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整理加工的,虽花费诸多心血写就,但行笔至文末,仍有许多未竟之语不知如何表达。依此惴惴之心,暂且化为激励我日后努力修正和继续完善的动力吧。然而,这终究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回眸四年,顾盼处收获良多;驻足四年,唏嘘间感慨顿生。
在写作的过程中,首要感谢恩师王玉平教授。王老师始终对我严格要求,她对待学术的严谨和执著,对待生活的认真和坚持,对待学生的关心和负责,让我看到了学术的力量、学者的良心,这也势必激励我在未来努力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感谢肖贵清教授,肖老师对我的学习和工作给予诸多帮助和照顾,而且在我人生最紧要处一语中的指出问题所在,让我辨识出捷径。
感谢各位博士同学,这几年或理论争锋,或促膝长谈,或把酒言欢,定格在每个瞬间的都是幸福和情谊。每个人呈现出的人格画卷将是伴随我一生的财富,你们是我永远的朋友。感谢我身边的挚友,在我写作的瓶颈期随时随地充当我的“精神垃圾桶”,让我真切体会到友情的坚固和温暖。
感谢我的先生和儿子。在写作的过程中,先生杨筱柏陪同我深入几个省市的农村,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调研和数据分析,也承担了后期的校对工作。在生活中,更是用宽厚和包容让我感受踏实和依靠,用睿智和幽默为我驱走烦躁和焦虑。儿子以其年幼的理解力宽容我对他的疏忽,用他稚嫩的语言屡屡带给我欢笑和快乐。正是家人在背后莫大的支持和关爱,让我有足够精力去完成繁重而艰难的写作任务。作为后记,其实并不容易,万千感念似乎也难以用短短的言语来表达,沉淀于心中的是对乡村文化永远的热爱,对身边每个人最真诚的爱和祝福,更有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因努力而带来的真实感。
当然,最后特别指出,本书为作者2012年承担的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最终成果,项目编号:HB12ZX004。同时也得到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重要学术著作出版资助,才得以付梓。
赵霞2013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