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精英课
1757800000024

第24章 拥有梦想——让生命不息(1)

哈佛人为实现梦想来到哈佛,为放飞梦想走出哈佛。哈佛人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一定要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有成功的欲望,能够不怕艰难,勇敢地选择,执著地追求,用自信、坚韧和顽强拥抱梦想。

哈佛精英第18课:没有谁会随随便便成功

独臂诺贝尔奖获得者

人必须面对现实。谁的一生没有几次令人刻骨铭心的意外打击呢?历史上身处逆境后成为有用之才的人并不罕见。天底下第一要紧的是走自己的路。

哈佛两个字充满了光环,哈佛人的人生多么光鲜,能进入哈佛的人,几乎让全世界的人都为之羡慕。然而任何人都不可能随随便便获得成功。每当你看到鲜花与掌声的时候,一定要去了解一下它背后那一段艰辛的奋斗历程。

萨姆纳在学校成绩平平,除物理和化学外,其他科目学起来总没兴趣。他特别喜欢玩手枪,到野外打猎是萨姆纳最大的兴趣。他经常邀约同学,一道外出打猎。萨姆纳枪法准,待人随和,同学们都爱同他一道去野外打猎玩耍。

“起来,到我这边来,伙计们,下午我们上哪儿打猎去?”萨姆纳招呼大伙过来,发表意见。

大家决定到5里以外的深草洼附近去打野羊或者山鸡。小伙子们散开来,形成一个半圆的包围状,向深草洼走去。

突然,前方300米处,有一只大野羊,正低着头,朝萨姆纳他们这边踱来。

萨姆纳他们没想到这么容易就发现了猎物,几乎同时举起了手中的枪。

啪!枪声划破寂静的长空,惊心震耳。

就在枪响的同时,只听萨姆纳一声惨叫,手中的手枪应声掉在草地上。

“萨姆纳被枪打中啦!”离萨姆纳距离最近的一个同学发现他受伤了。

原来是吉米过于兴奋,不小心让枪走了火,子弹打进了萨姆纳的左臂。

萨姆纳被钻心的剧痛折磨着,他疼得汗珠大颗大颗往下淌,痛苦万分地叫道:“哎哟,我的手臂!”

医生切除了萨姆纳的左小臂,萨姆纳的情绪一落千丈。他长时间地将自己关在屋里,为今后的日子发愁。

萨姆纳作为富家子弟,父亲最大的愿望是萨姆纳能学业有成,步入仕途,出人头地。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残酷打击,一家人陷入了痛苦之中。

残酷的现实,不得不令萨姆纳彻夜深思。他渐渐明白:人必须面对现实,谁的一生没有几次令人刻骨铭心的意外打击呢?历史上身处逆境后成为有用之才的人并不罕见。天底下第一要紧的是走自己的路。

从此,萨姆纳开始试着用右手去做每一件事,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克服一个个困难。他坚持打网球、滑雪、溜冰等,进行各种技巧和耐力的训练,磨炼意志,增强身体素质。

萨姆纳将大部分精力集中于自己热爱的专业,有人说他成了一个自然科学迷。

萨姆纳靠自己坚强的毅力考入哈佛大学,并毕业于该校化学专业。

为了向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教授奥托·福林求教,萨姆纳辞去麻省瓦西斯特工学院的职务,来到康奈尔大学。

独臂的萨姆纳出现在福林教授面前时,福林教授感到惊讶。他压根儿也不曾想到,萨姆纳竟是一个残疾人。

福林教授心想,眼前这位年轻人纵然有理想、有学识,但少了一条胳膊,想在化学方面有所成就,困难太大,因为化学研究离不开实验,而萨姆纳的手……

想到此,福林教授非常遗憾又非常婉转地对萨姆纳说:“我想,你还是改学法律吧。萨姆纳,因为……”

“我知道,福林教授,”萨姆纳快人快语地说,“你的意思是,我不适合搞化学。我没有了一只手,所以得改行,对吧!”

萨姆纳毫无退却的意思,他提高嗓门,斩钉截铁地对福林教授说:“不!我一定要攻读生物化学,我主意已定。福林教授,请答应我的请求吧,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福林教授最终留下了萨姆纳。

这是关于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萨姆纳的一段故事。萨姆纳作为一个独臂人,凭借顽强的毅力进入了哈佛,凭借着自己的坚定、执著感动了福林教授。此后他不断钻研、学习,并用刀豆粉为原料,分离提纯其中的脲酶(刀豆中脲酶多,易于测定)。1926年他成功地分离出一种脲酶活性很强的蛋白质。这是生物化学史上首次得到的结晶酶,也是首次直接证明酶是蛋白质,推动了酶学的发展。1937年他又得到了过氧化氢酶的结晶,还提纯了几种其他的酶。他于194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如果失去了奋斗,生命就失去了意义,人生也就缺少了激情。“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不经过一番傲霜立雪的艰苦奋斗,就无法开出娇艳的花朵,更结不出丰硕的果实。而不惧挑战、勇于奋斗者,才能开辟出个人独具特色的道路,走向成功的殿堂!

事实上,无数身体有残疾的人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绩。霍金、海伦·凯勒、富兰克林·罗斯福……他们取得成功需要付出比常人多十倍、百倍的努力,作为身体健全的人们,在为理想奋斗的路上更不应该找任何理由叫苦叫累。

机会青睐于奋斗的人生

在每个人的人生路途中,时时处处都充满了机会。要想获得机会、取得成功,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去争取,因为机会只青睐于奋斗的人。

每个人都想获得成功,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抓住成功的机会。很多人总是找借口说“因为我没有遇到好的机会”,而哈佛校园里一个又一个鼓舞人心的感人故事却告诉我们:在每个人的人生路途中,时时处处都充满了机会,要想获得机会,取得成功,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去争取,机会只青睐于奋斗的人。

在美国,一提起“西奥多·帕克”这个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的奋斗历程比其他人都艰难。

西奥多·帕克是一边做农活儿一边自学考上哈佛大学的。由于家庭困难,在念大学的时候,他还得继续做农活儿并坚持自学。但是完成学业时,他的成绩比谁都出色。通过他的奋斗历程可以看出,他能够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原因,是因为他在时刻争取机会。如果不是这样,他恐怕连书都读不到。

一个下午,西奥多·帕克与父亲一起在地里做农活儿。帕克突然说:“爸爸,我想在明天参加哈佛大学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学考试。”帕克的父亲是莱克星顿一位没多大本事的水车木匠,由于家里穷,他没能力供儿子上学读书。为此,他感到十分惭愧。他知道,儿子虽然没能进学校读书,却一直在自学,而且非常用心,梦想有一天能考入一所名牌大学。一直以来,他很佩服也非常支持儿子的做法,但在经济上他无法给予援助,于是勉强答应这个要求。

第二天,帕克起得很早,风尘仆仆地走了10英里路赶到了哈佛学院。一路上,他回想着从小到大的读书经历。从8岁那年开始,他就因为家里穷而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但是,他想方设法挣钱买书,或者借小伙伴的书抓紧时间来读。

他特别懂得珍惜时间,无论是在做活儿还是走路,他都一遍一遍地在脑海里默默回忆和背诵学过的知识。最后,学过的所有知识都被他背得滚瓜烂熟,同时他也透彻地理解了它们。

有一次,他在书店里看到一本好书。他非常渴望拥有它,于是在夏天的一个早上,他背着箩筐来到原野里采摘浆果,然后他把这些浆果送到波士顿去卖,用换来的钱买到了那本渴望已久的书。

想到这些,帕克告诉自己:这次考试,只许成功,不准失败!公布成绩那天,他果然名列前茅。当天回家后,帕克把消息告诉了父亲。“我的孩子,你真是好样的!”水车木匠拍手叫道,“可是,我没有钱供你到哈佛读书啊!”帕克笑着说:“爸爸,您不用担心。我不会搬到学校去住,只要利用家里的空闲时间来自学就够了。只要通过考试,我就能拿到一张学位证书。那样,什么都好办了!”

后来,帕克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当他长大成人以后,自己积攒了一笔学费,又在哈佛学习了两年,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岁月流逝,时光推移,这个当年读不起书的小男孩,终于成为了一代风云人物。而当年他刻苦学习最终考上哈佛的精神,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哈佛学子。

培根说,机遇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西奥多·帕克的故事则告诉我们,机遇青睐肯于奋斗的人。那些遇到一点点苦就打算退缩的人,那些有着优越的条件却天天抱怨的人,那些只想要收获却不愿意耕耘的人,看了西奥多·帕克的故事,应该有所警醒。

成功没有任何歧视地向我们每一个人招手,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给予它热情的回应,于是有的人放弃了努力、放弃了人生,有的人坚定了信念,流过汗水与泪水之后,看到了硕果累累、鸟语花香的美丽庄园。

原子弹之父给我们的启示

要相信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即使受到阻挠和诽谤,也不要改变信念。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伟业。

一个人有了目标之后,还要坚定信念。所谓信念就是认定目标,无论阻力多大都不轻易动摇。唯有对目标坚定不移的人,才能离目标越来越近。

奥本海默一直以来都是哈佛人的骄傲,因为他主持研制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

那是在1942年,奥本海默负责了整个“曼哈顿工程”——为美国制造原子弹。制造原子弹对整个人类来说也是一件开天辟地、前所未有的大事,因此也就意味着这件事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很多人认为这项工作不可能完成;还有很多人认为,假如原子弹研制成功,对人类将是一个灾难。

但是,奥本海默坚信自己工作的价值,坚信自己想努力达成的一切是对的,因为他知道德国人正在加紧研制原子弹,核武器一旦被恶魔希特勒首先掌握,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奥本海默下定决心,一定要赶在德国人之前把原子弹制造出来。他知道,可能也会有人因此诅咒他,毕竟是他在领导制造着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能使人类毁灭的武器。但他确信自己所做的事是对的,是为整个全人类服务的,这个事实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他怀着对原子弹危害的深刻认识和内疚,怀着对于美苏之间将展开核军备竞赛的预见和担忧,怀着坚持人类基本价值的良知和对未来负责的社会责任感,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史无前例的艰巨工作中。与此同时,他也满腔热情地致力于通过联合国来实行原子能的国际控制和和平利用,主张与包括前苏联在内的各大国交流核科学情报以达成相关协议,并反对美国率先制造氢弹。

为了早日获得成功,奥本海默不仅自己努力工作,还热情地激励他的每一位同事。他认为,必须群策群力,必须依靠广大科学家的集体智慧才能完成这项划时代的工作。他每周组织一次学术讨论会,鼓励每位科学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

后来,他的同事回忆说:“奥本海默也许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实验室主任,因为他头脑十分灵活,因为他成功地了解实验室几乎每一项重要的发明,也因为他对别人的心理有很不寻常的洞察力,这一点在物理学家中是很少见的。人人都感到,奥本海默关心每一个人的工作。他善于挖掘每一个人的内在潜力,善于鼓舞人。他和人谈话时,总要使对方明白,他的工作对整个工程的成功来说是重要的。我们不记得在洛斯阿拉莫斯时他对谁不好,虽然战前和战后他常同别人闹别扭,在洛斯阿拉莫斯,他没有使任何人感到自卑,一个也没有。”

成功属于那些对自己事业充满狂热和具有坚定信念的人。可以说,正是这种坚强的意志造就了奥本海默的成功。终于,1945年,原子弹面世了并推动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我们做任何事情,每个人都会按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做。但这样做到底是否真的正确呢?有时很难判断。因为真理往往会因假象而蒙尘,很难一目了然。那么,我们是否应该等到完全确认这件事情的正确性之后再去做呢?当然不行。真理要靠行动发掘,一定要等到完全正确后再去做,我们将止步于探求真理的途中。对此,哈佛人的观点是:在从事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时,假如没有确实的证据证明它是错的,就不妨假设它是对的,并勇往直前。要全心相信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即使受到阻挠和诽谤,也不改变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伟业。

“相信自己所做事情的正确”并不是盲目地自以为是。正确与否,源于对某些事实所作的判断。可以看不到事实的全部,但绝不能完全背离事实,尤其是某些核心事实。比如,奥本海默认为应该研制原子弹,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假如法西斯首先掌握原子弹,全人类将面临灭顶之灾。那么,原子弹研制成功,会不会带来负作用?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需要时间证明、暂时看不到的事实。在判断事物价值时,看不到的事实当然要让步于可见事实。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以眼前得失作为判断依据,恰恰相反,为了事业成功,我们应该为了长远之得而承受眼前之失。

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确信自己所做的事对别人无害,对自己有利,那么,我们就可大胆相信自己所做的是一件极具价值的事,并且应当勇往直前。

哈佛人强调:要取得成功,除了有坚定的意志,还需要有强烈的信念。信念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它可以推动你去做别人认为不可能成功的事情。

感动哈佛的中国女孩

人生只要有理想,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你前进的步伐;人的心中只要有志向,就没有什么能够战胜你。

有一个中国女孩的故事,曾经在哈佛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个中国女孩叫袁和。《哈佛学报》报道了她为理想而与病魔作斗争的故事后,许多学生都激动地说:“太令人感动了!”“袁是好样的,她给了我勇气!”哈佛利用这一契机,进行座谈,举办演讲,教育学生向袁和学习,为了理想,为了活出生命的精彩,不要惧怕任何困难,即使再难也不要放弃自己、放弃人生,要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

袁和是一位来自上海的女孩,为了能出国深造,她一边在街道工厂里靠糊纸盒赚钱,一边学习英语。她凭着顽强的毅力,通过了托福考试,被马萨诸塞州蒙特·荷里亚女子学院录取。但是她刚到美国才两个月,就被医生诊断出癌症,且癌细胞已经转移。

但是这位柔弱的中国女孩,没有被死亡与不幸吓倒。她说,我还想读书,我要拿到硕士学位,这是我到这里来的目的。

按照经验,她只能再活半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想要得到硕士学位,简直是一种美丽的幻想。袁和是清楚这一点的,但是她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坚持,我一定会胜利。她仿佛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被现代医学宣判了死刑的人,她拼命读书,把死亡当成自己生命的拐杖,倚着它,无所畏惧地前行。有一次她晕倒在宿舍里,在冰凉的地上,她整整昏死了近10个小时。尽管她也曾胆怯过、犹豫过,痛苦难耐时,她也想放弃追求,但她战胜了自己,战胜了懦弱和绝望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