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养生学
17399200000009

第9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5)

(二)药饵、饮食保健法

明代开始,药饵学说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万密斋、龚廷贤、李时珍、李梃等医家继承了前人的成就,在理论上和方药的运用原则和方法上,都有阐发和提高,对药饵养生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作出了贡献。万密斋的《养生四要》指出:“无阳则阴无以长,无阴则阳无以化,阴阳互用,如五色成文而不乱,五味相济而得和也。凡养生却邪之剂,必热无偏热,寒无偏寒;温无聚温,温多成热;凉无聚凉,凉多成寒。阴则奇之,阳则偶之,得其中和,此制方之大旨也”。这个中和平衡既济的制方原则,对老年的药饵养生有直接指导意义。万氏认为这种保健方法,要从中年开始,未老先防,保健重点在于调补脾肾。同时,还提出了老年用药禁忌。

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主张老年保健用药应“温而不热,清而下寒,久服则坎离既济,阴阳协合,火不炎而神自清,水不滋而精自固,平补之圣药也”。又对老年的药饵摄生强调了两个原则:一是调补脾胃;二是提倡与血肉有情之品,补益气血,填精朴髓,以健身抗老,延年益寿。他首推鹿茸、鹿角,配合人参、地黄、枸杞、二冬、黄柏等制方。

《本草纲目》对于药饵和食养的论述也极为丰富。提供了有关饮食药物养生的丰富资料,书中还收集了很多食疗方法。李时珍推崇东垣脾胃之说,主张老年人应培补元气,调理脾胃,升发清阳,多用温补之剂,以延年益寿。

李梃认为药饵保健,用药宜平和、中和、温和,补虚在于扶培、缓补、调补,反对温热峻补和滥施汗、吐、下等法。李氏又在《医学入门》中指出了药饵养生中食补、峻补、唯补的偏弊,强调了“量体选药”的重要原则。

曹庭栋针对老人脾胃虚弱的特点,重视以粥养胃益寿,在《老老恒言》中编制药粥配方百余首,以“备老年之颐养”,可谓集食养保健粥之大成。

(三)综合调理法

明清时期的养生保健专书很多,多是强调综合调理,且简要易行。冷谦撰着的《修龄要旨》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气功与养生保健专书,详细论述了四时起居调摄、四季却病、延年长生、八段锦导引法、导引却病法等,书中多以歌诀形式介绍养生要点及具体方法,易于领会实行。万密斋的《养生四要》,提出了“寡欲、慎动、法时、却病”的养生原则,对于违反这些原则而产生的疾病,皆列有药物救治方法。清代吴师机撰《理瀹骈文》,这是一部物理治疗专书。吴氏提倡膏、药外贴等理疗法,如引嚏、坐药、药浴等。他认为外治之理同内治之理,可以收到与内服汤丸相同的效果。还认为养生保健不能单纯依赖药饵,如果注意调节生活起居,陶冶性情,对健康则更有益处。吴氏在外治保健方面为养生开辟了一条新的门径。

三、防病保健强调动静结合

虽然在先秦时期就已初步提出了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但动静结合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则在明清时期才进一步明确提出来。李梃在《医学入门》中指出:“精神极欲静,气血极欲动”。提出静养精神、动养形体的辨证关系。方开《摩腹运气图考》(又名《延年九转法》)指出:“天地本乎阴阳,阴阳主乎动静,人身一阴阳也,阴阳一动静也。动静合宜,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人身之阴需要静,人身之阳需要动,从而提出了静以养阴、动以养阳的主张。人体要保持“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就必须动静适宜,切忌过动过静,否则就会造成阴阳偏颇,导致疾病。

清代养生家曹庭栋虽认为“养静为摄生首务”,但他却很重视动以养生的重要作用。如在《老老恒言·导引》指出:“导引一法甚多,如八段锦、华佗五禽戏、婆罗门十二法、天竺按摩诀之类,不过宣畅气血,展舒筋骸,有益无损”,并创“卧功、坐功、立功三项”,以供老年锻练之用。又如《老老恒言》载有散步专论,对散步的作用和要求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例如,闲暇“散步所以养神”、睡前“绕室行千步,始就枕”,“是以动求静”,有助于睡眠,强调了动静结合的重要性。

四、动形养生提倡导引武术健身

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运动养生,导引、气功、按摩共同成为动形养生的三大支柱。导引之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就绘有40余种导引姿态的图象,内容十分丰富。以后历代都有不同的发展,到了宋代,在动作和方法上有了很大改进,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明代以后,由于武术的发展和《道藏》的成书,又推动了导引术的进步和发展,在《遵生八笺》载有八种导引,除在国内广为流传外,并于1895年译成英文发行于国外。如明代正德年间罗洪先所撰《仙传四十九方》,载录华佗“五禽图”最为详尽,并指出:“凡人身体不安,作此禽兽之戏,汗出,疾即愈矣”,说明了导引保健的重要作用。清代乾隆年间,沈金鳌于《杂病源流犀烛》一书中,卷首列有“运动规法”,包括导引、气功和按摩等,这些方法多摘自明代曹士珩所撰《保生秘要》一书。可见,导引保健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在明清时期,经过很多养生家、医家及众人的辛勤工作,提炼更新,使导引养生更加系统、科学,导引的形式更加丰富。例如,静功、动功与武术的结合,又促进了太极拳的发展,使其以独特的风格流传于国内外,深受人们喜爱,在养生保健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清代鸦片战争之后,卫国保家和练功健身的思想兴起,专论气功、导引、武术之着作也随之增多,其中比较突出的如敬慎山房主彩绘二十四幅《导引图》,将气功、导引、按摩熔为一炉,用于养心练精、补虚、防治疾病和强身益寿,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由于导引、气功、拳术熔为一体,使其有理、有法、有方,自成体系,便于练习,的确起到了“内炼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保健延年之效。在此时期,由于武术流派的空前发展,不论道、佛寺院,还是山寨水乡,都有练功习武的时尚,使武术健身得到了很大范围的普及,发挥了良好的健身御敌的作用。这种独特的健身防身术至今仍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五、重视颐养老年人

自从唐代孙思邈提出“养老大例”之后,养生保健的研究范围非常重视老年人,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更为普及。

颐养对象重视老人表现在:明清的养生专着大都联系到老年人的养生和长寿问题。而且还有不少养老专着,如《安老怀幼书》《老老恒言》等,曹庭栋根据自己的长寿经验,参阅了三百多家的养生着作,针对老人的特点,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具体而实用,继承和发扬了中医养生学,为中医老年医学作出了重要贡献。龚廷贤《寿世保元》和龚居中的《万寿丹书》,亦有发挥之处。

此外,明清时期的养生专着还有袁黄的《摄生三要》、胡文焕的《寿养丛书》、河滨丈人《摄生要义》、息斋居士《摄生要语》、陈继儒《食色绅言》及《男女绅言》、冯曦《颐养诠要》、汪昂《寿人经》、汪潘磨《内功图说》、尤乘《寿世青编》、黄克楣《寿身小补》等,均对养生保健作出了一定贡献。

明清时期,中医养生专着大量发行出版,促进了养生学的深入和普及,在养生理论上丰富了明以前的养生学内容,提出了温补肾阳、治形宝精、调养五胜、动静结合等养生法则。同时,全面的发展了养生方法,使其具体实用。提倡导引保健、武术健身,使老年养生保健又得到深入发展。总之,在这一时期,使中医养生学发展成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较为正统的、规范的、完整的专门学说。

第六节 近代与现代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与此同时,逐渐兴起全盘否定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思潮,对中医采取民族虚无主义态度,使祖国医学横遭摧残。中国养生学也因之而濒于夭折,养生着作很少,理论和方法亦无任何进展,其主要着作仅有蒋维乔的《因是子静坐法》、席裕康的《内外功图说辑要》、任廷芳的《延寿新书》、胡宣明编的《摄生论》、沈宗元的《中国养生学说辑览》等。总之,由于排斥、限制和消灭中医学的政策,使传统养生学的发展遇到了严重的阻力,处于自发地、缓慢地发展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祖国医学获得了新生,中医养生学也因之而得到较大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科学研究的重点已开始从临床医学逐渐转向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传统的养生保健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出现了蓬勃向上的局面。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防保健取得显着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的指示下,全国人民坚决贯彻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医药,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开展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广泛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并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治传染病工作,在卫生、药物预防、除害消毒、隔离、人工免疫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效方法。在多种预防方法中把传统的中医预防方法和现代医学的有效预防措施相结合,收到了切实可靠的防病保健效果。在短期内,消灭了鼠疫、霍乱、天花、黑热病等急性传染病,其他如疟疾、麻疹、猩红热、白喉、脊髓灰质炎、流脑、痢疾、血丝虫病、血吸虫病等多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也得到较好的控制和防治,发病率显着下降,大大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这是我国预防保健工作取得的重大成绩。

二、建立养生保健的科研机构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系统地开展现代老年病学研究,之后成立了老年研究室,近年来全国各地又相继成立老年病防治研究所(室)及很多老年保健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广泛开展老年病防治的科研活动。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有的科研单位成立了中医养生研究室,全面研究养生保健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指导人们的健康保健活动。与之相适应的疗养事业,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也迅速发展。目前在我国范围内已形成几十个风景优美、环境宜人,具有不同特点的疗养地和疗养区。根据不同环境气候特点,建立各种疗养院,既利用丰富的天然疗养因子,又采用传统的摄生保健方法为人们的健康服务。此外,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康复机构相继在全国各地建立。普遍采用中西结合方式进行康复疗养。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的理论和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三、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

近几十年,全国各地探索衰老与长寿的机理,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老年病学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各方面的工作都不断取得新进展。对于抗衰老的理论研究,从中医老年学说和现代科学的角度进行多方面的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衰老学说和延年益寿的方法。虽说这些学说尚未全面说清衰老这一复杂的生命现象的本质,但可能从不同角度和深度反映了衰老本质的部分真理。同样,对养生保健是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不仅如此,有关科学研究单位对很多中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使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研究。例如,对气功、太极拳的作用机制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对抗衰老药物和饮食等方面的研究也正在积极进行中,而且不少方面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实践证明,对养生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进一步促进了养生保健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

四、开展社会性保健教育

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医学正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演进,中医养生学在这个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几十年来,大量重印或校勘注释出版了历代一些养生名着,包括一些道、儒、佛、武等家的有关摄生着作。在整理古代文献、总结临床经验,结合现代研究的基础上,对养生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从而先后编着出版了多种专着和科普着作,又翻译了不少国外有关养生保健的书刊,特别是普及养生保健的科普期刊杂志。同时,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广泛宣传保健知识。通过医学、养生科普方面的社会教育,可使更多的人利用较少的时间学到较多的保健知识,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够自我养生保健,提高民族素质和全社会的健康水平。

五、培养传统养生专业人才

培养人才是整个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各地高等中医院校相继开设传统养生保健有关课程。特别是从1987年开始,国家教委决定设立中医养生康复专业,逐步在中医院校筹办开设,并且把中医养生康复概论学科列为中医学院的课程之一,用以普及教育。除此而外,又开办多种培训班、社会养生康复班、老年养生保健班等,讲授传统养生保健的理论和方法。传统的体育如太极拳、导引保健功等与医疗相结合,一直很受重视并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世界银行合作,把中医养生康复专业列为贷款项目进行扶持。总之,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措施和方法培养人才,建立起中医养生康复体系,担负起全国人民的健康保健任务。

六、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就进行全国老年医学座谈会,促进了老年保健研究。近年来又进行了多种形式和各个系统的防病保健学术交流会及全国养生学术研讨会,对养生保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目前,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人正努力寻求更好的保健方法,故此在世界范围内自然医学、身心医学及社会医学等相继兴起,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国传统的养生保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养生学,既有系统的理论,又有独特的方法和宝贵的实践经验,如养神、动形、食养、药饵、气功、针灸、推拿按摩等。随着中医药学宝库中的宝藏进一步挖掘,它将为我国及全人类的保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