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恶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便是湖泊普遍萎缩和退化。全国湖泊水面已经缩小了1/3,历史上最大的咸水湖罗布泊干涸。长江流域20世纪50年代有湖泊1066个,到90年代初竟只剩下了182个。而且由于围垦和泥沙淤积等原因,湖面不断缩小,著名的白洋淀水面缩小了42%,洞庭湖缩小了46%,湖底还平均升高了1米。
河流断流的情况也日趋严重,不但出现在降水量少的西北地区,也出现在雨量充沛的西南地区;不仅内陆河、小河小溪断流,大江大河也难逃厄运。1972年到1998年27年中黄河便断流21次、1050天,1997年更长达226天,下游90%的河段、704公里全部断流。1999年8月,继黄河之后,中国的第三大河淮河在主汛期竟出现了20年的首次断流,安徽蚌埠水文站的流量竟达到“零”。
污染则是我们面对的又一个突出问题。
水利部曾对我国700多条河流、总流程10万公里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监测,结果发现46.5%的河段受到污染,10.6%严重污染,鱼虾绝迹,根本不能饮用和灌溉,失去了使用价值。其中太湖、淮河、黄河流域70%以上受污染,海河、松辽河流域60%以上受污染。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全国人口的1/4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
据国家环保总局调查,1999年我国七大水系污染程度依次排列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和长江,以辽河、海河的污染最为严重。2000年七大流域的水质一、二类仅占42.3%,三类、四类、五类和劣五类占一半以上。而且多数城市的地下水也受到污染,有关部门曾对全国118个城市的饮用水进行调查,结果竟只有4个城市的水质是清洁的。
我国每一年生产的农药、各种农用化学制剂居世界第二位,而且高毒农药多。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每一年我国仅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量就达410亿吨(水利部的统计为600亿吨),其中80%没有经过处理就排入江河湖泊。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我国的水质污染还出现了逐年加重的趋势。
水质的污染无疑加重了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形势。
水资源紧缺,不但严重影响了工农业发展,而且也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能拥有“一掬清泉”已经成为干旱地区人民的最大梦想。目前,大半个中国已经处在水危机中。
但是,我们一面在高声叫喊:“水,水,水”,一面却又在大量浪费宝贵的水资源。农业上至今绝大多数地区仍然流行“大水漫灌”,工业上能够推行使用循环水工艺的企业也并不多见。
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仅仅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达80%以上。我国每立方米水生产的粮食不到1公斤,而发达国家却是2公斤以上。先进国家的农田已经实行喷灌化和滴灌化,以色列处于半沙漠地区,一半农田采用了滴灌,被称为“用茶勺喂庄稼”,使用水量减少了1/3,而我国由于考虑成本方面的原因,推行喷灌、滴灌的地区仅占2%。
发达国家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70%以上,美国制造业1954年的重复用水率是1.8次,而20世纪90年代末已经增加到17次,而我国80%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江河。
万元GDP的用水量,发达国家一般为50立方米,日本为21立方米,以色列为24立方米,法国为29立方米,英国为13立方米,最低的瑞士仅5立方米,而我国则高达730立方米。不但大大高于发达国家,而且高于印度、巴基斯坦等亚洲的发展中国家。
大气污染是我们面对的又一个问题。
大气污染物我国主要是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北方城市总悬浮颗粒物年均浓度超出国家一级标准两倍以上,超出国际标准数倍到10余倍。据国家有关部门测定,这些有害污染物成分复杂,达130余种之多,对人体危害极大。
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一,已经遭到来自国际环境保护方面的巨大压力。
联合国全球卫生组织1998年公布的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除米兰、墨西哥城、德黑兰外,我国竟占了7个,北京名列第三,太原名列第一,重庆名列第七。2000年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全国仅有1/3。
与空气污染相联系的便是“空中死神”酸雨。我国是世界第三大酸雨区。
据国家环保总局监测,我国酸雨覆盖面积约占国土的30%,而且一直居高不下。
酸雨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城市中以重庆、贵阳、本溪三地最为严重。重庆市经有关部门证实,降雨绝大部分已经酸化,出现频率达60%~80%。农作物普遍受到摧残和危害,特别蔬菜更经常发生死苗、黄叶、落花、落果的现象。市效树木抗病虫害的能力大大降低,很难再蓬勃生长。南山风景区的马尾松针叶大量枯黄脱落,病虫害乘虚而入,造成1.2万亩马尾松大面积死亡,成为全球大气污染对森林造成毁灭性灾难的典型。
我国受酸雨污染的农田已有833万多公顷(5000多万亩)。四川省受酸雨危害的森林面积约28万公顷(420万亩),贵州约为14万公顷(210万亩)。整个西南地区由于酸雨造成的木材损失达630万立方米。
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不但影响了经济发展,而且使整个地球上庞大的生物群落急剧消亡。自从有了人类以来,物种绝灭的速度便日益加快,达到了自然死亡的100倍甚至1000倍。
现在物种正以每天以一个到几个的速度在消失,据生态学家们估计,如果人类目前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加以改变,那么到2040年每天将有20~75个物种消失,以后更会每分钟消失一个物种。而一个物种的灭绝常常导致10~30种生物出现生存危机。
目前,全球已经有11%的鸟类、25%的哺乳动物、34%的鱼类正濒临灭绝。在中国,3万种高等生物中已经有3000种处于濒危灭绝境地。
每一个物种都是在大自然中经过几千万年的演化而来,千千万万个物种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组成了完整的生物链和有机的共生体。我们已经在感叹麻雀的消灭使虫害大大增加,失去鹰和狐狸等天敌后鼠害猖獗……当地球上仅仅只剩下人类这一种生物的时候,又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难道那时人类还能生存吗?
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不但毁灭了大量物种,而且也毁坏着人类本身。
经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调查研究,证明许多化学品都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毒性,80~85%的人类肿瘤和化学品污染有关。
据调查,环境问题使我国13个省、市、区癌症死亡率大大上升,20世纪70年代占总死亡率11.72%,而90年代上升到18.14%。20年来增长最大的是肺癌,70年代10万人中患肺癌比例为7.45人,而90年代却猛增到17.88人,翻了一番多。
与此同时,由于长期食用含激素的食物,女孩的月经初潮已经由20年前的平均14岁左右提前到现在的10岁左右;育龄男性的平均精子数量已经比50年前降低了60%。
1999年中国社科院发表了关于“90年代中期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的报告,报告中对最具有参考价值的1995年进行了估算,认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了1875亿元,占当年GNP值的3.27%。
而1998年全国洪灾,更给全世界的炎黄子孙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这一年的夏秋之交,长江咆哮了,嫩江泛滥了,连被称为“铜帮铁底”的松花江也成了灾。一次又一次的洪峰,一个比一个更高的水位,冲毁农田2229万公顷(3.34余亿亩),倒塌房屋685万间,死亡4150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551亿元,间接损失更难以估量。
长江上游:中国生态与环境问题的缩影
西部是我国两条母亲河长江与黄河的发源地,多是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这里是我国中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不但是确保我国生态安全的关键地区,而且还会与全球环境变化相互影响。但由于生态和贫困等问题互相纠缠,互相制约,形成恶形循环,因此形势便更加艰难而严峻。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的重视下,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长期掠夺性的开采和野蛮的破坏,不仅局部,而且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已经出现紊乱,这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中科院成都分院研究长江上游生态与环境问题的专家们认为:
现代世界存在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在长江上游基本上都可以找到(除海洋污染外)包括自然生态破坏、环境退化和环境污染等……囊括了从原始农业社会的刀耕火种到现代信息社会的高技术污染等全人类历史过程的各类生态与环境问题,是世界特别是中国生态与环境问题的一个缩影。
长江上游曾是我国的第二大林区,明代以前,覆盖率大概在50%以上,直到20世纪20~30年代,森林覆盖率也在30~40%左右,然而到20世纪末却只剩下了17%,上游348个县中竟有60%左右不到10%。
近年来随着长治工程、长防林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的进行,植被有所恢复,但是次生林、人工林和天然的原始森林迥然不同,总的趋势是树种单一,物种多样性降低,缺乏立体的多层次群落。例如长江重要的支流乌江流域常绿阔叶林绝大部分已经消失,成为单一的针叶林,涵养水源的功能便大大减弱。另一条重要支流岷江上游森林也发生退化,人们已经很难找到那种直插云天、俊秀挺拔的大树。新造的森林远看郁郁葱葱、一片翠绿,但走近一看却发现清一色一个品种、一个年龄,人类毕竟没有“巧夺天工”的本领,人工造出的森林不但生态功能差,而且还易于受到火灾和病虫害的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