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自诸葛亮丞相病逝后,蒋琬、费祎、董允相继为相,兼执兵权,镇边育民,把蜀国治理得很好,百姓齐颂升平。费祎,字文伟,江夏黾县(今河南信县东北)人,初为太子舍人,后主即位,为黄门侍郎,迁侍中,为诸葛亮所器重,北伐时摄宫中事。诸葛亮死后,蒋琬任大将军时,任费祎为尚书令,同理政务。蒋琬病逝,费祎执政,任大将军,录尚书事,延熙十六年(253年)醉酒,被魏国降人郭脩刺死。董允,字任昭,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东北)人,蜀国中郎将董和之子,曾任黄门侍郎,诸葛亮北伐,留他总摄宫中之事。延熙七年(244年),任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祎副贰,上则匡主,下帅群司。当时后主宠信宦人黄皓,董允常正色匡主,数责黄皓,黄皓畏惧,不敢为非。延熙九年(246年),董允病逝,蜀人无不追思。当时,蜀人把诸葛亮、蒋琬、费祎和董允称为“贤相”和“四英”。
蜀后主刘禅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嗣位初期,由丞相诸葛亮辅政,尚能诸事小心,不敢自作主张。诸葛亮死后,又有蒋琬、费祎、董允辅政,国富民强。“四相”逝世后,刘禅宠信宦官黄皓,纵情逸乐,朝政日趋腐败。时为太子家令的谯周,忧国忧民,凛然正气,在延熙十七年(254年)春,写了一篇《谏后主疏》,以王莽篡汉称帝,公孙述(益州郡守)僭位称帝,丧失民心的悲惨结局;以光武帝刘秀创建后汉,广行德政,众望所归的史事,来劝谏后主。其文是:“昔王莽之败,豪杰并起,跨州据郡,欲弄神器(帝位)。于是贤才智士思望所归,未必以其势之广狭,惟其德之薄厚也。是故于时更始(王莽篡位,年号更始),公孙述及诸有大众者多已广大,然莫不快情恣欲,怠于为善,游猎饮食,不恤民物。世祖(刘秀)初入河北,冯异(刘秀的大将)等劝之曰:‘当行人所不能为。’遂务理冤狱,节俭饮食,动遵法度,故北州歌叹,声布四远。于是邓禹(刘秀的大司徒)自南阳追之(追随),吴汉、寇恂(颍川太守)未识世祖,遥闻德行,遂以权计举渔阳、上谷,突骑迎于广阿。其余望风慕德者邳肜、耿纯、刘植之徒,至于舆病赍棺,襁负(连续)而至者,不可胜数。故能以弱为强,屠王郎(即王昌,自称汉帝)、吞铜马,折赤眉而成帝业也。及在洛阳,尝欲小出,车驾已御。铫期(刘秀的大将)谏曰:‘天下未宁,臣诚不愿陛下细行数出。’即时还车。及征隗嚣(自称上将,兵败被杀),颍川盗起,世祖还洛阳,但遣寇恂往。恂(寇恂)曰:‘颍川以陛下远征,故奸滑起叛,未知陛下还,恐不时降;陛下自临颍川,贼必即降。’遂至颍川,竟如恂言。故非急务,欲小出不敢,至于急务,欲自安不为,故帝者之欲善也如此!故《传》(左传)曰‘百姓不徒附’,诚以德先之也。今汉遭厄运,天下三分,雄哲之士思望之时也。陛下天姿至孝,丧逾三年,言及陨涕,虽曾、闵(古代孝子曾参与闵子骞)不过也。敬贤任才,使之尽力,有逾成、康(周成王与周康王,主张明德慎罚,天下太平)。固国内和一,大小戮力,臣所不能陈。然臣不胜大愿,愿复广人所不能者。夫挽大重者,其用力苦不众;拔大艰者,其善术苦不广。且承事宗庙者,非徒求福祐,所以率民尊上也。至于四时之祀,或有不临;池苑之观,或有仍出,臣之愚滞,私不自安。夫忧责在身者,不暇尽乐,先帝之志,堂构(遗业)未成,诚非尽乐之时。愿省减乐官、后宫所增造,但奉修先帝所施,下为子节俭之教。”后主嘉其忠义直谏,升谯周为中散大夫(四品侍从官),犹侍太子,仍然游乐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