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国历史大事记
17214900000075

第75章 国民政府统一广东(六)

1925年6月间,东征军回师广州平乱,粤军总司令许崇智为权宜之计,将潮梅惠属各县“让”给****驻防。他委任****第六军军长、惠州守将杨坤如为粤军第五军军长,让他重返惠州;****第五军军长熊略,为粤军第六军军长,令其入驻梅县;划汕头为不驻兵区,除留下少数部队外,其余撤回广州。

许崇智离汕头时布告各方:“本总司令为巩粤局,决以潮梅收入交现驻闽赣边境林(虎)、洪(兆麟)、叶(举)各粤军,以彼此合作为条件,各蠲成见,共舒粤难,……决自铣日(16日)起实行。”这如养虎贻患,立见祸害。如熊略到梅县后,立即废弃许崇智所委第六军番号,沿用****第二军的名义,并称“我军凯旋”,梅县下属各地顿时惊恐不安。杨坤如一回到惠州,即赶走倒向革命军的骆凤翔,重占惠城。接着,刘志陆、黄任寰、王定华、李易标等等,也纷纷开回东江,入据兴宁、五华等地。

与此同时,省港大罢工爆发。港英当局采取“以华制华”的手段,收买各地军阀,使之破坏罢工,陈炯明军队也借此机会兴风作浪。

陈炯明军队窜回东江后,胡作非为,肆无忌惮地到处捣毁农会,进攻农军。仅海丰一地,农会干部被杀52人,遭难死亡的群众有100多人。他们还破坏省港罢工,给英方运送粮食,四处摧残罢工机关,殴打罢工工人,强迫工人返回香港复工。9月间,陈炯明驱逐了许崇智留驻汕头的军队和机关,占据了汕头及其周围各县。接着,兵分三路,分别以谢文炳、黎生、林烈为指挥,入侵陆丰、海丰、紫金、老隆、河源,逼许部退至平山、淡水一线。

9月16日,陈炯明率部进犯广州,叫嚣着讨伐蒋介石。刘志陆、李易标、熊略、杨坤如等等,也发出通电,在“声讨蒋介石”的幌子下,诋毁国民政府,大造进攻广州的声势。陈炯明坐镇香港,指派刘志陆为总指挥,李易标为前敌指挥,谢文炳、王定华、林烈分别为左、中、右路指挥,约同南路邓本殷一致行动,企图一举进攻,拿下广州,革命政府形势堪忧。看来,二度东征已是刻不容缓。

1925年9月2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蒋介石为东征军总司令,出兵东征,讨伐陈炯明,具体战略部署为:一、东征军总指挥蒋中正(从第一、第四两军为基干)出兵东江方面。二、北路方面:任命鲁涤平为北路警备司令,节制北路驻军,肃清附逆之川军。三、南路方面:第五军军长李福林率所属第八及第十二师(欠第三十四团)警卫河南,防堵广南之邓部。四、广州方面:任命第一军第二师师长王懋功,兼广州卫戍司令。率所属第二师(欠第四团)、警卫军之第一团及黄埔学生军,负广州警备之责。并以第三军军长朱培德为总预备队司令,待命出动。

蒋介石根据这一总的征讨方略,具体制定了东征军之作战计划。计划规定了第二次东征的方针是:“东征军以消灭东江叛军之目的,拟集中东征部队于正果,增城,石龙,石滩一带,向潮惠各属之敌进攻。”将东征部队分为三个纵队:第一纵队纵队长何应钦,第二纵队纵队长李济深,第三纵队纵队长程潜,规定了各纵队集中的日期及地点,并规定了作战地区与前进路线。

同日,蒋介石以东征军总指挥名义发出了《准备出发令》,提出了这次东征分三期出发:“第一期为十月一日,第三师全部及第二师第四团出发。第二期为十月五日,第一师全部及军部出发,第二师第五团第一、二营开驻省城警戒,第三营留驻守虎门。第三期为十月九日,其它各部队出发。”同时,对其它具体的十七项问题都一一作了规定,如“出征时,每连带斧头三把,每兵带麻绳一丈”等等事项都作了明确指示。

这次东征吸取了前次东征的经验,加强了政治工作。出发前夕,总政治部组织了强大的政治宣传队,包括总队和3个支队,人数共237人。队员是从农民运动讲习所、政治训练班、黄埔军校等部门挑选的,大多数受过一定的政治、军事训练,并懂得一些方言。

总政治部制定了《战时政治宣传大纲》,规定政治宣传队的任务,对本军,是解释作战的意义和战争的形势,鼓舞士气,奖励战功,维护军纪,活跃部队,追悼烈士,慰劳伤兵;对敌军,是揭露军阀的罪行,比较两种军队的区别,激发士兵的民族感、爱国心,优待俘虏,指明出路,争取他们弃暗投明;对民众,则是大力宣传国民政府的政策、法令,解释东征的意义和革命军的纪律,密切军民关系,争取人民的援助、支持。

针对东江吏治的腐败,总政治部拟定了《政治设施方案》,决定于大军所到之处,实行禁绝烟赌,轻徭薄赋,整顿财政,澄清吏治。此外,总政治部还成立了社会运动科,以大力扶助工农革命运动,并提出了发展党务工作的规划。

东征开始之前,****广东区委指定革命同志会部分人士进入潮汕地区,与当地党团组织一起组织发动群众在敌后开展斗争,以策应、援助东征军。

9月28日,蒋介石发出“准备出发令”,各部从10月1日起陆续出发,预计一个月内完成战事。10月初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和广东省政府分别发布宣告、布告,宣布东征的目的、革命军的纪律和国民政府的政策法令,宣告第二次东征的开始。

东征军进攻的第一个目标是惠州。惠州是东江的门户,易守难攻,堪称是****的堡垒,曾经在1923年以来5多年时间内,滇桂军多次进攻,都无功而返,攻城不下。第一次东征后,革命军一度占领惠州。但是后来,杨坤如得到许崇智的任用,被委以军长重新统率旧部,重占惠州城,后杨率部弃许附陈,与陈等叛军串通一气,于是惠州又变成了陈炯明的势力范围。

1925年10月8日,蒋介石命令第一纵队派出有力部队围攻惠州城,主力集结于响水、博罗附近,以备进攻河源,紫金方面之敌,并具体制定了攻城计划:(一)攻城部队任务之区分:第四团担任惠州城北门、西门之攻城,并任野炬连之掩护;第三师先行占领上下马庄、飞鹅岭,担任攻击惠州府城南门及惠阳城;野炮兵应在梅湖与下角之间地区占领阵地。(二)第一纵队其系各部,在情罗策应,并准备敌人由水北窜出时随时堵截。(三)第二纵队对于平山增援惠城之敌,相击迎击,并策应我攻城部队。(四)攻城的材料由副官处准备分配。(五)炮火集中如左:野炮连之火力,集中于腐城北门城内之敌,第四团应准备爬城部队,以待炮火奏效时,立即冲到城根脚下,勇敢登城;山炮之火力,应集中于南门城内之敌,第三师应准备登城的部队,以待炮火奏效之时,立即冲追城脚,勇敢登城。(六)登城队宜携带武器较多,配合携事短枪及手榴弹士兵。(七)登城奖金。首先登城者得奖一百元;其余奖二十元,但不在敌人的火力下登城者,不得请奖。(八)飞机队应准备多量炸弹,协同炮兵攻城。(九)参加攻城的炮兵。概归炮兵营长蔡忠笏指挥。(十)第一师二兵队,准备材料,协助攻城。(十一)第四团通讯队,应速构成通信网。(十二)攻城指挥官,本总指挥兼任之。

10月10日,东征军扫荡了惠州城外之敌。同时,蒋介石赶到博罗,将三个纵队的兵力作了布置,并下达了进攻惠州的要领,对攻城部队的选出,编组攻城的指挥及动作,炮兵目的,其他部队的配合,以及联络行为都作了明确而又详细的具体规定。

此时,****主要兵力几乎都集中在惠州地区。除杨坤如部(2000多人)驻守惠州、惠阳之外,还有:李易标、陈修爵部(3000余人)集中老隆;黄任寰、练演雄部(3000多人)集中紫金;李云复部(2000多人)集中平山;谢文炳部(2000余人)集中梅隆。****企图利用天险,将东征军堵在惠州城下,然后反守为攻,歼灭东征军。

蒋介石将部队分为攻城军和野战军两部分:以第一纵队大部为攻城军,由熟悉惠州内情的骆凤翔(东江宣抚使)任向导。此前,蒋介石向骆咨询作战计划说:“杨坤如据惠州三年,你为杨参谋长,对于防守作战,你是有办法的。相信你对于攻击惠州城,也一定有办法。”骆说:“惠城形势,易守难收,但如果集中炮兵于北门外,让炮兵火力发挥效能后,以步兵配合冲锋。另以一部分兵力,向南门佯攻,以分散敌人之目标与兵力,必能一举攻下。”

蒋介石闻言大喜,立即点头称是,分头指挥各兵种,部署作战。以第一纵队其余部队和第二、三纵队为野战军,分别位置于博罗、淡水一带,执行阻敌增援,策应各方、截击溃敌等任务。总指挥部决定采用第一次东征进攻淡水城的打法,组织攻城先锋队实行强攻。攻城重点选在北门,由第二师第四团承担。

10月13日上午,攻城开始,首先是以猛烈的炮火,轰击城门、堞楼以及城内敌军司令部、炮兵阵地、侧防机枪、无线电台等重要目标,并出动飞机,不断向城内投放炸弹和宣传品。下午,各团攻城先锋队开始爬城,战斗异常激烈。但由于梯短城高,城上工事没有全部摧毁,敌人居高临下,拼死顽抗,因此,多次冲锋都没成功,冲上去的军官、士兵,一排接着一排地倒下,损失惨重。攻城队始终无法逼近墙根,只好收兵。

强攻受挫,蒋介石主张放弃攻惠州,而转攻海陆丰。共产党人和苏联顾问坚持认为,在当前情况下,只有首先攻下惠城,才能给敌人以重大打击,开拓东征胜利的局面。蒋介石这才部署继续攻城,决定仍由第四团主攻北门,而调第八团协助之,由第七团及第一补充团攻西门。

10月14日下午3时,革命军继续攻城。野炮、山炮集中火力,猛烈轰北门,摧毁敌军城上工事,扫除暗藏的侧防火力。炮兵营营长陈诚,特调山炮一连,推进至北门城楼外500米处,将敌人暗藏的机枪打哑。攻城队乘机将竹梯移至城墙,官兵们冒着危险、争先攀登。杨坤如听说城门告急,几次率队前往督战,但因遭炮击而半途折回。经过激烈的搏斗,革命军终于占领了惠州。杨坤如负伤,狼狈出逃,其部也纷纷弃城而走。惠州之役为完成第二次东征,打开了胜利的通途。

惠州既下,蒋介石立即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府主席汪精卫及各院部会、各留守广州的将领、各农会工会组织报捷。他在捷报中说:“惠城夙称天险,有宋以来从未能破,今为革命军一举攻克,虽由将士奋勇用命,亦我大元帅在天之灵有以佑之。从此努力前驱,肃清逆氛,指日可期。吾党前途大放光明。”

攻克惠州,在当时的广州引起轰动,显示了革命阵营的力量,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工农群众的信心,看到了国民革命的前途。同时,此仗的胜利,也提高了蒋介石的威信。国民政府特意电令表扬蒋介石,称蒋介石受命东征,督率将士,立破坚城,该总指挥忠勇激发,成此伟功,至深嘉尚。

惠州既克,为扫荡盘踞东江上游的陈炯明军,蒋介石拟定了第二期作战计划。决定第一纵队沿永湖、白云市、赤石、梅陇,进攻海丰、陆丰;第二纵队沿淡水、平山、三多祝进攻紫金、河婆;第三纵队沿东江西岸北上,进攻河源、老隆。以期分道进击,打败****。

10月17日,何应钦、周恩来率领第一师从惠州出发,追亡逐虏,扫荡溃兵,于20日到达赤石。22日,各部按计而行,一举打败敌军,占领梅陇。下午进入海丰城。23日,歼敌于公平。24日,与留守海丰的第三团与前来围剿之敌军的浴血奋战,英勇拼搏。同时,攻下城东公路桥、并乘胜占领陆丰。

10月17日,李济保率领的第二纵队从永湖出发,先抵平山,占领多祝,后经苦战,攻陷紫金。程潜所率第三纵队,22日涉水进攻河源城,次日,占领老隆。

当东征军从惠州分途进军时,蒋介石和东征军总指挥部,随谭曙卿所率第三师出发。10月20日,部队由惠州启程,过惠阳,经马鞍、平潭、于下午抵达平山。次日,平山农会及工商学界开会欢迎国民革命军。蒋致谢辞,说:“陈、杨残民以逞,惨无人道。革命军为人民除害,得力于人民相助。”

10月27日,第三师(3000多人)轻敌冒进,在五华县华阳附近,与****林虎部1万多人遭遇。

10月27日上午8时,蒋介石由龙寓墟起身,于下午2时半至高墟,忽闻谭曙卿第三师告急。孤军深入的谭师被敌军万余人包围于距华阳十余里的塘湖地区,形势危急。第三师几乎溃不成军,阵线动摇。

当第三师溃退时,蒋介石立即命陈赓去向谭曙卿传达命令,要求三师无论如何都要坚守阵地。时任第四团连长的陈赓因在惠州战役中英勇善战而得到蒋的信任,并被调到东征军总指挥部担任警卫,蒋介石此时也亲自到前线里墟指挥督战。

谭曙卿见令后,亲率部队据守一高地竭力抵抗,无奈谭师大部是收编粤军莫雄师的旧部,素少训练,军纪松弛,经敌林虎部一次侧面攻击,全线崩溃不说,还把总指挥部的人员也冲散了,情况万分危急。

蒋介石立即任命陈赓为代理第三师师长,收容溃散的士兵,重新抵抗。

但是军心已散,兵败如山倒,陈赓也毫无办法。此时,敌人包围圈越来越小,周围枪声大作,蒋见此状,不禁伤心欲绝,想不到昔日叱咤风云的领军大将军今日竟落到如此地步!蒋介石拔出“军人魂”短剑仰天长叹:“我必须在这里杀身成仁,否则无面目回去见江东父老。”

陈赓见状,急忙上前劝阻:“校长!你是总指挥,你的行动会对这次整个的战争发生影响。这终究只是一个师,而且还不是黄埔训练出来的部队。赶快离开这里吧!我们还可以把部队整一下,再打过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蒋介石不知是犹豫不决,还是惊惶失措,总之毫无反应。

这时,林虎的部队逐渐迫近,已快到跟前,陈赓一面指挥部属对追兵进行阻击,一面果断地背起茫然失措的蒋介石就跑。陈赓一口气就跑了几里路,到一条河边,找到了一条船,把蒋介石放在船舱里,架上双桨飞速划到了河对岸,又旋即背着蒋介石退到了羊高墟。

此时,蒋介石才逐渐恢复了平静,头脑里又预感到了潜在的危险。这里虽然枪声稀疏,但仍是逆军的势力范围,一旦周围敌军搜查,蒋介石就会无处可逃。因此,蒋介石心有余悸地对随身而来的总指挥部的军官说:“此地不可久留!要与第一师周恩来党代表、何应钦师长取得联系,求得救援,方是上策!”蒋介石经过左思右想,权衡掂量,最终决定派陈赓前去送信。

陈赓立即更换衣服,打扮成农民模样,带上50块银元,提着一根木棍踏上了路程。22岁的陈赓忍着饥渴疲劳,翻过海拔1300多米高的莲花山,心里盘算着即将面临的困难。

“干什么的!”一声吼叫划破寂静的山林。黑暗中陈赓发现有人头攒动。

“赶路的!”陈赓含混其词,边说边将银元递给领头的,“帮帮忙,我有急事。”

“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一定是个当兵的!”这些“土匪”原来是当地被“逼上梁山”的破产农民。“你在陈炯明的部队,还是广东来的革命军?”

“是广东来的革命军”。陈赓见对方并不怀恶意,便如实相告。

那个头目迅速在一张纸上划了一个圈圈,再点上几点,连同一些银元交给陈赓:“带上它赶路去吧!道上要多加小心。”

陈赓凭着这张符号和退回的银元,凭着他的机智勇敢,又两次被“土匪”放行,终于将信及时地送到第一师师部。何应钦、周恩来立即派出一支部队前往护驾,蒋介石这一夜“夜不安枕”。

28日,未等天明,蒋介石由羊高墟出发,经流坑、秋溪,进抵严前,其间六十五里,时步时骑,疲劳至极,还未完全从前一天的惊悸中缓过神来。他强打精神,命陈济棠的第十一师和第三师、第一师立即会合华阳,实行反击。三师会合后,首先击溃林虎部,敌一万余人向梅林、安流溃逃。

是日,洪兆麟亲率四五千人由鲤湖、棉湖袭击守卫河婆的第一师第一团,企图将第一团包围,防止第一团支援华阳。团长刘峙于形势危殆中,急中生智,以攻为守,率部突然插入两岸敌军之间,横冲直撞,用机关枪扫射,又发炮遥击洪部预备部队。敌死伤遍野,惊惶失措,傍晚纷纷退却,洪部丧失五千余人,自此失去战斗力。华阳、河婆战役的胜利,使得敌军包围圈被彻底击溃,东征军长驱直入。

蒋介石事后说:“华阳一役,为成败最大关键,其重要性不下于棉湖之役。”它使蒋介石及其东征战事转危为安。蒋介石也自谓“幸仗总理(孙中山)在天之灵,出奇制胜,转危为安”。

此次解围之役,蒋介石最倚重两个人,一个是刘峙,一个是陈赓。蒋介石对刘峙极为欣赏,认为“今刘团长能出奇制胜,转危为安,诚革命前途之大幸也”。刘峙在二次东征中转败为胜的“杰作”,使他开始受到蒋介石的青睐和重用。1926年2月,广州新编成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师,王柏龄任师长,刘峙升任副师长,日后更是平步青云,飞黄腾达,成为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

东征结束后,蒋介石对陈赓的几次“护驾”深为感激,觉得陈赓忠诚可靠,就将他留在身边做侍从参谋,可以随时自由出入蒋介石的房间。

当右、中两翼激战于华阳、河婆时,左翼第三纵队于10月28日从老隆出发,强行军100多里,直趋五华。敌军闻风先溃,革命军不战而占华城。第二天,敌军3000多人经岐岭来袭华城,纵队长程潜率队迎击。两军在城西雄牛挨磨对抗,激战六个小时。后来,程潜以五华中学学生为向导,袭击敌背,卒将敌军击溃。31日,该纵队进攻兴宁,将扼守城西拥彗亭和五里亭一带的敌军打败,下午3时占领兴城。11月2日,第三纵队进军梅县,于3日进占梅城。

第一师在河婆取得关键性胜利之后,于11月1日向鲤湖进发,2日进占普宁,3日进驻揭阳。4日,何应钦率部进攻潮州;下午,周恩来率政治部人员,先行进驻汕头。“抵步时,码头迎者数万人,沿途各巷路为之塞。此盛大之欢迎,实为我政府及我军将士为主义奋斗之故。”

6日,东征军总指挥部进驻汕头。

第二纵队张发奎部在攻占紫金之后,奉命开赴南路,参加讨伐军阀邓本殷之役。陈济棠继续东征,由汤坑、高陂进攻,于11月7日进占饶平。

11月中旬,何应钦、谭曙卿、程潜三路入闽,追歼残敌,分别在永定、平和等地,同****残部作战。****除一小部分随谢文炳进入江西外,大部被剿灭。

陈炯明本人在第二次东征时并不在部队,主力被消灭后,由汕头经厦门去上海,不久到香港组织致公党,被推举为总理。“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重,发表《告国人书》,赶到上海联络章炳麟一起到天津见段祺瑞,共商国是,没有结果。1933年9月22日病逝,终年5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