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成熟,从健康的心智起步
第五章第1节 心理健康左右着你的命运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以及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总是热爱人生、珍惜生命,他对生活乐观,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对社会、对自己都极其负责,因而总是满腔激情地投身于生活。对他而言,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台阶。他用积极行动去体验人生的价值,真切而深刻,所以总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
心理疾病比身体疾病更糟。
——西拉士
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指人的身体没有病,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正常。一个人健康与否的标准,应当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因此,身体健康不是真正的健康,只有身体和心理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18岁的小峰是某中学高二学生,父亲患有精神分裂症,母亲身体不好,他从小就觉得受歧视。进入初中,因不会与同学交往,同学都称他为“白痴”,这使他更感到自卑。初二由于慢性病休学一年,回校后,成绩仍差,身体一直不好,这使他觉得自己离班级、同学越来越远。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更觉自己无用,便产生想死的念头。进入高中后,一切均无改善,对社会、家庭、人生,对自己极度悲观失望,提不起精神去上学,也不想上学,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还不如死了。
身处变迁速度加快的社会,在青少年中,大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0%,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0%至254%,且有上升的趋势。中、小学生精神障碍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在大学生中心理障碍以焦虑、恐惧、神经衰弱、强迫症和抑郁情绪为主。
青少年正处于人格重建和心理极易扭曲的危险期,心理扭曲如不及时矫治就会导致心理障碍,形成各种程度不等的心理疾病,这些病态心理,轻者影响了健康人格的形成,重者助长了青少年犯罪。
人的心理问题包括情绪问题(抑郁症)、思维障碍和意志行为障碍等,其直接后果会造成人的社会功能性变差、学习能力和生活态度发生畸变,严重的会导致丧失生活信心,甚至自杀。
卢家楣等教授在《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心理健康的7条标准:
第一条,智力状况正常。多数人都属于智力正常的,智商低于70为落后,是弱智的。
第二条,情绪、情感稳定乐观。情绪不会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昨天还很高兴,今天就不想活了,这就是心理有问题。
第三条,意志坚定,能够自制。意志比较坚定,能够控制自己。
第四条,人际关系和谐,能够和大家友好相处。如果一个人跟谁的关系都比较紧张,跟这个不好,跟那个也不好,到哪里都和周围的人关系不好,那么这个人心理方面一定有问题。
第五条,具有适度的反应力。该哭能哭,该笑就笑,但也别笑得控制不住,岔了气还笑,这就过度了;有的人为一点事情就伤心得没完没了,怎么劝也不行,这也是反应过度。反应过度也是心理上的不健康。
第六条,自我悦纳。你高也好,矮也好,胖也好,瘦也好,自己都能够接纳自己。如果总看着自己不顺眼,矮了不行,高了也不行,胖了不行,瘦了也不行,这就有问题。
第七条,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比方说,儿童变得非常老成,老谋深算,说话文绉绉的,这就不像个孩子;而有些大人呢,30岁了还很幼稚,害怕见人,不敢自己一个人出门,什么事都要问爸爸妈妈,自己不能拿主意……这就是行为和自己的年龄不相符。
但愿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做到:运用积极的心态,指挥自己的思想,控制自己的情绪,成为自己的主人。
成长导航
青少年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呢?
1不断增进对自己客观的认识和了解
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人格,从而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情绪稳定、意志坚强、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性好、开朗乐观的人。
2培养积极、稳定的情绪
情绪消极、易激动、喜怒无常、多愁善感、压抑、愤怒和悲观失望的人,常易发生心理障碍或身心疾病。因此,应当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做到合理宣泄。
3善于纠正自己非理性的观念
4不断调节自己的欲望,使之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
应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才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励自己奋发向上。
5善于独处
必要时能独自一人而不感到寂寞和自怜。
6养成自我称赞、鼓励的习惯
在一个群体中,若得不到他人的称赞与鼓励,要会自我肯定、自我激励,才能使心理保持平衡。
7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主动与人交往
人有交际的需要。与同事、朋友正常友好交往,能使人消除孤独感,获得安全感和安慰感。个人苦闷的宣泄,使人心胸宽阔、心情愉快。
8养成“凡事要思考,事后不后悔”的习惯
处理事情要分清轻重缓急,事先周密思考,才不致产生事后后悔的心理矛盾。
9善于消除自己不良的情绪
不要使焦虑、忧愁、敌意及挫折感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