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养生学
17399200000034

第34章 保健针、灸、按摩(1)

针、灸、按摩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作用于人体的经络腧穴发挥作用而起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是祖国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创造性地利用针、灸、按摩进行保健强身,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保健措施和方法,也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手段。

第一节 保健针、灸、按摩的意义

《灵枢·经别篇》说:“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说明人体中的经脉主导着人体的疾病和健康,病的“得”与“愈”与人体经络有密切关系。针、灸、按摩就是根据有关经络腧穴的理论,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调整经络气血,借以协调脏腑,通达营卫,达到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目的。而用针、灸、按摩的方法能使身体强壮、防病治病,能使人益寿延年,所以针、灸、按摩可用于养生保健。

第二节 针刺保健

针刺保健,就是用毫针刺激相关的穴位,采用迎、随、补、泻等手法激发经气,使人体新陈代谢机能旺盛起来,而达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称为针刺保健。

经络是以十二正经为主,通过奇经八脉及络脉的相互沟通,将人体的脏腑、筋肉、肢节及皮肤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与自然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灵枢·刺节真邪》所谓“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是对经络在养生方面的高度总结。针刺养生就是通过经络所具有的传导内外感应的生理功能,通过针刺的作用,充分调动机体的潜在力量,实现调节脏腑、补虚泻实、平和阴阳,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针刺保健与针刺治病的方法相同,但各有侧重。针刺保健着眼于强壮身体,增进机体的代谢能力,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针法治病则着眼于纠正机体的阴阳失衡、气血的偏盛偏衰,扶正祛邪,以达到祛病除疾的目的。

针刺之所以能够养生,是由于刺激某些具有强壮效用的穴位,能激发机体的气血运行,使正气充盛,阴阳调和。因而,用于针刺保健时,在选穴、施针方面则多选有强壮功效的穴位为主;施针的手法,刺激强度宜适中,选穴亦不宜过多。

一、通经络、调气血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指出:“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气血是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气血调和,经络通畅,脏腑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气血通过经络,传输运达全身,才能发挥气化、防御、固摄、营养的作用。针刺的主要目的是使经络疏通,使气血流畅。如果机体某一局部的气血运行不通,采用针刺即可激发经气,促其畅达。所以,通过一定的针刺手法,在腧穴上进行适量的刺激,让瘀阻的经络畅通无阻,经络畅通无阻,机体各部分才能共同作用,“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共同完成新陈代谢活动,人才能健康无病。

二、调虚实、和阴阳

阴阳和谐乃是人体健康的关键,但人体的生理机能活动又在随时随地地进行着,所以说阴阳也是经常变化的,“阴平阳秘”是一种动态平衡。在正常情况下,对于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时期,都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当机体出现这些虚实盛衰的偏向时,通过针刺以维系和调整这种动态的平衡,这就是针刺保健的目的。针刺保健则可根据具体情况,例如,体质的好坏、体力的强弱、机体耐力、适应能力,以及智力、反应灵敏度等等,纠正这种偏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可使弱者变强,盛者平和,补、泻得宜,才可以确保健康。

《灵枢·根结》所言:“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针刺可以通经络、调虚实,使机体内外交通,营卫周流,阴阳和谐。针刺对阴阳平衡有双向的调节作用,如此新陈代谢自然会健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最终实现脏腑协调,防病健身、延年益寿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针刺疗法平衡阴阳、协调脏腑的作用,基本是通过经络的属性、经穴配伍及针刺手法来完成的。现代研究证明,某些穴位有强壮的作用,所以针刺这些穴位可以提高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和抗病能力。例如,针刺正常人的足三里穴,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吞噬功能加强,还可以引起硫氢基酶系含量增高。硫氢基为机体进行营养代谢所必须的物质,对机体提高抗病能力有直接重要的作用。再如,针刺手太阴肺经,可以益肺气、养肺阴;针刺手阳明大肠经,可以通气机,助传导;针刺足阳明胃经,可以和胃气、养胃阴;针刺足太阴脾经,可以健脾气、壮脾阳;针刺手少阴心经,可以益心气、补心血、养心阴、振心阳;针刺手太阳小肠经,可以清利小肠;针刺足太阳膀胱经,可以助气化、利水道;针刺足少阴肾经,可以滋肾阴、壮肾阳、补肾气;针刺手厥阴心包经,可以护心神、益血络;针刺手少阳三焦经,可以调畅气机、促进三焦气化、使五脏六腑得以濡养;针刺足少阳胆经,可以清利胆腑;针刺足厥阴肝经,可以疏肝气、补肝血、养肝阴、平肝阳;针刺任脉,可以总司阴经;针刺督脉,可以总司阳经。这就更加证明,针刺法具有通经络,调阴阳,全面调整脏腑的机能,确实具有保健防病、延年益寿的作用。

针刺保健养生要遵守以下原则。

(1)掌握保健防病的时机,对正常的健康人可在平常用针刺,防病健身;在病症早期,当显露某种症状时即用针刺,也是针刺预防养生的内容。早期预防可以有效地阻止多种慢性病及疑难杂症的发生和发展。

(2)针刺保健的人群多为健康人和症状轻微的早期患者,所以尽量选择相对安全有效、无痛苦的针刺方法。宜用细针浅刺;穴位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3~5个穴为原则;针刺手法应尽量采用刺激量小,强度轻,时间短,损失小,容易接受的方法。

(3)针刺保健的取穴可根据实际需要选取不同的穴位,如欲增强某一方面机能者,可用单穴,以突出其效应;如欲调理整体机能者,可选多个穴为一组穴位,以增强其效果。

(4)针刺保健的施针手法宜和缓,刺激不宜过大,强度适中为宜。一般说来,留针时间不宜过久,得气后即可出针;针刺深度也应因人而宜,小儿及年老体弱者,进针不宜过深,但形盛体胖之人,则可酌情适当深刺。

(5)当过饥、过饱、酒醉、劳累、大怒、大惊过度等情况时,不宜针刺;孕妇及身体虚弱者,不宜针刺。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养生保健穴位。

1.足三里 位于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处。足阳明胃经之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为全身性强壮要穴。这是成年人的保健穴,一般青少年不用,须年过30岁方可用此穴。现代研究证明,针刺此穴能调整胃酸度和胃电波,能产生镇痛作用;调整血细胞,可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低;提高组织SOD的活性,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增强其免疫力。

用毫针直刺1~1.5寸,可单侧取穴,也可双侧同时取穴。一般人针刺得气后,即可出针,但年老体弱者,可适当留针5~10分钟。隔日1次,或每日1次均可。

2.曲池 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位于肘外辅骨,曲肘,肘横纹尽头便是此穴。此穴有防止老人视力衰退,调整血压的功效。现代研究证明,此穴有良好的调整机体的免疫能力,并通过调整人体的消化系统、血压,调整自由基代谢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与大椎穴配合可调节体温,预防高血压。用毫针直刺0.5~l寸,针刺得气后,即可出针。体弱者可留针5~10分钟,每日1次,或隔日1次均可。

3.三阴交 位于足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此穴可增强腹腔诸脏器的功能,特别是对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用毫针直刺1~1.5寸,针刺得气后,即出针。体弱者可留针5~10分钟。每日1次,或隔日1次。

4.关元 又名丹田,任脉之穴。位于脐下3寸。本穴有强壮作用,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常针刺此穴可增强人体的正气,为保健要穴。刺法用斜刺0.5寸,得气后出针。每周1~2次,可起到强壮身体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常针刺此穴对泌尿、生殖系统以及人体的免疫机能有非常好的调节作用,其主要是通过调整和加强下丘脑-垂体-性腺的功能,而起到养生保健、延缓衰老的功效。

5.气海 位于脐下1.5寸。常针此穴有强壮身体的作用,此穴为保健要穴。刺法采用斜刺0.5寸,得气后,即出针。可与足三里穴配合施针,每周1~2次,具有强壮作用。

6.命门 又名精宫,督脉之穴,在腰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脐相对,是生命之根本,其气与肾相通,是维护生命的门户。

7.中脘 又名太仓,是任脉之穴。在脐中直上4寸。《针灸聚英》记:“胃虚而致太阴无所凛者,于足阳明募穴(中脘)中导引之。”说明该穴能很好的调整脾胃功能。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化湿健脾的功效。

8.神阙 任脉之穴,位于腹部脐中,系血脉之蒂,为精、神、血气往来之要,与冲脉有密切关系,是人体上下左右交会之中心,乃生气所系,内通五脏关系于肾,是人体气机运转的重要枢纽,其有调理脾胃、祛寒壮阳的功效。

9.膏肓 足太阳膀胱经之穴,位于上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具有益阴扶阳之效,是身体重要的强壮之穴。《备急千金要方》记载:“膏肓俞,无所不治,主羸瘦虚损”。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针刺此穴对于网状内皮系统、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有重要作用,对无病者可起到强健身骨的作用,对体质虚弱者可起到扶持正气,促进身体健康。

10.大椎 督脉之穴,位于颈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之处,为六阳经之总会穴。大椎穴为阳脉之会,刺激此穴,有振奋卫阳,强身健体的作用。

11.涌泉 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1/3与中1/3的交点处,屈趾时凹陷处。是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经常刺激该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壮筋骨的功效,常与足三里合用,称“长寿二穴”,常针此穴有益寿延年的作用。

12.气海 任脉之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是人体元阳集会之处,是生命的本源。常针刺此穴有益肾固精、培补元气之效,是养生之要穴。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针刺此穴能调节细细胞的功能,增加肾血流量及肾小球的滤过率,使血液的各种有形成分、化学成分以及血液酶系、电解质等趋向生理平衡,对机体内环境的平衡有重要的意义。

13.太溪 又名吕细,足少阴肾经的原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与跟腱连线的中点。《会元针灸学》说:“太溪者,山之谷通于溪,溪通于川。肾藏志而喜静,出太深之溪,以养其大志,故名太溪。”《经穴解》说:“穴名太溪者,肾为人身之水,自涌泉发源。”此穴具有益肾养阴、调补肾气的功效。与肝的原穴太冲配合,具有良好的调整情绪,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

14.太冲 足厥阴肝经的原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的部位,具有疏肝理气、调整气机的作用,与合谷穴并称为“四关穴”,意为人体生命的关口,是非常重要的养生防病的穴位。现代研究证明,针刺此穴可以调整人体的精神、生殖、肝胆系统,能使人情绪舒畅,它还能调整血压,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15.合谷 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四总穴歌》中有“面口合谷收”的说法。此穴有清热解表、理气开窍的功效。针刺此穴可使面部气血充盈,有清神醒脑、预防感冒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此穴还具有良好的镇痛,调理胃肠道的功能,预防产后出血以及调节脑血量,改善脑缺血等作用。

针刺保健的目的在于强身健体,增加机体的代谢能力,使人长寿延年。所以多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以和缓为宜。另也要根据不同的个体、时节、地域而施针。

第三节 保健灸法

一、保健灸法的概念

根据不同的需要,在身体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称之为保健灸法。

灸法是利用灸火的热力给机体温热的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目的。灸的用料很多,但以艾叶为主要灸料。《孟子·离娄上》中记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古语说得好“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说的就是利用艾灸进行自我治疗,艾灸一年四季都可施用,但尤以冬季为佳。

保健灸的主要作用是温通经脉,行气活血,培补先天、后天、和调阴阳,从而达到强身、防病、抗衰老的目的。所以保健灸不仅仅用于保健强身,亦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康复,是我国独特的养生方法之一。

灸法具有良好的温补阳气、活血通络、防病保健的作用。宋·窦材《扁鹊心书》记载:“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又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余岁矣。”将艾灸做为保健强身的第一手段。当时有一幅“艾灸图”也充分说明了艾灸在广泛使用。保健灸法在我国流传已久。说明古代人在运用灸法进行养生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时至今日,保健灸仍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行之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