行好事,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春天到来时,风和日丽,花草树木都会争奇斗艳,为大自然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林间的鸟儿也会婉转啼鸣出美妙的乐章。读书人通过努力出人头地,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如果不思考写下不朽的篇章,为世间多做几件善事,那么他即使能活到百岁,也等于没有在世上活一天一样。

杨逸从小努力读书,勤学好问,二十九岁时就被魏庄帝授任为吏部郎中、平西将军、南秦州刺吏、散骑常侍。以他这样的年龄而被委以如此重任,还从未有过先例。此后,又被调任平东将军、光州刺吏。

杨逸在任光州刺史时,为治理光州,他费尽心思,不辞劳苦。当时战争频繁,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杨逸集中精力处理事关百姓生计的大事,以求定安民心,稳定秩序。最难得的是他能放下刺史的官架子,时常到百姓中视察抚慰。为办理公务,夜不安寝,食不甘味,倚仗年轻,常常不分昼夜。他懂得,要想天下太平,必须争取民心,而要想获得民心,必须问民疾苦,从点滴做起。因此,每当州中有人被征招从军,他一定要亲自送行,有时风吹日晒,有时雪飘雨狂,许多人都坚持不住,他却毫无倦意。治政、治军要讲究宽猛相济、恩威并施,杨逸也熟谙此道。他仁爱百姓,又法令严明,恶徒狂贼都不敢在州中惹是生非,全州境内,上下肃然。他最恨那些豪强奸诈之徒,在州中四处布下耳目,随时监督,稍有动静就立即翦除。他以严格的纪律约束部属,手下的官吏士兵到下面办事,都自带口粮。如有人摆下饭菜招待,即使在密室,也不敢答应,问其缘由,都说杨逸有千里眼,明察秋毫,哪个做了错事能瞒得过?

杨逸非常关心百姓疾苦。当时因连年灾荒,粮食奇缺,饿死很多人,杨逸见状,心急如焚,决定开仓放粮赈灾,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可管粮的官吏惧怕私自动用国库存粮会招致大祸,执意不肯。杨逸也明白,不经上奏批准,擅自发粮,如果朝廷怪罪,将有生命之虞。可是要按常规具文请奏,??待批答,文书往来,颇费时日,不知又要饿死多少百姓,宁可获罪,也要放粮,他坚决地对手下人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百姓不足,君王岂能有足。开仓放粮由我而定,责任亦由我一人担当,即使获罪,我也心甘情愿,死而无憾,与他人无涉!”随即果断下令开仓,将粟米发给了饱受饥饿煎熬的百姓。然后,杨逸马上写好奏章,向朝廷申说详情。

奏章送到朝中,庄帝与群臣议事,以右仆射元罗为首的大臣认为国库储粮不可轻易动用,杨逸之请,应予驳回。尚书令、临淮王元或则认为形势紧急,应贷粮二万。最后庄帝恩准二万。

杨逸放粮后,还有为数不少的老幼病残者仍难活命,他便派人在州府门口摆上了大锅煮粥,施舍给这些人,使之不致饿死。杨逸之举,无异雪中送炭,解民于倒悬,那些即将饿死而因杨逸及时赈济终于活了下来的百姓竟然数以万计,庄帝闻听事情本末,也以为处置得宜,连连称赞。

后来,杨逸惨遭家祸,朱仲远派人到光州将其杀害,年仅三十二岁。全州上下,士吏百姓,听到凶讯后,如同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一般悲哀,城镇村落都摆斋设祭,追悼这位年轻仁爱的刺史,竟然一个月始终没有断绝。

【感悟一点】

“春至时和”与“君子幸列头角”,乃是生活中最值得欢乐的事,但同时学成之后,为官为吏更该做一些善事、布些德政。既然得意风光,为何不造化于民、布福于众呢?乐善好施,经常救济别人,如融融春日鸟转好音、花铺好色一样,赢得万众称颂,终是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