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张申府张岱年研究集刊(第1辑)
17447700000054

第54章 二张先生佚文(6)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之思想”:孔子以前无私人著作,至孔子乃有有系统的思想;然孔子以前也有各种思想之萌芽,此章即是搜集而综述之。先述春秋前之鬼神术数天帝等思想,次述一部分人较开明的思想及人之发见,最初人皆以为一切皆神造,及春秋时乃有与各种制度以人本主义的解释者。第四章,“孔子及儒家的初起”:述孔子哲学,首论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认为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使学术民众化的人,开讲学游说之风,为士阶级之开创者。次论孔子对于传统的制度及信仰之态度,认(为)孔子是拥护周制的,对于传统的信仰亦是守旧的。次述孔子的政治思想为正名主义,人生思想为直、仁、忠、恕,认为仁即是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而即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末论孔学之根本态度为讲义不讲利,只问应当如何而不问结果。

“墨子及前期墨家”:首考证墨子年代及思想渊源,次论墨子哲学为功利主义,以为儒墨根本不同在墨学重功利而儒家反功利,此点最有特识。次述墨子以为天下之大害在于人之不相爱,天下之大利在于人之相爱,故墨子主兼爱非攻;为推行兼爱之道,墨子又设宗教的制裁及政治的制裁,讲天志、明鬼及尚同。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先述孟子对于周制之态度及孟子政治思想,以为孟子对于周制仍是拥护的,但将周制理想化理论化。孟子在政治上经济上之根本观点与传统观点大不同,而认一切皆为民而设。次述孟子之性善论及反功利的思想,以为孟子皆从人之所以为人立论。末述孟学中之神秘主义,最精湛,许多讲中国哲学史的人皆见不及此。此章创解甚多。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述杨朱、陈仲子、许行、告子、尹文宋牼、彭蒙田骈慎到,以及邹衍之学说。章中论杨朱、宋牼、田骈慎到诸节最精澈。认为杨朱为独善其身之士之有思想系统者,宋牼思想为杨墨之综合。著者特辟此章,最具卓识,盖战国时有许多思想家,其书不传,现只知其学说之片断,各立专章则不必,遗而不述则有缺,最好之办法实莫若合为一章而综述之,由此可以见当时思想灿烂隆盛之情形。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以为《老子》一书乃孟子后之作品,乃李耳之书非老聃之书,李耳、老聃非一人。老子哲学之根本观念为道与反复,老子观察事物而得反复之原则,即以应用之于处世、政治、社会等。反复原(则)乃老学之心核,把握着此点,则老学之幽晦处皆迎刃而解,老学系统亦彰然大显。此章实能表述出老学之精髓,讲得精审而有条理,为以前所有讲老学者所不能及。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此章亦精彩之极。首述辩者学说之大体倾向;次考惠施与庄子之关系,认为庄子受惠施影响很大,其思想相同之处甚多,今可以根据庄子书来解释惠施之片断思想,或能得其原旨;于是即就庄子书以解释惠施十事,解释得极其明晰透澈。次述公孙龙之《白马》、《坚白》、《指物》、《通变》诸论及辩者二十一事。认为公孙龙所讲之“指”,即名之所指,亦即今所谓共相或要素。这实在是依法大创发,精确不移。以此义解《公孙龙子》各篇,于是皆得其解,更无疑滞。此章又比较惠施与公孙龙,认惠施之哲学为合同异,而公孙龙之哲学为离坚白;一注意于个物,一注意于共相;惠学是变之哲学,公孙学则是不变之哲学,立论精辟无匹。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首论庄子哲学中道、德、天等观念及其“变之哲学”,次述庄子的平等齐物,适性自由之思想;及万物一体,绝对逍遥之神秘主义。甚周详缜密,读此可以对于庄学有整个的了解。

“《墨经》及后期墨家”:此章最有条理又最周密。先讲《墨经》中之功利主义,次讲《墨经》中的知识论,辩说,及《墨经》中同异之辨,坚白之辨。末论《墨经》对于其他辩者之辩论,《墨经》对于兼爱之说之辩护,以及对于当时其余诸家之辩论。可谓一切方面都讲到,毫无缺漏,而各节讲得都极精审明晰,实在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字。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首述荀子之为学,及对于孔子孟子之意见,与对于周制之意见;次述荀子之天论、性论,心理学,社会国家起源论,礼乐论,政治理想;最后述荀子之名学。此章讲荀子之性恶论与心理学最精,以为荀子之心理学中只有心与情欲,以此义讲荀子之性恶论,乃得其确解。讲荀子之社会国家起源论、名学,皆有新见。

“韩非及其他法家”:首述法家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之现实趋势之关系,次述法家之三派,一重势,一重术,一重法:而集其大成者为韩非。继论韩非关于法、术、势的思想及其性恶说、无为的理想。

“秦汉之际之儒家”:述孟荀后儒家关于礼、乐、孝之理论,认为儒家对于祭祀等之态度,是艺术的而非宗教的,是诗的而非迷信的。这的确是一新创发新解说,极为透辟。又述《大学》、《中庸》之思想,认为《大学》为荀学,《中庸》为孟学。

“《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此章中讲八卦阴阳观念之来源与意义,《易传》中之反复思想及易象之意义,均透辟。末附述《淮南鸿烈》中之宇宙发生说。第十六章“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此章论儒家所以能独尊之原因,亦从唯物的观点来说,认为当时思想统一乃自然之趋势,非一二人之理想,极精辟。第二篇“经学时代”,第一章“泛论经学时代”:论经学时代之性质,用“以旧瓶装新酒”作喻,并论中国尚无近古哲学之原因。第二章“董仲舒及今文经学”:论今文经学之性质及董仲舒之思想系统。今文经学为儒家思想与阴阳家思想之混合,多非常可怪之论,董仲舒为其最大代表。章中述董仲舒天、阴阳、五行、四时等说,天人合一观,及三纲五纪之说,与其三统五德说等。

“两汉之际之谶纬及象数之学”:述纬书中所讲象数之学与天人之道等。上章与此章都极有条理,把两汉的混淆的思想整理得这样清楚,是不容易的。

“古文经学与杨雄王充”:古文经学为今文经学之反,一扫非常可怪之论,在此趋势之思想代表为杨雄、王充,王充哲学为自然主义,其方法颇有科学精神。

“南北朝之玄学上”,第六章“南北朝之玄学下”:述何晏、王弼,阮籍、嵇康等之思想,伪《列子》中之机械唯物论思想与放肆情志的人生观,以及向秀、郭象《庄子注》中之哲学。此章述何晏、王弼节及述《庄子注》中哲学最精。《庄子注》虽系注《庄》,而其中很有些独立的见解,与《庄子》不同,实为庄学之进一步的发展,极有价值,一般多不能认识之,本章中述之特详。

“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首说明中国佛学之性质,次述南北朝之六家七宗,僧肇、道生之思想,末述南北朝时之神灭论战。

“隋唐之佛学上”,第九章“隋唐之佛学下”:述隋唐佛家思想之发展。先述吉藏之二谛义,次玄奘之《成唯识论》,次华严宗法藏之《金狮子论》,并比较唯识与华严之思想,认为一为主观唯心论,一为客观唯心论,次更述天台宗之《大乘止观法门》,及禅宗之思想。这两章把艰涩幽晦的佛学,讲得明白显豁,极为精彩。

“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述韩愈、李翱之思想及道学与佛教、道教之关系。认为韩愈、李翱为道学之前驱,实确定宋代道学之倾向,甚有见地。

“周濂溪、邵康节”:述周濂溪之思想,与邵康节之象数之学。以周子之《太极图说》与《周书》比较研究,甚精切明审。讲邵子之象学与数学,讲得极明晰有条理,把晦涩难明的先天学讲得这样清清楚楚实在是难得的。

“张横渠及二程”:述张子之唯气的宇宙论及所说宇宙间之条理规律,及其天人合一的人生观。次比较论述程明道、伊川兄弟之形上形下说、性说、修养方法等。此章论横渠之宇宙论及二程之修养方法论,最好。横渠言气又言太虚,其关系许多人弄不清楚,此章则以数语说明之。二程所说修养方法,实有独到处,此章最能说出其精义微旨。

“朱子”:述朱子之理气论、性论、道德及修养论、政治思想等。极精密有条理,多新见。许多人讲朱子,每不免有误会,此章则确能写出朱子思想之真面目,读此可以解除许多误会。

“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心学”:首述陆象山及杨慈湖之思想,次论朱陆之根本不同,认为朱主性即理而陆主心即理,乃两家根本不同处。次述王阳明之思想系统,以为心学到阳明方大成。讲阳明之学,甚简要明晰,注意阳明所讲爱之差等、恶之起源、动静合一之说,实有异于一般讲王学者。

“清代道学之继续”:述颜李之学及戴东原之思想,以为颜李、东原与理学不同处,在理学家以为理在事先,而颜李、东原则主理在事中,并以为东原思想与荀子有相近处。

“清代今文经学”:述康有为、谭嗣同、廖平之思想,以为清末受西洋潮流之影响,发生立教改制运动,以新知识新理想附会入经学,将经学之范围扩大至于极度,终于经学旧瓶扩大至极而破裂,于是经学时代告终。

至于此书的读法,可分二点来说。第一,读此书,对于引文与本文,须并加注意,引文有难解处,须翻检各该原书,读其注释。此书是兼取叙述式与选录式两种体裁的,所以引原文的地方不止是引证而已,实更是选录;所以实应细读,不可轻易放过,如轻易放过,则读此书后不会得到深切的大益。周秦诸子书差不多都已有好的注释,可以翻阅;秦汉以后书则比较容易懂,只要细心体会即可。读古人语,不虚心体玩是不成的,古语多简,每须再三推想,方能领悟其中之义,此点须注意。

第二,读此书须观察每章之条理系统,更须观各章之脉络贯通处,以求对中国哲学之发展源流,得到一种整个的了解。各家各有其系统,各有其中心观念,各有其特殊精神,此书都表述得很清楚,读一章后,须回溯一遍,观其大略,注意其条理伦序,作一整个的观察。又各家有异有同,一派学说有源有流,各派更有交光互影之处。历史是一发展之流,前后脉络相关,须能有一整个的观察,方能有深切的了解。这也是读此书应注意的。

此书是不易读的,因此书质重而量巨,范围甚广,又极充实,更每有言简意深之处,不虚心领会是不能了解的,所以读此书切不可求速,求速必不能了解其中好处。

总之,此书是近来的一本极有价值的大著作,内容充实精深,读者不可以平常书籍视之。

(原载《出版周刊》1935年4月27日第新126号、5月4日第新127号“读书指导”栏目)

忆侯外庐同志

张岱年

侯外庐同志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解放初期即被称为新史学界的五大家之一。当时旧史学家(以传统方法研究史学的学者)中最著名的首推二陈(陈垣、陈寅恪),而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历史的著名学者有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和侯外庐同志,称为五大家。侯外庐同志关于中国史、中国思想史的著作可谓硕果累累,对于史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解放初期,1950年秋,当时我在清华大学哲学系任教,与金岳霖先生、冯友兰先生等共商,邀请侯外庐同志到清华大学演讲一次,外庐同志答应了,他讲了关于中国哲学史的问题,内容甚为丰富,其中以邵康节的思想为例,对古代思想进行了分析批判,讲得非常清楚深刻。侯外庐同志关于中国古代史的著作比较艰深难懂,而这次讲演却是深入浅出、明白晓畅,参加听讲的教师学生都觉得非常好、很受启发。

外庐同志认为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是早期启蒙思想,这一见解,我最为赞佩。明清之际出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一次新的高潮,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颜习斋等都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观点,对于这些新思想、新观点,应如何估计呢?外庐同志提出,这些思想家的学说是早期启蒙思想。我认为这个评价是客观的、中肯的,这是外庐同志的一个重要的创见。明清之际,黄梨洲提出了比较明显的民主思想,王船山对于汉唐宋明时代的哲学思想作了批判的总结,顾亭林提出考据的科学方法,颜习斋提出符合近代精神的教育学说,确实都具有启蒙的意义。对于明清之际的思想的研究,外庐同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