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说明,真正的对手乃是真正的朋友。对手与对手之间的竞赛其实是提高双方水平的一种游戏,所以耶鲁与哈佛长年来的互相较劲,无形中使得双方的实力都愈加雄厚。可以说,这种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较量正象征了民主社会中个体的健康发展:在民主社会中,任何人或任何团体都不能处于独霸的地位,人人都必须学会容忍对手,有与对手在竞争的情况下共存的风度。任何学术上或政治上的垄断都会使人性的负面价值逐渐膨胀起来。所以,在美国真正有实力的人都希望拥有一个表现不同声音的对手。同理,自始以来,哈佛就对那代表不同声音的“后起之秀”——耶鲁持竞争而友好的态度。
4说不清,道不尽的恩怨
耶鲁大学的建校得益于哈佛毕业生,连其校名也是哈佛人给起的,这笔耶鲁人欠哈佛人的人情债在耶鲁建校229年后终于得到了偿还。1930年,有一位名叫哈克尼斯的耶鲁毕业生给哈佛大学捐赠了1300万美元,以建立七所特别的住宿学院。这在当时是一笔天文数字的捐款。按照哈克尼斯的建议,每所校舍可住350名至450名学生,此外还包括住宿院长一名、住校舍辅导员数名和非住校舍辅导员数名。哈克尼斯想通过这一住宿制度来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谊。
有趣的是,哈克尼斯本想帮助母校建立这样一个校舍制度,可惜校方最初的反应十分冷淡。一气之下,他就去找了哈佛大学,结果很快建立了他心目中的那种住宿学院制度。而待耶鲁大学想明白了再找到哈克尼斯时,他给母校的捐款能力已是大打折扣了。至此,哈佛与耶鲁之间的“恩恩怨怨”是消了旧账,又添新账。
哈佛人“背叛”哈佛筹资建造了耶鲁,耶鲁人又“积怨”耶鲁为哈佛捐赠。这对欢喜冤家说不清,道不尽的“恩怨”谁也不知道几时能了。但是旁人都能看出来,哈佛与耶鲁之间的较劲不是出于恩怨而是出于敬重和爱,试想假如不是敬重彼此的品格,它们又怎么看得起对方把其作为对手呢?试想假如不是本着对真理的爱和追求,本着对社会的回馈之心,它们又怎么会到别人家的门前实现对社会的感恩之心呢。
哈佛与耶鲁之间的“恩恩怨怨”谐趣感人,这告诉我们,人的一生,不怕有对手、有异己,相反的,假如有一个惺惺相惜、实力相当、志趣相投的对手能够陪你玩一辈子,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所谓“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己一个也难求”,与君子相争,与强人对决,是人生的快乐。
从哈佛与耶鲁的恩怨中,我们可以看到,君子之交和而不同。殊途同归,惺惺相惜的感觉让人觉得,那不是对手而是最好的朋友。假如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一个人,请珍惜吧!
哈佛精英第15课:成才必先成人
成才必先成人
哈佛大学作为美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其理念是重视人文精神,从大用着眼为美国社会培养可以持续发展的有人文境界的人才。因为他们知道,人才首先要成为“人”才能成为“才”。
哈佛的教育设置分两个部分:大学部和研究生(硕士、博士)部,和中国大学的教制基本一样。表面看,出人才的都是研究生,可是真正重要的是大学部的教育。研究生教育是为了“成才”,大学部的教育则重在“成人”,通过大学的教育掌握做人的原则、知识、修养,成为一个健康的真正有社会责任、有人文关怀、有历史使命的人。成才须得先成人,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倘使一个人才完全不知道做“人”的含义,这个人才对于社会而言,最多只是个工具,不可能自觉地担当社会责任,假如一个人成“才”了但是没有成“人”,那他越是人才对社会的危害可能就越大。在哈佛就有这样一个反面的例子。
在一个美好的周末,哈佛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过得很快乐,他到一个小酒吧喝酒跳舞直到午夜,回来的路上,就因为有人说他喝多了就拔刀相向,用一把木工刀朝对方的前胸和胳膊上扎了5刀,致其死亡。
一位货真价实的哈佛才子却闹出了一桩凶杀案。说这位哈佛才子货真价实是有足够根据的,他自幼聪明过人,3岁就能够阅读,他不仅学习优异,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和吉他,同时又担任了高中和科罗拉多大学美式橄榄球队队长,很有领导能力。大学毕业后,他成功地获得了哈佛大学戴维斯中心的全额助学金,来到哈佛主攻俄语和欧亚大陆研究,他的目标是致力于科索沃的战后重建事业。虽然他才华横溢,但他并不像其亲友所说是一个诚实和善良的人,倒有点人格分裂。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他要随身带着刀,也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那个夜晚的冷酷行为。其实发生这种恶性事件,不是没有根源的。正如法官的指控,两年前他就在校园内贩卖过毒品,青少年时期还有一些不良记录,尤其是犯案之后,虽然他没有逃离现场,并用手机报了警,但是他企图伪装成目击者,告诉前来的警察他只看到事件发生,而不是参与者之一。他后来又给朋友打了电话,叙述了事件真相,可是一再叮嘱朋友不要告发。这也许就是亲友为他出庭作证的原因。这些行为不禁让人相信他的人格可能有问题。
此外还有很多有才华但是品质上不过关的人,比如主导20世纪美国越战惨败的那一群最聪明的优秀人才,他们就是在品德上受到人们的非议;还有头脑虽然聪明但却因为水门事件而让美国蒙羞、后来辞职的尼克松;以及有着一流学历、四十岁当上总统而后又连任的比尔·克林顿的性丑闻……
他们都留下了一个教训,那就是并非头脑好、读书多的人,就一定会做对的事情、做好的事情。成人与成才同样重要,有益于社会和他人只能建立在健康的人格之上,人格健全才是成才的基础。
那么,要如何训练优秀的头脑,去为国家及社会做事?要怎么做,才能防止清晰的知识受到限制和误用?哈佛认为,只有对成为健全的人有自觉意识、对“人”的含义有深刻理解的人,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接受专业训练的人,才能成为社会精英,才能从各个方面服务于社会,引导社会的发展。这是哈佛几百年来对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已经成为美国大学教育的深厚传统。就是这个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哈佛精英。
所谓成人,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人的德行是否诚笃厚实;其次,是否有所担当;其三,是否仁孝爱人、能处理好关系;最后才是智力和技能。
所谓成才,现实中指的是智能才艺,但也包括良知、心志、交际,不过最重要的是智慧力量。所以说,成人与成才所关注的焦点不同,最后塑造出来的人的素养也不同。成人是成才的基石,一个人只要能够成人,成才终有一线希望。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成才,哈佛教授希望学生们按照如下要求去做:
第一,一个人要为人谦逊,尊重老师和同学,尊重父母和你身边的人。
第二,要团结同学,多交朋友。社会是由多人组成的团体,一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要成功需要大家的合作和支持。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但是如果大家一起努力,就能解决许多问题,就如同折断一双筷子容易,但要折断十双筷子则很难。所以,要多交朋友,更要有几个患难与共的知心朋友。
第三,要学会容纳别人。社会是多面的,每个人都不一样,他们不会因为你的好恶而改变自己,因此,应该学会容纳他们,这样才会有朋友。比如,有的人就是喜欢表现自己,个性非常张扬,但这并不代表这个人就坏,只是与你的性格迥异而已。如果有的人道德品质败坏,那么我们就应该避而远之。
第四,要有胆识。胆识是把握成功的关键,是永恒的真理纵览古今,你可以出身卑微,但你不能没有雄心壮志;你可以没读过书,但你不能没有胆略勇气;你可以没有钱财,但你不能没有聪明智慧;你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你就是不能没胆识。
以上的要求,要说难以做到的话也只是心理上的问题,并非能力上的问题,就看人们到底愿不愿意做了。
成才之前要成人。对于我们而言,就是不仅要让自己成为有能力的人才,而且还要成为品行高尚的人。只有具备完整的人格,你才能融入社会,从社会中汲取你所需要的,在社会中实现你自己的价值。
尊师,尊重知识
上大学,你能学到的东西不仅仅是知识,同时你身边的人也在无形地塑造着你的思想、价值观、人格。知识是无尽的,你永远都学不完,而思想、价值观、人格等才是最终影响你一生的东西。
在哈佛有一段关于哲学教授罗尔斯先生的轶事。罗尔斯是名满士林的哲学大师,集“红烛”“园丁”“扶手”“人梯”精神于一身,更是一位“擦去的是功利,写下的是奉献”的师长。他为本科生讲课时,只要一挂牌,几百人的梯形大教室立刻济济一堂。每次都需要提前去“霸位”。因为童年经历的刺激,罗尔斯有点口吃,有一个同学听他将“文明”一词说得断断续续,笑了出来,但马上遭到了前面同学的一个白眼,似乎犯了大不敬之罪。
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吴咏慧女士在她的《哈佛琐记》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情景。
某次有位朋友远道而来,他心仪罗尔斯已久,意欲随我去旁听。波士顿初秋的下午,夕阳斜照,有点暖意,最适合听哲学讲演。罗尔斯那天很卖力地论述他对康德哲学的解释,意在反驳20世纪“功利主义”的大师穆尔的论点,真是毕生罕见的世纪大对决。罗尔斯讲到紧要处,适巧阳光从窗外斜射进来,照在他身上,顿时万丈光芒,衬托出一幅圣者图像,十分眩目。
有一次,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罗尔斯教授讲完最后一堂课,谦称课堂所谈全属个人偏见,希望大家能独立思考,自己下判断。说完之后,罗尔斯缓缓地走下讲台。这一瞬间,教室里的全部学生立即鼓掌,向这位尊敬的老师致谢。罗尔斯本来就有点内向害羞,于是他频频挥手,快步走出讲堂。可是,在罗尔斯走出教室后许久,学生们的掌声依然不衰。冬天拍手是件苦差事,吴咏慧的双手拍得又红又痛,便问旁边的美国同学,到底还要拍多久?同学回答说:“让罗尔斯教授在遥远的地方听不到为止。”
看了这个故事你一定为哈佛大学师生之间的这种高尚情怀所感动,“让罗尔斯教授在遥远的地方听不到为止。”这句话里蕴涵着西方人对大学者的尊敬之情,蕴涵着人们对知识、真理、思想的无比尊重和崇拜之情。那这个故事对我们应该有什么启示呢?这就需要我们反问自己,为什么罗尔斯先生能够赢得持久的掌声?咏慧女士在她的作品中写道:老实说罗尔斯教授讲演并不精彩,他不属于那种故作惊人语,哗众取宠的讲演者;但不可否认,他平淡低沉的语调里蕴藏了丰富精深的内容……一个学者一个思想家受到敬重必然是因为他的思想、观点让人信服、令人震撼,能够给人以真理之光。
为什么学生的那句话会让我们如此感动?因为那是渴望求知的学子们在得到大师指点,看到真理的光辉和力量之时表现出来的激动和对老师的敬重和感激。这也从实质上反映了哈佛人对真理的无尚崇敬之情,在这里真理被看做是最神圣的标尺,它似乎衡量着一切。
“罗尔斯本来就有点内向害羞,于是他频频挥手,快步走出讲堂。”一个大学者,获得学生如此喜爱和敬重,却显得羞怯,这一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大师的谦逊、朴实,越是这样的人不越是显示出一种高尚的人格美,让人钦佩吗?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必须做好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并且有独立的见解和自己的东西,有所成就,还必须有令人敬重的高尚人格,如谦逊、正直、平易……
谦逊是哈佛人的睿智所在。在哈佛这个富有盛名的校园里,找不到任何标有“哈佛大学”字眼的标志性建筑,但是在校门上却赫然刻着一个猪头。人们赋予“猪头校门”的寓意是:哈佛教育研究水平顶尖,但是哈佛的学子们也不要恃才自傲,要像猪一样谦虚。据说,建校之初,为了庆祝哈佛皮划艇代表队夺得冠军,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宰杀了一头猪,并把猪头悬挂于校门,以示庆贺。哈佛学人有值得骄傲的资本,因为“没有美国的时候就有了哈佛”,哈佛在若干学科上都处于全世界领先的水平。但是哈佛人在真理面前,在知识面前,在大师面前选择了谦逊。
在哈佛里有很多大师级人物,就像有人说的那样,哪天你在哈佛的校园里走着,说不定就能遇到某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或者是传说中的某个学科的奠基性人物,或者是某个声震海外但极具个性的怪才,或者你的同学明天就是某个国家或者时代的风云人物……这些人物让你敬仰,让你浑身有一种无形的向上的力量,让你能更自觉地要求自己向更高的方向努力、拼搏。所以去哈佛上大学,你能学到的东西不仅仅是知识,同时你身边的人还无形地在塑造着你的思想、价值观、人格。知识是无尽的,你永远都学不完,而思想、价值观、人格等才是最终影响你一生的东西。
有人说上大学无用:大学学的东西太落伍,在社会上根本没有用,那些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早早地在社会上历练,一样能获得成功。看了本文之后你应该明白,上过大学的人和没有上过大学的人,上过好大学的人和上一般大学的人接受的思想洗礼是不一样的,在大学我们不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学到一些受用一生的东西:思想、观念、做人……
哈佛的傲慢与偏见
对于未知的领域而言,我们所知显得那么渺小。人类文明的发展的确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我们在大自然面前却像个孩子一样,所以任何人,再有成就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不值得骄傲。自以为是的人恰恰说明他的无知。
哈佛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学,其学子们以此为自豪,但有的人也难免会有傲慢、骄傲的倾向,为此哈佛教授们不断教育学生,对于未知的领域而言,我们所知显得那么渺小。人类文明的发展的确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我们在大自然面前却像个孩子一样,所以任何人,再有成就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不值得骄傲。自以为是的人恰恰说明了他的无知。在哈佛校园里有这样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用来时时提醒哈佛人,要放下傲慢,做个谦逊的人。
美国哈佛大学名教授凯屈莱奇是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有一次他在讲坛上教授莎士比亚课程时不小心一脚踏空,跌到讲坛下面。他站起身来,气势不凡地对那些学生说:教了四十年书,这是我第一次跌落到听众一样的水平!
哈佛在教育它的学生时不仅仅以正面的例子激发他们的士气,作为一个以追求真理为己任的大学,它也从不会回避以哈佛人在历史上留下的遗憾为教训,告诫它的学生们该如何做人做事才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一对衣着简陋的夫妇坐火车去了波士顿,到了目的地,他们就直接找到哈佛大学。这会儿,他们已经胆怯地走进了校长接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