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养生学
17399200000011

第11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理论(2)

11.须发润泽 发的生长与血有密切关系,故称“发为血之余”。同时,又依赖肾脏精气的充养。《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其华在发”。因此,头发的脱落、过早颁白,是一种早衰之象,反映肝血不足、肾精亏损。

12.食欲正常 中医学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饮食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脾胃的盛衰。食欲正常,则是健康的反映。

(二)心理健康特征

1.精神愉快《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可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重要标志。七情和调、精神愉快,反映了脏腑功能良好。现代医学亦认为,人若精神恬静,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作用就能保持正常状态,从而发挥对整体的主导作用,自能内外协调,疾病就不易发生。

2.记忆良好 肾藏精、精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充盈,则精力充沛,记忆力良好;反之肾气虚弱,不能化精生髓,则记忆力减退。

西医一般认为只有在出现症状或体征时才被认为是“生病”,事实上,有些疾病一旦出现临床表现已是病入膏肓。从健康和疾病的状态分析,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叫亚健康。一个“亚”字,说明身体状态已从“健康”的行列中退出来了,说明身体健康的天平已经向“不甚健康”发生了倾斜。

健康意味着形体、精神心理与环境适应的完好状态。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健康是第一种状态,患病是第二种状态,非病、非健康的中间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即所谓的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这种状态多由人体生理机能或代谢机能低下、退化或老化所致。

“亚健康”的名称并不统一,有慢性疲劳综合征、第三状态、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中间状态、半功能状态、半健康状态、亚疾病状态、过劳死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实行预防性健康策略是将疾病与健康之间的过渡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或次健康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宣称,从世界57亿人口的健康状况来看,约有6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在我国一次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上,专家们推测,中国目前大约70%的人属于亚健康人群,只有15%属于健康人群,还有15%属于非健康人群。医学专家认为亚健康状态正成为威胁全球的“世纪病”。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宏博士曾多次告诫人们:“不要死于愚昧,不要死于无知,因为很多病是不至于死亡的,是可以避免的。”

亚健康是指人的机体无明显疾病,但已有各种程度不同的致病因素,主要表现有:食欲不振、烦躁易怒、头痛、疲乏失眠、疲劳、血压不稳定等,女性还会反映在经期不稳、痛经、不孕等方面。这种状况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现代医学称之为“灰色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如果调理得当,身体就可向健康转化,反之,则比正常人群更易发展为病态。随着现代人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亚健康状态日益成为诱发疾病的“隐形杀手”。如果不及时调节,继续“积劳成疾”,就可能发展成为病态。

亚健康状态的范畴可以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泛指身心上不适应的感觉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在相当时期内往往难以确诊的状况;二是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如已有心血管、脑血管、呼吸、消化系统和某些代谢性疾病的症状,而未形成确凿的病理改变;三是一时难以明确其临床病理意义的“症”,如疲劳综合征、神经衰弱症、抑郁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等;四是某些重病、慢性病已临床治愈进入恢复期,而表现为虚弱及种种不适;五是在人体生命周期中由衰老引起的组织结构老化与生理机能减退所出现的虚弱症状。

上述方面的共同特点是,患者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现。而通过物理、化学检查不能检查出结果,难以对疾病作出诊断。因此,研究亚健康状态对人类健康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节 衰老

衰老是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人类的机体在生长发育完成之后,便逐渐进入衰老(或称衰退)的过程。探讨衰老的概念、原因和衰老时的生理、病理改变,以及防止衰老的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衰老可分为两类,即生理性衰老及病理性衰老。生理性衰老是指随年龄的增长到成熟期以后所出现的生理性退化,也就是人体在体质方面的年龄变化,这是一切生物的普遍规律。另一类为病理性衰老,即由于内在的或外在的原因使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使衰老现象提前发生,这种衰老又称为早衰。

一、衰老的原因

中医学在对衰老原因的认识上,非常重视脏腑功能和精气神的作用,又很强调阴阳协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兹简述如下。

1.肾阳亏虚 肾为先天之本,人的生长、发育、衰老与肾脏的关系极为密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七七”“丈夫八八”的一段论述,即是以肾气的自然盛衰规律,来说明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与先天禀赋的关系,从而提示衰老的关键在于肾气的盛衰。

肾属水,主藏精,为元气之本,一身阴阳生化之根。肾的盛衰影响着元气的盛衰和生化功能的强弱,肾虚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生化功能弱,人的衰老就会加速到来。

2.脾胃虚衰 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若脾胃虚衰,饮食水谷不能被消化吸收,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得不到及时补充,便会影响机体健康。从而加速衰老,甚至导致死亡。《内经》明确指出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而“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是衰老的开始表现。

脾胃属土,为一身气机升降之中枢,脾胃健运,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交泰。若脾胃虚损,五脏之间升降失常,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病变,从而影响健康长寿。

3.心脏虚衰 心藏神,主血脉,《素问·灵兰秘典论》称其为“君主之官”。心为生命活动的主宰,协调脏腑、运行血脉。心气虚弱,会影响血脉的运行及神志功能,从而加速衰老,故中医养生学尤其重视保护心脏。认为“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4.肝脏衰惫 肝藏血,主疏泄,在体为筋,关系到人体气机的调畅,具有贮存和调节血量的作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即说明人体衰老的标志之一——活动障碍,是由肝虚而引起的。

5.肺脏衰弱 肺主一身之气,《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肺气衰,全身机能都会受到影响,出现不耐劳作,呼吸及血液循环功能逐渐减退等衰老表现。

6.精气衰竭 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四肢、九窍和内脏的活动以及人的精神思维意识,都是以精气为源泉和动力的。因此,尽管人体衰老的因素繁多,表现复杂,但都必然伴随着精气的病变,精气虚则邪凑之,邪势猖獗则精损之,如此恶性循环则病留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具体阐述了由于阴精阳气的亏损,人体会发生一系列衰老的变化。

7.阴阳失调 阴阳的盛衰是决定寿命长短的关键,保持阴阳运动平衡状态是延年益寿的根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明确指出人的衰老同阴阳失调有关,即“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可见,阴阳失调能导致衰老,而调节阴阳就有抗衰老的作用,人到中年以后,由于阴阳平衡失调,机体会受到各种致病因严的侵袭,从而疾病丛生,出现衰老。

二、早衰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由于社会地位的急剧变化,会给人带来精神和形体的衰老。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很多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都与激烈的竞争,过度紧张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关系,如美国综合医院门诊部对病人进行随机研究,发现65%的病人发病,与社会逆境、失业、工作不顺利、家庭不和等因素有关。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恶劣的社会习俗、落后的意识形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种种斗争矛盾等,都可使人体代谢功能紊乱,导致早衰。

(二)自然环境

《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指出:“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高,是指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下,是指平原地区。因为“高者气寒”,生物生长缓慢,生长期长,寿命也就长。而“下者气热”,生物生长较快,寿命就相对短促。

现代研究认为,自然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当有害的环境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体,或者超过一定限度,就要危害健康,促进早衰。如空气污染造成空气中过氧化物增加,衰老是和体内过氧化脂质的生成同时发展的。此外,污染的空气中含有很多的致癌物质,如苯胼蓖、朕苯胺、α-萘胺等。有些工业废水上百万吨倾入江湖,以致出现鱼类大量死亡;严重水污染造成人慢性铅、砷、镉中毒等。

(三)遗传因素

大量事实证明,人类的衰老和遗传有密切关系,因遗传特点不同,衰老速度也不一样。正如王充在《论衡·气寿篇》中所说“强寿弱夭,谓禀气渥薄也……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寿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先天责在父母”,先天禀赋强则身体壮盛,精力充沛,不易衰老。反之,先天禀赋弱则身体憔悴,精神萎靡,衰老就提前或加速。

(四)七情太过

此指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的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促使衰老的来临。我国民间有“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的谚语,就是这个道理。正如《吕氏春秋》中所说:“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缓之也,毕其数也。毕数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喜、大恐、大忧、大怒、大衰,五者损神则生害矣。”

(五)劳逸失度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以妄为常……故半百而衰也。”这里明确指出,把妄作妄为当作正常的生活规律,只活到50岁就已显得很衰老了。所谓妄作妄为,是指错误的生活方式,它包括范围很广,如劳伤过度、房劳过度、过于安逸等。

【附1】近代衰老学说简述

早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对衰老问题就作过研究。自19世纪以来,至今已有数以百计的学说,但衰老之谜至今仍未完全解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蛋白质化学的飞速发展及其测试手段的现代化,使抗衰老有关学说探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提出很多理论学说,下面仅例举其中主要的11种。

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减退学说 人的大脑大约有140亿个神经元,从出生直到18岁左右,脑细胞的数量变化不大,但从成年起,脑细胞由于退化而逐渐死亡。到60岁左右将失去一半。同时,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也都随年龄增加而降低,开始影响智力和体内环境的平衡。所有生理系统都显示与年龄有关的改变,但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在衰老的行为方面和其他几种功能改变方面起主要作用。现已知其中许多功能受下丘脑——垂体系统调节。

2.自身免疫学说 自身免疫学说从细胞间、脏器和个体水平解释衰老原因。大量资料证实以下两点:①老年期正常免疫功能减少;②自身免疫活动增加。沃尔弗德等人根据衰老过程中发生变异细胞能激发免疫反应,又能使机体的实质细胞发生损害,提出了自身免疫学说,并以此解释衰老。在正常情况下,机体的免疫系统不会与自身的组织成分发生免疫反应,但机体在许多有害因素(如病毒感染、药物、辐射等)影响下,免疫系统把某些自身组织当作抗原而发生免疫反应。这种现象对正常机体内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产生许多有害的影响,使机体产生自身免疫性疾病,从而加速机体的衰老。

3.自身中毒学说 这个学说认为,衰老是由于各种代谢产物在体内不断积聚,导致细胞中毒死亡造成的。人体肠道中寄居着大量的细菌,尤其是大肠菌类更多,这些细菌在肠道中通过分解发酵作用,可以产生大量毒素,这些毒素对于分化最明显、结枸较复杂的细胞和器官危害最大,最后因自身中毒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