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县城,依山傍水,两溪(虹溪与象溪)环绕,群峰围护。其城东跨化凤山,沿青莲山而南,越仙林山至西孝廉山,转北门而上山巅。两水环绕其下,内置三道水门,五通郭门。明英宗天顺初年(1457年),西充知县张贵(河南新郑人)沿城筑土墙高一丈,周长七里许,计有一千二百六十丈。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西充知县柳金将土墙拆毁,易以石墙,城池更为坚固。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朱高(湖广景陵举人)任西充知县时,迷信风水,将城缩小,截城一半,舍去西南两街,就东北筑一城,只有三里,置两水门,形扁而隘,远不如前形胜。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春,戴君恩(湖广沣州进士,后为巡抚)任西充知县。这时,西充进士刘文琦任陕西关南参政,还乡省亲,对戴知县说:“西充城池,原大而美,前朱知县废二桥,并西南二街,谓改筑人文必盛,名为据险,实是裂地。今之东北虽有城郭,而西南仅存空址,又没城郭,颇为荒凉。应该恢复旧貌,重建西楼,不但城郭完美壮丽,则城池亦固若金汤,百姓亦感君恩德矣。”戴知县欣然应诺,立即动工修建西楼,百姓欢跃,万众一心,数月楼成。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秋八月,刘文琦因事返乡,见西楼已经建成,非常高兴,便写了一篇《西城楼记》,镌碑楼中,颂扬戴君恩知县的美德。文曰:“国家设城卫邑,即东西南北位门,门脊竖以楼,轮徭卒鸣柝(打更用的梆子)守之,司晨昏,直启闭,用警非常,厥制良善。余邑东北一区,西南二区,一溪自北流襟县而下,一溪自东流,合北流汇泮宫而南。计一邑而区有三,溪有二,地形甚折(曲折),贯一城筑之甚难。国初(明初)建桥者三;东南角一、西南角一、西北角一。累石为堵,众临河藉桥载之,命曰三河洞,统东西南北,合围如垣。维时势分而气聚,形囤而卫严,俨焉保障。嘉靖间,郡倅朱公(朱高),废二桥并西南二城,直甃(砌)石自化凤山巅,周围逶迤,合东北筑一城,置西南城外,名为据险,实则裂地,迄今有山河之感。自是抵东北门,楼阁可观,西南二门仅存空址,而楼已废,如首无冠,殊不雅于瞻视。余自为诸生时,睹此缺陷,每怂恿邑侯,始唯唯,不即鸠工,竟同画饼,心窃慨焉。邑侯戴公(戴君恩)视吾邑,聪徹若听,神敏决若发弩,以事关利害,迅速不终日。余乘公暇为侯言,慨慷任之,卜日命匠,嘱一二耆老董其役,邑簿尉实纲纪焉。捐俸若千金,平值民间易木石,境内父老感侯义举,子来恐后。始事于丙辰二月,落成于四月,匝(满)两月而楼成。巍插霄汉,可摘星斗,屹立城头,居然金汤。登斯楼也,化凤、鹤鸣、鹭鸶、南岷诸峰,豁然眉宇;虹桥、锦水、流怀诸嘉概,近在目前。春而梅柳吐芳,桑麻蓊翳;夏而蝉鸣鸟舞,禾青黍秀,藉山观世,匪但登眺之奇巳也。侯(戴君恩)懿政缕缕不具论,建楼直一斑,不忍湮没,爰笔其事,用励后之勇于任事者。若追及三河,爰及改城之故,又望后之复古者。”据《西充县志·人物》记载:“刘文琦字德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官陕西关南道参政,捐徭均赋,甦治冤狱。所著有《德舆集》、《负薪集》,卒祀乡贤。他的父亲刘启周,万历解元,被授清平令。寻以征番及皮林功,擢长沙丞,廉介不阿,博学多才,以文章名。著有《五经蠡测》、《家学仕学集要》、《舆地图考》、《西充志》诸书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