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国运拐点:中西精英大对决
1779000000013

第13章 笔尖下的自由——从纪晓岚和狄德罗看中西知识分子差异(1)

公元1772年,从文化史意义上说,是中西方历史上一个不寻常的分水岭。这一年,在西方世界,狄德罗呕心沥血长达21年编纂的《大百科全书》11卷全部出齐,大功告成;而在东方世界,乾隆皇帝则正式下诏各省征集图书,开始了我国古代堪称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作为主编这两部巨著的领袖人物纪晓岚和狄德罗,他们曲折的命运,无疑最集中地展示了中西方知识分子的心路沧桑。

一、从余秋雨的悲叹说起

“既生瑜,何生亮”?

《四库全书》的规模可谓空前绝后,亘古未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传世的经典文献,是对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与总汇。全部79337卷共36277册书,涵盖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各个学科领域。其卷帙之浩繁,内容之宏富,令今人叹为观止。近8万卷的《四库全书》,如果将近230万页的纸张摊开,逐一相接,其长度可绕赤道一又三分之一圈!

这是一部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读完的大书。

史书上曾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宋太宗特别喜欢当时编纂的一部丛书《太平总类》,把它列入阅读的书单,决定日览三卷,一年读完。这本书也因此更名《太平御览》。一天三卷,就是大约3万多字。可以肯定,按照宋太宗的读法,要用26446天也就是72年又5个半月,才能读完《四库全书》。事实上,从该书问世至今,还没有一个人能够从头到尾读完这8亿字的宏篇巨著。遍读《四库全书》意味着涉猎中国古代所有的学问,穷尽中国丰富博大的传统文化。这对任何个人而言,都是难以企及的梦想。

这样一部气势磅礴的煌煌巨著,其价值与意义似乎无须多言。很多国人甚至骄傲地将它称为“世界文化万里长城”。《四库全书》至今仍被公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古代文献典籍的渊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大型百科性丛书,《四库全书》不仅对古代典籍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传统文化作了全面总结,而且还促进了考据学、目录学等各门专科学术的兴盛和发展。许多学者毕其一生,从事这部书的校勘、辑佚的工作。当时,四库全书馆成为汇聚知识精英、引领学术风气的重要场所。有资料说明,先后任职四库全书馆并正式列名的朝廷官员和文人学者达360人之多,其中著名学者如纪晓岚、戴震、邵晋涵、王念孙等人,都是担负学界重望的饱学之士。而仅参与抄写和装订的人员,就动用了3466人。

作为国家正统、民族根基的象征,《四库全书》这样令人仰之弥高的文化昆仑,真让后代满心荣耀,我们好象应该只有击节赞叹、顶礼膜拜的份儿了。

然而,“既生瑜,何生亮”。当我们志得意满地徜徉在这座典雅磅礴的祖宅老院里时,可曾想过凭窗眺望,度量天下?一旦我们登高望远,极目世界,就无法不感到汗颜。

当《四库全书》的总纂官纪晓岚召集大清王朝的顶级读书人,开始中国文化史上最漫长艰巨的精神长征时,法国《百科全书》的主编狄德罗已经带领一批当时最优秀的学者,完成了一次震古烁今、史无前例的文化进军。如果在同一时代的法国没有诞生《百科全书》这样一部更加辉煌灿烂的巨著,也许我们今天又可以悠然地躺在功劳薄上,向世界炫耀悠远博大的“天朝文化”了。

余秋雨先生曾把纪晓岚等人倾全力编撰《四库全书》的1773年至1782年这10年间西方发生的事情作了一个整理。发现在那十年间,瓦特制成了联动式蒸气机,德国建成了首条铁铸的路轨,英国建成了首座铁桥,美国科学院在波士顿成立,还有一对兄弟发明热气球实现了第一次的自由飞行,卡文迪什证明了水是化合物......

也许有人会说,你指的是物质科学,西方确实走到了前边,我们中国重视的是精神领域。是这样吗?好像也不太对,因为就在这十年当中,创立“人性论”的休谟、创立“国富论”的亚当斯密、创立“社会契约论”的卢梭,都完成了自己一系列的重要学说,而伏尔泰、莱辛、歌德、孔狄亚克也都发表了自己关键性的著作。

余秋雨对比大清朝编撰《四库全书》这十年间中西文化的发展差异,不由得悲伤地慨叹道:我们在搜集古代文献,他们在探索现代未知;我们在诠释,他们在设计;我们在抄录,他们在实验;我们在缅怀,他们在创造;我们在咬文嚼字,他们在田野勘察……

这个消沉的结论,未免有点“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嫌疑。然而,如果对比一下《四库全书》和《百科全书》的内容,以及对中法两国发展之路的不同影响,就知道余先生所言非虚。

法国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如论文字容量,只有《四库全》的四十四分之一。但两者对社会进程的影响,却南辕北辙,天壤之别。

它们主要的区别只在于两个词语:自由、科学。

《四库全书》是推进封建教化,实现思想禁锢、文化独裁的官定教科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崇尚权威,膜拜经典,体现中国“述而不作”的传统精神,“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以儒家的思想学说为准则。

其中,经部书籍被抬到惊人的高度,置于最显赫的位置。而有关生产工艺、科学技术一类的书籍,却被贬为“奇技淫巧”而受到排斥。因此,在《四库全书》著录的3400余部书籍中,经部各书“甄录最宽”,所收高达六百余部,接近全部著录书籍的五分之一;而关于手工业、科技一类著述,除某些为封建统治所需要的项目如天文历法、数学、水利、农桑外,其他方面收录的则寥寥无几。即使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有关科学技术的著作,也挂一漏万,阙略颇多,造成经部书籍与生产、科技、工艺一类著述畸重畸轻,比例失调。

由于统治者极力推崇经学,忽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巨轮,仍然在黑暗封闭的封建轨道上缓慢地运行。在纂修此书的影响下,乾嘉时期,绝大多数学者热衷于钻进故纸堆中,从事文字、音韵、训诂、校勘、考证、辑佚的研究,几乎不去注意中国以外的世界,也较少接触和现实相关的国计民生,日益形成整个学术思想界死气沉寂的局面。以致于到了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48岁的龚自珍目睹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苍凉社会现实,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痛彻心肺的呐喊:“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而《百科全书》作为一部知识辞典,不但全面记载了法国的社会面貌,而且系统总结了十八世纪自然科学的成就,有力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发展。它的出版从1751年到1772年,持续了整整四分之一个世纪,共出版了三十五卷。《百科全书》有七万多个条目,近三千幅插图,采用辞条的形式,把各门科学知识汇集一书并分门别类加以论述。每一辞条,作者都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对该命题的范围、含义、历史渊源以及发展现状,做出全新的阐释或详细的记述。一方面,它含有封建制农业改良者和进步资产阶级要求得到的情报、技术细节;另一方面,它从新生的自然科学已获得的成功案例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性质的哲学构思,如实验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等等。这就使得《百科全书》不仅描绘出当时法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典章制度、风俗人情等各方面的全貌,而且反映了18世纪下半叶欧洲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水平,表达了那个时代各个领域启蒙学者的要求与呼声。

《百科全书》重创造,着眼于现实;《四库全书》重因袭,沉湎于历史,这还只是表面上的冰山一角。在这两部巨著的背后,更深层的是透显出两个国家不同精神道路的艰辛求索。

一边是专制工具,一边是启蒙号角

如果说纪晓岚总撰的《四库全书》是一部“颂圣”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清王朝统治者维护其专制统治的工具,那么狄德罗主编《大百科全书》,不仅是世界百科全书编辑出版史上的一座丰碑,还是启蒙法国乃至于全人类文明的火炬与号角。

《四库全书》在编撰全书的过程中,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查缴、销毁所谓有“违碍”、“悖逆”书籍的禁书活动。据统计共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多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这是一场对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严酷摧残和惨重浩劫,连宋应星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也因为有碍于愚民而禁毁。难怪鲁迅先生说:“对我最初的提醒了满汉的界限的不是书,是辫子,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的头,这才种定了的,到我们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了血史。”

千古不变的君王统治术“法势术”的确立,成为君王们秘而不宣的“葵花宝典”,外儒内法、外圣内王成中国封建政治传统。乾隆精研汉文化,深得其中“精髓”,明读圣贤书,暗习韩非术。变本加厉的文字狱被他发扬光大,一心妄图毁灭历史文化,愚弄人民,以延续巩固其封建专制统治。但事与愿违,此举严重打击了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削弱了民族的创造力和战斗力,为中国后来的落后挨打埋下了重重的伏笔。《四库全书》完成后的两百年间中国历经动乱,乾隆之后的历代君王扭转不了大清江山日趋没落的局面,政府腐败无能,神州满目疮痍,内忧外患不断。《四库全书》饱经沧桑,成为中国由盛至衰的一个缩影,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失散被毁。而更大的负面影响正如吴晗曾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鲁迅先生的认识则更加痛切——

“文字狱的血迹已经消失,满洲人的凶焰已经缓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那时的禁书,我想他都未必看见。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鲁迅:《病后杂谈之余》)

就在《四库全书》被束之高阁并历经兵火劫难时,《百科全书》却在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由于征订者众多,书价提升到每卷980里弗尔,这几乎相当于当时一个中产阶级几个月的生活费用!而每卷的印数也达到了4000册之多,到1782年止,已然出版了8次,可还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狄德罗倾注一生的心血,将一个平常的业务,拓展成一个吸引全民族、全欧洲注意的伟大事业,可以说开创了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狄德罗在《宿命论者雅克》中自信而豪迈地说:

“……他们走向一座巨大的城堡,城堡的正面写着‘我不属于任何人,同时我也属于每一个人。您在进来之前,已经在里面,您在离开之后,仍然在里面’。”

看一看百科全书这些赫赫有名的作者吧:

在编写百科全书的工作班子中,由著名的自然科学家达朗贝担任副主编,而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雷尔巳赫等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都齐集在百科全书的大旗之下,成了主要撰稿人。此外,自然科学家毕丰、经济学家魁奈、杜尔哥等,都积极地为百科全书撰稿。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极为广泛,其中有文学家、医师、工程师、旅行家、航海家和军事家等,几乎各个领域的一切杰出代表人物。

这支才华横溢、热情高潮的庞大作者队伍,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毫不畏惧地向封建保守势力展开最直接的斗争,那些思想深邃的杰出文献,使百科全书散发出强烈的反宗教愚昧、反封建主义的气息。

《百科全书》与其说是一部科学工具书,不如说是一部夹叙夹议的思想政治论文集,甚至是一部“杂文集”。书中大量政论性的文字,尖锐而生动抨击了保守势力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例如《嘉布遣僧袍》嘲弄了教会派别之间为了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煞有介事的争端,在这个辞条的最后一段,狄德罗以深刻的幽默写道:

“我的神父们,在我看来,我们正在进行无谓的叫嚷。我们脱口而出的谩骂无助于斯科特斯(苏格兰哲学家,他提倡经院式的形而上学的教条——作者注)的吹毛求疵,要是我们能等到那现下正在扩展的健康哲学的启蒙运动也多少透进我们的修道院时,我们也许就会发现,我们的这位博士的深思,就如同我们的先人在嘉布遣僧袍的尺码问题上纠缠不休一样的荒谬。”

又如,在“百科全书”这个辞条中直接批判了保守势力:“这些人不懂得他们在这个地球上,不过是沧海之一粟。他们的有生之年,在地球的生存史上,还不及白驹之过隙。然而为了这一粟和一瞬,他们却不惜牺牲人类未来的幸福。”

所有这些,都是狄德罗的精心策划,他正是要通过这许多表面上不引人注目的“小条目”借题发挥,以达到宣传民主与科学的目的。《百科全书》,这个启蒙时代的丰碑,镌刻着狄德罗和所有启蒙思想家的光辉和热诚,他们通过传播知识,向反动的宗教和社会势力发动了猛烈进攻。从此,以《百科全书》的编写和出版为中心,形成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参加《百科全书》编写的人士在历史上被称为百科全书派。他们的基本政治倾向是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他们的中心寓意是人的本性是美好的,世界也可以被建成为称心如意的居住之地;世界上的罪恶都是有害的制度造成的。他们认为,迷信、成见和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主张一切制度和观点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

马克思曾经指出,伟大的思想反过来也会推动社会中经济和政治力量的形成。《百科全书》反映了时代的呼声,适应了斗争的需要,成为启蒙思想家们向封建反动势力进行斗争的锐利武器,被誉为法国大革命的“兵工厂”。狄德罗因此被认为是西方世界盗火的“普罗米修斯”,是把科学和革命的知识传授给人民大众的一位伟人。因为《百科全书》在西方文明中建树了一个强有力的传统:追求幸福天经地义,思想自由和表达思想的自由成为人类的神圣原则。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部书的编撰宗旨大相径庭。大清朝廷主导编纂《四库全书》是封建君主炫耀文治、统一思想、排除异己、巩固政权的产物。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居于统治地位,激起了较为尖锐的民族矛盾。乾隆于是借修书为契机,寓禁于征,“清除精神污染”,对蕴含民主思想和民族思想的文化典籍、图书遗产进行规模空前的大扫荡、大清剿,借此消灭具有反清意识的历史记载及各种著述。此外,盛世的宏阔需要用一部宏篇巨制来点缀,如一场狂欢的盛宴少不了鲜花烘托。乾隆要通过这样一部“兼收并蓄”、“载籍报博”的大书,继他的“十全武功”之后,再加上“文治之盛”的美名,彰显他作为盛世明君的“光辉形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