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本源文化破译生命密码动态量化标准的理论研究
陕西省中医药骨伤研究院 袁邡
一
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黄帝内经》的“未病”医学思想到“岐黄之术”,再从医德高尚、医技精湛的“杏林”到“悬壶济世”,未见“中医”一词。
《说文解字》:“医病工也。”《礼记》中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之谈。
《周礼·天官·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通过上面对“医”的简说,可见“医”自古以来就是专指为人治病的医生。
而“中医”一词,最早始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证治总例》中曰:“上医相色,中医听声,下医诊脉”,药王孙思邈也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例·诊候第四》中曰:“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所以在古代“中医”一词专指“庸医”或医疗水平较低下的医生,也可称“中庸医”“中和医”“中正医”等。揭开古代“中医”的面纱,所谓的“中医”,尚不能代表当时医学的主流。近代西方医学逐惭进入了中国。从1917年,英国传教士在广州开设了第一家西医免费牙科诊所以来,以及民国政府颁布的《中医条例》,在近代100余年的有关辞典、杂志或众多的医刊中,已形成了新的“中医”内涵与相对于“西医”而言的特定概念。
1995年版《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明确指出:“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并有丰富的养生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
医学在我国发展到现在,中医、西医已形成两大独立的门派,但都是优秀的医学体系。而中西医结合时间尚短,仅有半个世纪的时间,且文意欠清晰,目前讲“结合”或“融合”尚不合适,但在中、西医整体医学中,谈“容合”,似乎还有更多的探讨空间。
二
中、西医的形成是在不同国度、不同时期和不同信仰的认识下形成的。加之医学哲理,医学思维模式不同,所以医学发展采用定向思维、静态观察、切块学说、分子医学、实验科学、量化学说等微观模式,使人们能一目了然,坚信无疑!
而东方人,信天地,信自己,信孔孟之道,中庸中和,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合一,认为天造地,地造物,物生人,讲天人合一、天人合德。所以,医学发展采用整体思维、动态观察、宏观调控、辨证论治,其特色是运用中华本源文化“阴阳五行”为主体而诊治疾病,使人看不见,摸不着,有不可思议的玄机。但中、西医都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
三
在我国,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并存,都是医疗主体,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它们既独立,又依赖,讲求统一包容,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讲,西进中退,有中医西化的趋势。中医的思想灵魂讲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讲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三大生命平衡。而人体更讲心理平衡与生理平衡。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最大发明和贡献,真正的大无私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自然人本能,是最宝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
前几年,有部分人,包括中医队伍的人,呼吁要取消中医,取消中医不就是等于要否定中华本源文化吗?中医要想不被废除,迫在眉捷的任务就是要认真地进行中医技术、中医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保护和探索。阴阳理论与五行学说是中华本源文化的两大支柱,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医的“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和“肝主筋”“肾主骨”的学说博大精深,奥秘无穷。如果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冠的话,那么,中华阴阳理论与五行学说则是科学的灯塔。因为科学的最高峰是通向哲学,哲学的最高峰是通向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五
中华医学的特色技术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许。世界上已有不少国家允许中医开业,如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澳大利亚还于2000年第一个通过了《中医药管理法2000》,中医药行业目前虽然矛盾重重,发展缓慢,但总体看已逐步进入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关于争辩中的“中医”名词是否合适,是不是需要更改,可以用更大的空间进行探讨。目前西方国家日益重视自然疗法,中医疗法如针灸、推拿按摩手法治疗伤筋、伤骨及各科疑难杂症都取得了一些惊人的治疗效果。2004年~2005年,笔者多次去日本帝京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开始这些西医权威与大学附属病院的教授、博士对中医和手法治疗骨折感到吃惊,不可思议,他们说:“如果马上派人学习,一是国家法律限制,二是学习无从下手。”笔者认为要学习中医,首先要了解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后来笔者再去看他们不少人购买了大量的中医基本理论等书籍,还在积极学习汉语,并用简单的汉语与笔者交流。还与我们签订了选派优秀博士生分批来我国学习中医和手法治疗骨折的经验的合作协议书。现在我们国家已成功地举办了一届高水平的奥运会和残奥会,党和政府也十分支持和关心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此,有必要呼吁确立“中国中医药文化节”和“国际中医药文化节”,让更多的国家更好地了解、认识中医药的特色疗效及其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现代西方已步入“科技基因”的尖端时代,对“遗传编码”与“非遗传编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可喜的初步成果。而我们上下五千年以“易”为主,医易相通的中华本源文化,也近乎或超越于这一“科技基因”的哲学体系和科学内涵。建议向国家申报重大课题,用阴阳理论和五行学说这一中华本源文化、中医文化的哲学思想体系的这把钥匙打开人体“遗传基因(DNA)”信息的密码库,取期精华,废除其糟粕,使这一哲学体系更加适用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防治“未病”“已病”和“危病”进行必要的正规化探索和系统研究,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为中医与西医的“融合”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而服务。
六
笔者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数十年,有较多的深入名山大川,了解和采集野生药材的实践活动。一次在秦岭主峰太白山药王谷的石径边,找到了野生“李时珍形”何首乌和“龙形”何首乌。在龙形何首乌命门部位的横切面发现了本源哲学“阴阳鱼”图案,这促使笔者对中医文化特别是中华本源文化的学习和探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后来在秦岭药王池一带找到了先白后黑的太白洋参,在太白县将军庙一带找到了先红后黑的太白黑枸杞子,在太白山顶峰找到了先蓝后黄的金丝带(菌类),在太白山拜仙台一带找到了山羊角形的太白羊角参,在太白山药王殿一带找到了佛手形的手掌参。
在研究和探讨中华本源文化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华传统本源文化宏观有余,微观不足,或不确切、不具体。经查千年医学文献,包括《黄帝内经》在内,还未发现系统的有关论述人体五脏六腑等量化标准。但却蕴藏了大量的“天数”“地数”“气数”的阴阳指数的哲学和数学内容。
(1)“道”是宇宙自然规律。“数”是道的本质,是宇宙自然规律量化的体现,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载体,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认识自己的特定符号。
(2)宇宙万物皆有数,数是宇宙之本。人是万物之灵,故也有数。人体指数乃人之根本,古医圣云“气者人之根本”“气数已尽”已无回天之力。
(3)人体指数就是阴阳五行指数。阴阳是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人的生命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运动过程。阴数为2、4、6、8、0。阳数为1、3、5、7、9。医易相通的观点认为:阳爻“-”代表“1”为乾,也代表男性的生殖器;阴爻“——”代表“0”为坤,也代表女性的生殖器。表达了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的含义。类同数学的“二进制”和“三进制”的信息传输效率(天、地、人三才或称三气)。河图、洛书早已展示了数理信息。“太极”包含了天地人万物共同的数理信息。它揭示了生物的遗传密码从无到有,即非密码(太极)变易而生的的三个终止密码:UAA、UAG、UGA。遗传信息载体核糖核酸(RNA)含有腺嘌呤(A)、尿嘧啶(U)、鸟嘌呤(C)胞嘧啶(C)四种核苷酸碱基,三个一组相连,按数学计算排列组成64个不同的三联体。类同于现代“科技基因”庞大的基因库及相同的遗传密码。此探索研究以中华本源文化信息符号为主体,运用现代医学高科技微观技术的验证手段,从而揭示人体物质、能量、信息的生命中“未病”“已病”及“危病”的健康与疾病的人生航程规律。为确立我国的“预防医学”和创立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国医药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目前,初步探索和研究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1.阴阳理论与五行学说对“未病”的预测范畴。
“未病”在中医角度呈未病状态,在西医角度呈“亚健康”状态,患者可有轻度症状或无症状,现代西医各种检测无异常改变报告。
①遗传基因信息密码规律。②性格心理状态。③体格特征。④适应职业特长。⑤生理发展航程。⑥健康状况规律。⑦“未病”防治程序建议等。
2.阴阳理论与五行学说对“已病”预测与治疗范畴。
“已病”状态,在临床上患者已出现明显症状(鲜有无症状者),现代医学检测已有异常指标。
①依据遗传基因信息密码规律,计算出个体五脏六腑、皮肉筋骨等基本量化分数。
②按“已病”的发病时间、性质、部位、特点、程度,制订相应的内治、外治、心理治疗方案(传统治疗程序),并实施治疗方案。
③根据阴阳理论与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变化规律,进行“损其有”“补其无”的自然、社会、人体相适应的三大平衡。其具体内容包括:数理、方位、时间、颜色、五味、饮食、寝卧、练功、书画、音乐、****、笑疗、花疗等时空治疗。
3.阴阳理论与五行学说对“危病”预测与治疗范畴。
“危病”状态已到生命后期“病危”或“临终”前期,如呼吸或循环系统衰竭,正处于抢救阶段,或不治之症的“恶性肿瘤”“艾滋病”晚期等。
经阴阳五行对生命航程的预测调治结局和西医治疗的科学推断,在无法摆脱痛苦和挽回的情况下,经本人或家属同意,可以考虑实施安乐死!人生偶然,死则必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笑对人生的过程,笑对人生的生老病死,但人生最可贵的是,要给国家、民族、家庭留下最宝贵的精神与文化财富!这也是我们人生最大的价值!
注:笔者目前正致力于探索研究关于医学、生命、健康的六项主题,《自然与人气阴阳五行属性归纳表》《自然与人体脏腑量化表》《人体脏腑指数计算公式》《中华本源文化百图解》《中国中医文化百图解》《现代医学百图解》。
中医本原文化宏观论——述预测医学之大宇宙观
陕西省中医药骨伤研究院 袁邡
中医是研究人如何适应自然、研究人体疾病与气候等外部环境因素关系的科学。我们的祖先从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出发,用模糊的、抽象的语言来解释生命,解释气候成因,解释人体的功能方式,细心观察体会气候对万物、对人体的影响,因而就有了中医和中医理论。中医讲究天人合一思想,把人当成宇宙中的一个单位,治病时总要考虑自然气候与人的关系,以及人整体阴阳变化与局部器官的关系。
一、中医生命文化之源头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也是中医生命文化的总源头。它的思维模式集中于运动观、整体观和平衡观。就医易而言,首先是运动观相通,《周易》强调的是圆道,所谓圆道与中医的思维与整体观有密切的关系。他们都认为宇宙与人存在着圆的运动规律,如太阳东升西落,有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也有一天的变化规律,还有日全食与月全食的变化规律。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则成岁。太极图是圆道的缩影,是一种动态循环的整体观,阴阳与五行学说渗透了圆道的观点,是中华本原文化的两大支柱。第二指的是整体观相通。易中的“人—自然—社会”,这种三维观界定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三维医学,三维观的实质是整体观。《黄帝内经》原始的系统论也源于《周易》,即所谓“牵一发则动全身”,动态中的整体与协调,易中的八卦和****卦的系统模式,对《黄帝内经》系统论的产生有着相互呼应的深刻影响。如中医的阴阳理论和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与中药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则等。第三指平衡观相通。易强调平衡观,强调综合对称,易中的八卦都是相对称的,如乾对坤、离对坎、震对兑,这都是相对立的。中医的平衡观正是建立在对一统一的基础上的,包括人体内外的平衡,也包括自然科学、人体生命科学与社会科学都要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