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精英课
1757800000008

第8章 崇尚自由——为真理插上翅膀(4)

在哈佛的每个人都以哈佛为规范,享受着哈佛带给他们的自由,同时也让自己在这种自由的氛围中根植下追求自由的理念。哈佛的精英们自此将他们的自由从哈佛带出来,带向世界的每一个有哈佛学子的地方。

学术自由是追求真理的条件,思想的自由是获得真理的前提。我们应该放飞自己的思想,在知识的海洋里不受限制、不受约束地徜徉,这样才能开动大脑,开发潜能,使自己成才。

自由碰撞在多元化的熔炉里

哈佛是包罗万象的。一所大学必须既反映当地文化,又富含外来文化。哈佛向每一个民族张开双臂,因为多元文化的自由碰撞,保证多元思想的融合,是自由在形式上的保障。

哈佛给予它的学子们和教授们以充分的学术探讨和研究自由,并且也有意识地创造这种自由的学术氛围和自由思想的源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包容的办学理念。哈佛欢迎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信仰、观点的人们融合在这里,让不同的个性、新思想观点在这里相遇、碰撞、融合,让文化的多样化在这里影响每一个人的思想,从而让每个哈佛人都能自由地发展自己,并带着包容的心态接纳每一个人。这样的理念生动地体现在哈佛的宿舍管理制度上。

在哈佛大学,住宿不仅是生活问题,还是教育问题。对此哈佛有其自己的思考。每年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都被安排在校区中心的“哈佛园”中住宿,并且在大学餐厅中用餐,严格按规定管理,有负责照料学生生活食宿的训导师教导学生,且与他们朝夕相处,颇有些军事化管理的味道。哈佛认为如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哈佛意识”,增强其合作精神。在入学体验一段时间后,全体新生再以抽签的方式被分配到13个不同的学舍中居住,并在此度过大学的其余时光。

来到哈佛,每位学生都必须回答这个问题——“我应该和谁住在一起”,因为这项决定将深刻影响他们的大学生活方式和生活体验。但是在大一的时候他们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回答的自由,因为学校为了以上目的,已经事先有了周全的考虑。让我们先来看看哈佛学生的宿舍生活吧,一位来自南亚的大四学生这样说:

大一时,我们的宿舍就像个大杂烩,一共6个人,包括两个犹太人,分别来自纽约和波士顿;一个从加州来的盎格鲁萨克森后裔;一个从佛罗里达州来的印第安人;一位中国人,还有我。就我们的种族、经济背景以及兴趣而言,确实像个大杂烩。我们的专业也大不相同,包括工程、经济、生物、生物化学、物理、社会学。大家打算将来从事的工作也不一样——航天技术工程师、律师、医生、商人等等。我们能够从这些有着不同学科背景和种族背景的同学中接触到很多思想,触发很多灵感,而且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我学会了理解包容和借鉴每个人的信仰的同时,自信地坚持自己的信念。

有个从奥朗日县来的小伙子,出身于盎格鲁萨克森家庭,有些保守和传统。我们常常一起谈论政治问题,在辩论和探讨中也会互相攻击。他的信仰倾向于社会主义,而我则主张政治自由主义。但我真的很喜欢他这个人,在我看来拥有观点和自己不一致的好朋友是件好事情。

新生到校第一天,最早遇见的是同宿舍的同学。哈佛大学规定一年级学生不能自主选择同宿舍同学,必须由学校统一安排。学校经常安排两人或四人结为一组住一间宿舍。由于哈佛一年级学生宿舍的建筑结构特点,住宿情况经常是两组学生住一个套间,中间有门相通。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包括4个人、6个人,甚至8个人在内的大宿舍。

哈佛大学为每一个新生宿舍指定一名学监,学监往往由住在这里的研究生担任。他们负责召集该新生宿舍的全体学生聚会,比如见面会、一般的信息交流会,或者组织生日庆祝会之类的活动。有时他们还会组织学术方面的讨论,因此哈佛的宿舍不仅是学生们的生活场所,也是他们进行自由交流的学习场所。

组成一年级新生集体的成员看上去差别很大。他们带着不同的兴趣和观点来到哈佛,要朝夕相处整整一年。这种生活环境必然为他们的学术自由、志向自由创造良好的氛围。

哈佛的这种宿舍安排规定已经坚持了很多年。多数宿舍都包括多个民族的学生。每个新生宿舍里的本科生都来自不同的民族和种族。学生们反映,他们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们之间的交往在第一年基本上就固定为一种模式。

对于这种制度的意义,校方明确说:“从第一天起,不论白天黑夜,还是平时周末,使一群不同的学生生活在一起,可以让他们接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观点,从而形成一种自由而包容的学术氛围。不论学生们以后是否还选择与一年级时的同屋继续住在一起,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民族多元化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

大一结束后,学校就会给学生最大的自由——让他们自主选择和谁在一起,但是因为尝到了第一年的甜头,学生们都会选择尽可能与不同地域的各类朋友住在一起。

一个来自英国的男生打算和一位来自俄罗斯的男生、一个海地人、两个美籍亚裔女生、一个黑人女生和一个黎巴嫩女生住在一起。

一个西班牙人打算和两个黑人、六个白人、一个伦敦来的巴基斯坦人住在一起。

另一个西班牙人计划和一个拉丁人、三个白人、两个黑人和一个美籍亚裔住在一起。

一个美籍华裔女生准备和另一个美籍亚裔、一个黑人、一个犹太人、一个夏威夷人,还有一个白人住在一起。

从他们的计划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部分本科生到了高年级,有机会自己选择同屋时,他们愿意和各式各样的朋友和同学住在一起。而这样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一年级住宿生活经历的影响。那种住宿安排决定了他们与谁相遇,与谁成为朋友。

曾任哈佛校长的艾略特曾说,哈佛是包罗万象的,一所大学必须既反映当地文化,又富含外来文化。哈佛向每一个民族张开双臂,因为多元文化的自由碰撞,保证多元思想的融合,可确保自由在形式上的实现。

另外,国际化多元化的自由氛围更多是以课堂的思想交流体现出来的。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不同背景的学生将各自不同阶层、种族、文化中的经验带进课堂,社会各个集团的思想在这里交锋、整合,能够使学生接触到更多元化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培养甚多角度的思辨能力。而且,不同的学生从他们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视角来讨论问题,可以使他们获得许多宝贵的想法和多元的价值观。

比如,一个从印度来的学生可能会认为某一种公共政策在印度根本没用,而另一个从智利来的学生则有可能会认为印度的解决方案在智利形同虚设。这样就会形成分析在不同的环境下什么是有效、什么是无效措施的非常好的基础。对一个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是非常有益的,它让你相信许多你认为正确的东西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件事情会有不止是一种的处理方法,促使你在学习中更加注意对比和甄别,从而让你学到更多的东西。

哈佛学生的多元性是哈佛最大的资产之一。拥有从许多不同文化和国家来的学生是哈佛一个非常重要的竞争力量,他们有非常多不同的想法、视角和经验,这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都创造了大量的机会。

世界因多元化、多样化而充满活力,变得更加精彩,因此生活在价值观、生活方式多元化中的我们也应该以博大的胸怀接受各种客观的存在,以礼相待异己,尊重选择不同方式的人。有容乃大,让我们做个具有现代开放观念的人。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哈佛的这一办学理念启发我们要以包容的心态接纳你身边的人和思想。要学会尊重他人,向不同的人学习,在多元观念中让你的思想更开放、更具有活力。

另类诺贝尔,学术不一定要严肃

另类诺贝尔奖很有趣,但是它的设置所体现出的理念并不搞笑,而是值得人敬重的。它告诉我们,任何一项人类智慧的成果,都应该受到尊重;任何人的发明创造不管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是大是小,都应该受到鼓励。

哈佛大学在科学研究上主张学术自由。它以为哈佛人创造轻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为使命,但是学术也不完全是严肃的思考,有时幽默、搞笑给你带来轻松的同时,也会带来思考。静谧的哈佛校园养育出了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超越论哲学,约翰·罗尔斯的政治哲学,杜维明的新儒学,以及4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严肃作品,但是哈佛从不拒绝幽默,在那里也经常发生一些幽默搞笑的事情,显示了这个学校自由而轻松的学风。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从1991年开始每年在哈佛大学桑德斯剧场举办的另类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另类诺贝尔奖是对诺贝尔奖的有趣模仿。它由哈佛大学科学幽默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鉴》(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主办。为了与正式的诺贝尔奖“分庭抗礼”,“另类”版颁奖常在前者之前一周举行。获奖者自费到场领奖,奖品是由廉价材料制成的手工艺品,4个星期内就会“土崩瓦解”,但颁奖者却是货真价实的往届诺贝尔奖获奖者。

哈佛主办这样一个奖项,目的是选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发笑,之后发人深省”的研究。入选“另类”版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必须不同寻常,能激发人们对科学、医学和技术的兴趣。与其他学术奖不同,另类诺贝尔奖得主不会拿到任何奖金,得不到各方赞誉,更不可能使科学出现革命性进步,但是所有获奖的研究都可在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

按照传统,在颁奖典礼期间,观众会不断地把纸飞机掷向台上。11年来,典礼结束后现场都由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罗伊·格劳伯负责打扫。2005年,这位每年都在台上扫走纸飞机的格劳伯首度在大会中缺席,因为他成为了真正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这个时候正在出席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不过,2005年之后,他仍然坚守职责。

颁奖典礼时,得奖者只有一分钟的感谢词时间,若超过一分钟就会被台下负责监察的8岁女孩大喊:“请停止!我好烦!”

每年的典礼都有一场“海森堡确定性演讲”,每一位海森堡演讲者演讲的时间被严格限定在30秒,而这种时间限制是由一位专业的足球裁判执行,任何一位超时的演讲者都将被扔到台下。

除了这些搞笑的安排外,另类诺贝尔奖的有趣之处还在于获奖成果的荒诞与另类。

2005年物理奖颁给梅史东和帕奈尔,他们从1927年开始架设“沥青水滴”实验,以观测1小坨黏糊糊的沥青滴落的速度。由于这坨沥青平均9年才会滴下来1次,所以帕奈尔只观察了两滴就已经去世。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高里·南达发明了会逃跑并躲起来的闹钟,除非你找到它它才会消停的闹钟,他因此获得经济学奖。

营养学奖颁给了日本东京的中松义郎博士,他34年来为他的每一餐拍照并分析计算每一餐的营养成分。

和平奖颁给了美国空军赖特实验室以表彰他们“要爱情不要战争”的研究以及他们研发的“同性恋炸弹”使得敌人在同性之间的吸引力不可抗拒。

……

读到这些奖项,你肯定会发笑。但是笑过之后,是不是又会引发我们思考呢?

固然基础数学、高能物理、生物化学、火箭技术、核子技术、基因工程、纳米技术、高能技术、软件技术,替代能源等前沿科技领域吸引着众多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但自然界与科学的一些“边缘领域”与“末梢部位”,甚至被人遗忘了的角落也可能会产生出一些有意思的结果来。

“另类诺贝尔奖”很搞笑,但是它所体现出的理念并不搞笑,反而是值得敬重的。它告诉我们,任何一项人类智慧的成果,都应该受到尊重,任何人的发明创造不管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是大是小,都应该受到鼓励。科学定义无大小,科学精神无边界,科学成果无歧视。

任何智慧的成果都值得人尊重,不管它的现实价值是大是小,任何不起眼的荒诞想法都可能开启智慧的大门,所以不要嘲笑那些看似荒诞的人,也许他就是下一个牛顿。

假如你有一个灵感,假如你有一种想法,就请赶快去实践它吧,不要因为怀疑这项事业的分量就放弃,也许它不可能成为一项伟大的发明,但是就如另类诺贝尔奖一样,它同样值得人敬重。因为最重要的是你有了这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