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养生学
17399200000031

第31章 养生气功概述(2)

观息法包括默念数字为主的“数息法”以及用耳朵听呼吸的“听息法”。

存想法是用意念想象的方法来达到排除杂念而入静目的的一类气功流派。存我之神,想我自身。存想的事物或对象,可以是自身内景,如想象五脏六腑的形状、颜色或躯体的某一部位,此即所谓“内视”。也可存想外景,如蓝天、白云、鲜花、美景。倘若想象有一团热气,从丹田小腹部行至会阴穴,过尾骶、命门穴(夹脊),再下至小腹丹田,如此川流不息,称为小周天。如果这种内气感应至奇经八脉或十二经脉正经,就称为大周天。

导引派是以气功动功和自我按摩为主的一种流派。源出远古时代的舞蹈,后来称为导引按。代表的功法有“五禽戏”“太极拳”等。

第五节 气功练习的基本要领

练习气功的方法有许多种,各种功法虽然各有不同的特点与要求,但从总的方面加以归纳,也是有一些共同的要领需要遵守的。

一、松静自然

这条要领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松”,这是最基本的要领之一。练功时不仅形体放松,而且精神也要放松,不能有一点紧张,因为只有精神不紧张了,形体才能真正得到放松。但是,松,不是松驰、松懈或松散无力。松与紧是相对而言的,此处所说的松其实是松中有紧的。因为练功要求一定的姿势,而姿势是由一定的紧张度来维持的,那么,为什么在练功时强调放松呢?因为人在工作和觉醒状态下,精神和形体都是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机体活动虽然也有一紧一松,一张一弛,但总是紧多松少的,松对于紧来说是一种休息,所以练功时首先要作到“松”。第二是“静”,这是指精神状态而说的。静与动也是相对而言的,从本质上说,人体的生命活动每一个瞬间都在不断的运动、变化,静只是相对的。人在清醒状态下,大脑总在工作着,工作就要消耗一定能量。所以,大脑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有一个安静状态,以消除疲劳,贮备能量。因此,练功时强调入静。但是气功的入静与自然睡眠以及普通休息不同,它是觉醒状态下的特殊入静状态。所以气功的入静是静中有动的,只是这种动是在大脑相对安静状态下进行的。松与静,相互促进,放松可以帮助入静,入静可进一步放松。因此,松、静是同时要求的。第三是“自然”,这是指练功的许多方面而说的,诸如练功的姿势、呼吸、意念活动等等,都应该在自然的前提下进行,而不要过于勉强,因为只有自然了,才能作到舒适得力,此点极为重要。所谓“练功贯乎自然”,就是这个意思。

二、意气合一

这是练功时对意和气的要求。“意”是指练功者的意念活动,是大脑的功能。练功时所进行的意念活动,可对人体功能产生显着的影响。“气”是指人体的真气,它包括呼吸的气和气功家所说的“内气”,亦即所谓的“丹田气”。因此,意气合一就是练功者用自己的意念活动去影响呼吸以及内气的活动,使意念活动与气息的运行合一起来,进行呼吸锻炼时,要随着意念的活动缓缓地呼吸,在自然的前提下逐步把呼吸锻炼得柔细匀长,就如同“春蚕吐丝、绵绵不断”那样,进行内气锻炼时,则是练功者让自己的意志活动结合呼吸从而影响内气的活动,使内气随着意念活动缓缓进行,以便从以意领气、意气相随,进而逐步达到意气合一的境地,意气合一,不是以意强领,而是因势利导。

三、动静相兼

这是动、静功的练法和结合的问题。动,是指形体的动与体内气息(内气)的动,前者可视为“外动”,后者可视为“内动”。静,是指形体的静与精神的静,前者可视为“外静”,后者则可视为“内静”。就练气功的实质说,在于激发、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使其更好地“动”起来,从而起到阴平阳秘、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养真气、去除病邪的作用;也就是对人体起着激发、调整修复和建设作用。传统医学认为气血不通畅就要产生疾病,而要使气血通畅就必须使其更好地动起来。因此,动(内动)是最基本的。但是,这种动的作用必须在静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实现,所以,静(内静,即精神的静)又是练功的前提。不能更好的静,就不能更好地起到动的作用。在动静的练法结合上,有的以动为主,有的以静为主,但总以动静相兼为宜。练静功时要作到外静内动,静中求动;练动功时要作到外动内静,动中求静,进一步达到动静双修的境地,把动静融合在一起,在一般结合上,则可根据身体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体质、性格、练功速度等,如病人则还要考虑不同的疾病以及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等),把动功与静功有机结合起来锻炼。例如,可在作完静功后接着作几次动功;也可每天练一两次静功,再练一两次动功;也可以早晨练动功,晚上练静功;在开始阶段或是先练静功,或是先练动功;或是以练静功为主,或是以练动功为主,等等。这些都要依具体情况而定,要灵活掌握。总之只有把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练习,才能相得益彰,不致有偏。

四、上虚下实

上虚是指上体(脐以上)虚灵,下实是指下体(脐以下)充实,下元充沛。练气功讲究虚胸实腹,气沉丹田,气息归元,息息归根;认为气归根,上体才能虚灵(把气归于丹田),气根稳固,下元才能充实(把气沉于丹田)。因此,只有作到“上虚”时,上体才有空灵无物的感觉,只有作到“下实”时,体内才有精力充沛、内气充盈之感;而上虚以下实为基础。因些,不论练静功或是练动功都应保持上虚下实的状态;而上虚下实是靠把意念活动转移到下体来实现,意到气也随之而到。所以,练功时不能把意念活动停留在人体上部,而是把它放松下来,使它稳定在人体的中部或下部,即使进行气息运行的锻练,亦不能使其离根。上虚下实,在气功锻炼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人在发育、成长、衰老的过程中,不善养生者,到老年每多呈现血压增高、头重脚轻、步行不稳等“上盛下虚”的征象;这种情况尤以急躁易怒、不善修养的人为多。因此,养生家则主张引气下行,息息归根,下元充实则体自在虚灵,耳目聪明,头脑清晰,步复稳健。

五、火候适度

进行气功锻炼时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要很好地掌握火候。火候不够,就不易产生应有的效果;火候太过,就可能出现一些毛病。所谓的火候,也就是限度。在进行气功锻炼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很好的掌握火候:①在意念的掌握上,要做到若有若无,勿忘勿助;不用强力意守,强行意领;②在气息的掌握上,要力求自然,慢慢和缓;柔细匀长的腹式深呼吸及气息在体内的运行,要在自然前提下形成,不能强行锻炼;③在姿势的掌握上,要以自然舒缓,舒适得力为妥,不能过于死板或“拿劲儿”;④在每次练功时间的掌握上,要留有余力,留有余兴,不要勉强延长时间。

六、循序渐进

这是要求练功者按照练功的步骤和要领,有信心、有恒心、有决心地勤学苦练,既不能操之过急,又要认真地坚持锻炼。因为气功是一种通过练功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对身心进行自我锻炼的方法。所谓“自我锻炼”,就是按照一定要求,经过一定的锻炼过程,逐步地使人体的生理功能强化起来,增强机体的防御力量,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功效。因此,不可设想气功的作用能在一朝一夕就明显地呈现出来。要想收到效果,就只有认真锻炼,把功夫练到身上,长一分功夫有一分收获,别无捷径可走。另一方面,每种功法都有一定的练功步骤和要求,初学者必须按照练功的步骤要求练习,循序渐进,把根扎深,把基础打稳,把基本功练好。如果不认真下功夫练习,心情急躁,急于求成,那就非但对功夫长进无益,而且往往会适得其反。

第六节 气功练习的注意事项

气功养生,就是通过有意识的自我身心调整,来达到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锻炼方法。在学习气功养生前,首先要了解和掌握一下气功养生有哪些禁忌,以便日后练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忌“虚假”

气功讲究练“真气”,忌讳假的意念和行为。因此,学习气功养生首先要学会做真人,说真话,只有真心、真诚的人,才可能练出“真气”。

二、忌“贪念”

在练习过程中,一定要忌贪,贪则心不净,就会招来许多麻烦,无法进入练功的状态。

三、忌“浮躁”

人体很多病症皆因情绪所致,原因在于人的情志可以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功能一旦失调紊乱,就会引发疾病。因此,练气功者,应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应动气,不然会导致练习功亏一篑。

四、忌“自吹”

练习者应禁忌自吹自擂,说话、办事都应留有余地,切忌因此干扰了自身的修炼,引起不良后果。

五、忌“房事”

人体精、气、神旺盛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如果生活中不节欲,必然损精,引起肾气不足,所以练习气功应减少房事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