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养生学
17399200000036

第36章 保健针、灸、按摩(3)

(五)揉法

揉法是用手指罗纹面或掌面吸定在穴位上,作轻而缓和的回旋揉动。揉法又分为:指揉法、鱼际揉法、掌根揉法等。揉法具有宽胸理气、活血化瘀、消积导滞、消肿止痛的作用,是养生的常用手法之一。此法适用于全身各部,如揉按中脘、腹部,再配合其他手法对胃肠功能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1.指揉法 以拇指或中指,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面或指端轻按在某一穴位或部位上,作和缓的小幅度环旋揉动。

2.鱼际揉法 以手掌的大鱼际部附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作轻轻的环旋揉动。

3.掌根揉法 以掌根部着力,手腕放松,用腕关节连同前臂作小幅度的回旋揉动。

(六)擦法

擦法是以手掌的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直接进行来回摩擦,产生一定的热量。此法能益气养血、活血通络、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七)点法

点法是以拇指顶端或中指、食指、拇指的中节,点按某一部位或穴位。此法具有活血止痛、开通闭塞、调整脏腑的功效,常用于防治脘腹痉挛、腰腿疼痛等病症。

(八)击法

击法是以拳背、掌根、掌侧小鱼际、指尖或用桑枝棒叩击体表。击法分为拳击法、指尖击法、小鱼际击法等。击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的作用,使用时要用力快速、短暂,垂直叩击体表,在叩打体表时,不能有拖抽的动作,速度要有节律、均匀。拳击法常用在腰背部;掌击法常用在头顶、腰臀及四肢部;侧击法常用在腰背及四肢部;指尖击法常用在头面、胸腹部;棒击法常用在头顶、腰背和四肢部。

(九)搓法

搓法是以双手的掌面或掌侧挟住一定部位,要相对用力快速搓揉,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此法具有舒通经络、调和气血、放松肌肉的作用,适用于四肢和胁肋部。使用搓法时,两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十)捻法

捻法是以一手的拇指和食指罗纹面,捏住另一手的手指,作对称用力捻动。此法具有滑利关节、理筋通络的作用。适用于手指或手背或足趾。使用捻法时动作要灵活、快速,用力不可呆滞。

(十一)掐法

掐法是以拇指或食指指甲,在一定穴位上反复掐按。此法常与揉法配合使用,如掐揉人中,须先掐后揉。此法有疏通经脉、安神镇静、开窍的作用。

(十二)抖法

抖法是指施术者用双手握住对方的上肢或下肢远端,用微力连续做小幅度的上下连续颤动,使关节有松动感。抖法可分上肢抖法和下肢抖法。此法具有滑利关节、舒通脉络的作用。此法常与搓法合用,作为结束时的手法,使患者有舒松的感觉。

(十三)捏脊

捏脊不仅用于儿童,也可用于成年人。捏脊能调节脏腑的功能,对胃肠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它可调理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提高人体抵抗力,对失眠也有一定的作用。

捏脊又称捏积,是以捏法作用于背部,方向自下而上,从腰臀捏至颈部大椎穴。一般捏3~5遍,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宜,在捏最后一遍时,经常捏三下,向上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捏脊的动作应沿直线捏,不可歪斜,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度,以避免肌肤从手指间滑脱。捏法分为三指捏法、二指捏法。

1.三指捏法 两手腕关节略背伸,拇指横抵于皮肤,食、中两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用三指捏拿肌肤,两手边捏边交替前进。

2.二指捏法 两手腕关节略尺偏。食指中节挠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以拇指、食指捏拿肌肤,两手边捏边交替前进。

四、常用的按摩养生方法

保健按摩法可由施术者操作,但多以自我按摩为主,简便易行,行之有效。较有代表性的保健按摩有:眼部按摩保健法、干沐浴法等,下面介绍一些大家所熟知的、传统的保健按摩法。

(一)熨目

《诸病源候论》记载:“鸡鸣以两手相摩令热,以熨目,三行,以指抑目。左右有神光,令目明,不病痛。”即是用两手相互摩擦,搓热后,将手掌放于两眼之上,这就是熨目。如此反复熨眼三次。然后再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按压眼球,稍停片刻。做熨目时间宜在黎明时分。常用此法可养睛明目,可使眼睛明亮有神,而不生病痛。

(二)摩耳

即是用两手掌按压耳孔,再骤然放开,连续做10多次。然后再用双手拇指、食指循耳廓自上而下按摩20次。再用同样方法按摩耳垂30次,以耳部感觉发热为度。

常做此法可增强听力,清脑醒神。

(三)按双眉

即是用双手拇指关节背侧按摩双眉,从眉头至眉廓,经攒竹、鱼腰、鱼尾、丝竹空等穴。按摩时可稍稍用力,自己感觉略有酸痛为度,可连续按摩5~10次。

常做此法可明目、醒神。

(四)摩腹

即是用手掌面按在腹上,先以顺时针方向,再以逆时针方向旋转,各摩腹20次。体位立、卧均可。饭后或临睡前均可进行。

饭后常用此法摩腹,有助于消化吸收;临睡前摩腹,可健脾胃、助消化,并有安眠作用。

(五)捶背

背部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

捶背分自己锤打和他人捶打两种。

1.自己捶打 两腿分开,全身放松,双手半握拳,自然下垂,捶打时,先转腰,两拳随腰部的转动,前后交替叩击背部及小腹。左右转腰为一次,可连续做30~50次。叩击顺序,先下后上,再自上而下。

2.他人捶打 坐、卧均可。坐时身体稍微前倾;卧时取俯卧位,两臂相抱,枕于头下。捶打者用双拳沿脊背上下轻轻捶打,用力大小以捶击身体,震而不痛为宜。从上而下为一次,可连续捶打5~10次。

常用此法捶打、按摩背部,可促进气血运行,调和五脏六腑,舒筋通络,益肾强腰。

五、常用按摩保健穴位

(一)摩涌泉

用两手互相搓热,用左手拇指(或手掌)按摩右足涌泉穴,用右手按摩左足。按摩时,可反复摩搓30~50次,以足心感觉发热为宜。此法适宜在临睡前或醒后进行。可在操作前用温水泡脚30分钟,效果更佳。

常摩涌泉穴,有温肾健脑、健脾、调肝、安眠、改善血液循环的功效,可强身健体,并有防治失眠心悸、头晕耳鸣的作用。

(二)揉丹田

用两手搓热后,用右手中间三指在脐下3寸处按摩旋转50~60次,道家认为此穴是男子的精室、女子的胞宫之所。所以古语有“养丹田,助两肾,填精补髓,返老还童,祛病延寿”。所以常用此法可健肾固精,改善胃肠功能。

(三)按肾俞

先将两手搓热,然后用手掌上下来回按摩肾俞穴50~60次,两侧可同时或交替进行,肾俞穴位于腰部,中医认为“腰者肾之府”,肾主骨藏精,为先天之本。如每日用双手按摩腰部,使腰部发热,具有强肾壮腰,防治肾虚腰痛、风湿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部疾患的作用。

(四)摩中脘

先将两手搓热,重叠放在中脘穴处,先顺时针方向摩30次,再以同样手法逆时针方向摩30次。中脘穴位于肚脐与剑突下连线中点处,居于人体中部,为连接上下的枢纽。常用此法能调整胃肠道的功能,有改善消化系统的作用。

(五)搓大包

先将两手搓热,用一手掌搓对侧大包及胁肋部,双手左右各30次。大包位于胁肋部,属脾经,为肝胆经脉所行之处。常用此法,有调理脾胃、疏理肝气、清肝利胆的功效,可防治肝胆疾病、岔气、肋间神经痛等。

(六)揉肩井

用两手全掌交替按揉双肩,用拇指、食指、中指拿捏肩井,每日20~30次。肩井位于肩部,是手足之三阳经交汇处,常用此法可防治肩周炎、颈椎病。

(七)擦颈劳

先将两手搓热,以拇、食指捏按揉颈劳穴,再用全掌交替擦颈项部30次。颈劳穴位于颈项部,在第三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颈项是人体经脉通往头部及四肢的通道。常用此法可舒筋活络、消除颈部的疲劳,防治颈椎病、血管性头痛、脑血管病的发生。

(八)搓劳宫

用两手掌心相对,先顺时针搓压劳宫穴30次;再用一只手的拇、食指相对搓另一只手的手指,从指根向指尖方向,五指依次搓一遍,同样再搓另一只手,两手交替进行;将两手掌心的劳宫穴搓热为止。劳宫穴为心包经的荥穴,手为手三阴经与手三阳之脉相交处。常用此法可调和内脏、活血润肤、养心安神。

(九)揉太阳

用两手中指端,按两侧太阳穴,做旋转按揉动作,先顺时针转15次,再逆时针转15次。常用此法有清神醒脑的作用,可防治头痛头晕、眼花、视力下降。

(十)点睛明

用两手食指指端分别点压双侧睛明穴,共20次左右。常用此法可有养睛明目的作用,能防治近视眼、视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