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明朝哪些事儿》是否点燃了你阅读明代历史的热情?很多人都知道,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中,曾留下众多宫廷疑案,而建文帝的命运便是其中之一。那是在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后不久,大明王朝就发生了一起抢班夺权的闹剧。家教一向严苛的朱元璋肯定不会想到,他的亲生儿子竟会从遥远的北京发兵南下,要夺一个小孩子的江山。不过假如朱元璋地下有知,他一定会想起一桩陈年往事,一则不可思议的预言故事……
不可思议指数:★★★★☆
1.好爷爷朱元璋
公元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大明帝国的皇帝朱元璋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原来,他早早订立的皇位继承人、太子朱标因病去世了,时年仅38岁。尽管贵为一国之君,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朱元璋同样老泪纵横。而一想起将来如何安排好自己的后事,英明神武的洪武皇帝不禁愁眉不展。
遥想25年前的1368年,经过多年的厮杀之后,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终于在南京成立了。如同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皇帝一样,登上帝位之后,他所想的首要问题便是朱姓王朝的巩固。据史书记载,朱元璋一生共有26个儿子,而他最疼爱的当属长子朱标。虽然是贫困农民出身,但朱元璋在政治上却又许多独到的见解。通过熟读史书,他发现历代王朝之所以频频发生内乱,其主要原因就是对皇储位子的激烈竞争。因此为了保证朱姓天下的稳固,还在打江山时,朱元璋就早早将长子朱标立为世子,建国后又立为太子。因为这样一来,其他的皇子就不会再生非分之想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朱元璋的安排是很有道理的。自从立朱标为太子后,朱元璋对其可谓倾尽心血,想方设法培养好这位接班人。他延请名儒宋濂等人为太子之师,希望能将朱标训练成为一代明主。据说,公务繁忙的朱元璋不但对太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都要过问,甚至经常不顾国事的繁重陪着他学习。为了使太子尽早历练政事,朱元璋早在洪武十年就诏令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而对于其他皇子,朱元璋同样严厉督导。他一方面教育他们要尊重太子,同时又在能力方面训练他们。例如老二秦王、老三晋王、老四燕王,都先后受命率重兵镇守帝国北方边境。
为了防止自己死后太子控制不住那些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朱元璋甚至不惜大开杀戒,屠杀了一大批功臣。然后效仿1000多年前的西汉王朝,实行已销声匿迹多年的分封制,把自己的儿子们都封为王,派到全国各地,补上被屠杀掉的功臣留下的空缺,让他们为大明王朝镇守边关和要塞。
然而不幸的是,一场大病最终夺取了太子朱标的生命。公元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年仅38岁的朱标病故,这不禁使朱元璋悲痛万分。不过,决意为帝国传承建立起严格规范的洪武皇帝并没有立其他的儿子为太子,而是于当年四月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位的继承人,即后来的建文帝。
从此之后,晚年的朱元璋几乎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在皇太孙身上。他深知,尚处于少年的朱允炆很难控制朝政。于是为了给这位将来的小皇帝扫平道路,防止朝中拥有实权的文武大臣们将来造反,朱元璋再次大开杀戒,制造了一系列冤案,昔日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几乎被屠杀殆尽。当做完这一切后,朱元璋总算觉得一劳永逸了。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朱元璋握住孙子朱允炆的手,得意地对他说,我已经把将来威胁你帝位的人都杀了,而且我还让你的叔叔们在周围给你戍边,一旦朝中有事,他们会来勤王的,你可以高枕无忧的做你的皇帝了。可是年少天真的朱允炆的一个问题,当即使朱元璋哑口无言,这个问题便是——“那叔叔们造反,我又该怎么办呢?”
相信这时,朱元璋一定会想起20年前的一桩往事和一个人来。
2.刘伯温先生的预言
众所周知,在民间演义中,当年闯荡天下的朱元璋周围不但有一帮能征善战的武将,还有好几位能掐会算的先生,而其中最厉害的一位,便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
刘伯温本名刘基,在史书中确有其人,而且是明初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大臣。作为朱元璋的开国谋臣,此人据说还精通“象、数、理、占”等玄理,常能预测吉凶。在辅佐朱元璋建立王朝的过程中,刘伯温积极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建国后被封为诚意伯,深受皇帝的信赖。
也就是朱标被立为太子不久后,有一天,当朱元璋正在宫内吃烧饼时,恰好刘伯温前来觐见。有意思的是,这天朱元璋的心情似乎格外得好,他突然心血来潮,要试探一下刘先生的能耐。就像评书中说的,朱元璋想,你刘先生不是号称能预卜万事吗,那我就试探试探你。据说,朱元璋当即将吃了一口的烧饼用碗盖住,然后对刚刚进门的刘伯温说:“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正所谓君命不可违,只见刘基闭眼掐指一算,然后恭敬地回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听到此言,朱元璋哈哈大笑,掀开碗一看,果然是他咬了一口的烧饼。
经过这个小游戏,朱元璋不由对刘伯温更加叹服,同时心中暗想,既然刘先生如此神通广大,何不再问他些更重要的问题呢?于是,朱元璋将刘伯温请到内室,同时屏退左右,接着他便神情严肃地命后者预卜一下朱姓天下的气数如何:“天下之事若何?朱家天下长享否?”在古代中国,但凡涉及皇家秘密,任何人都不敢大意,因为稍有不慎便可能脑袋搬家。身知此中利害的刘伯温赶紧跪下来回答说:“我皇万子万孙,何须问哉!”意思就是说,皇上您子孙万代都会江山永固,这还用问吗?不过朱元璋是什么人,这位皇帝一向心机颇深,自然不会被刘伯温的奉承之词糊弄。
由于执意要知道朱家的江山能延续延续多长时间,朱元璋便非要刘伯温推演一番,他说:咳,其实我也知道,自古以来,哪有不经历兴亡的王朝呢,这天下又不是我一个人的天下,只有顺应天意者才能拥有天下,您就只管说说吧。(原话为:“虽然,自古兴亡原有定,况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试略言之”。)一看皇上较真了,刘伯温赶紧惶恐不安地跪下哀求说:“泄漏天机,臣罪非轻,陛下恕臣万死,才敢冒奏”。为了打消刘先生的疑虑,朱元璋当时便赐给他免死金牌,令其大胆直言。于是在那间密室里,君臣二人开始一问一答,刘基最终说出了对后世的一系列预言。按理说这些预言原本属于皇家机密,但后来却载民间广为流传,这便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预言书之一——《烧饼歌》。至于它是不是刘伯温本人写成的,这已成为一桩历史悬案了。
那么,我们还是来看看刘伯温对朱元璋最关心的几个问题的预言吧。据说当朱元璋问及自己的身后之事时,刘伯温预言道:“我朝大明一统江山,移南偏北阙,虽然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防乃孙。”在后人看来,关于这段话的解释如下:刘基所说的“移南偏北阙”,是指王朝的国都将会迁移到北方;而所谓的“虽然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防乃孙”,意思是说,太子朱标虽然是嫡出,可是文星却要继承皇位,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你的孙子。后人已知道,其中的“文星”,其实就指继承朱元璋皇位的建文帝。
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于是我们这些历史的旁观者而言,刘伯温的预言可能再明白不过了,可是对于身处历史漩涡中的朱元璋,我们又怎能苛求呢?听到刘伯温的一番话,不明就里的朱元璋以为他说的攻城守战的问题,因此困惑地问道:“朕今都城筑得坚固,守甚密,何防之有?”而刘基又接着说:“臣观都城虽巩固,防守严密,似觉无虞,除非燕子飞入京。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江山永乐平, 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这一番话,其实是在预言其孙子朱允炆登位后将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故。
随后,刘伯温又一口气向朱元璋预言了明王朝后来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例如“北方胡虏残生灵,御驾亲征得太平。失算功臣不敢谏,生灵遮掩主惊魂。国压瑞云七载长,胡人不敢害贤良。相送金龙复故旧,云开日月照边疆”,即预言“土木之变”;“天下饥寒有怪异,栋梁龙德乘婴孩。禁宫阔大任横走。长人金龙太平时。各练金龙精壮旺,相传昆玉继朝堂,任用阉人保社稷、八千女鬼闹朝纲”,系指太监魏忠贤专权;而“万子万孙层叠层祖宗山贝衣行。公侯不复朝金劂,十八儿孙兑上行。 卦曰:木下一头了,日上一刀一戊丁。重文不重武,英雄豪杰总无春。戊子巳丑乱如麻,到处人民不在家。偶遇饥荒草寇发,平安镇守好桂花”,则是对李自成、吴三桂等人物的预言。
总的看来,刘伯温的所谓《烧饼歌》,其实从明太祖朱元璋一直预言到了满清王朝被推翻为止。然而,由于事关重大,对于王朝更替之类的惊天巨变,刘伯温无论如何是不敢明言的。而对于朱元璋而言,刘伯温的这些预言简直就像谜语一样,太令人费解了。
3.叔侄翻脸了
刘伯温无疑拥有大智慧,因为他凭借一些云山雾罩的话语应付了朱元璋的逼问,也因此躲过了杀身之祸。不过对于朱元璋而言,他肯定不会想到,仅仅过了二十多年后,大明朝的政局便惊人地应验了刘伯温的预言。
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享年71岁。根据先皇遗诏,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皇帝。在遗诏中,朱元璋称赞朱允炆“仁明孝友”。那么,这样一位“仁明孝友”的皇帝能否巩固自己的地位呢?因为保住江山,他首先必须面对严峻的宗藩问题。想到当初,爷爷朱元璋为了保证朱姓天下的安定,先后分封了自己的25个叔叔为藩王,分别镇守全国各地。虽然是想用藩王来代替功臣,以确保朱家江山,却没有想到留下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问题。由于各地藩王的权势很重,拥有自己的军队,深感形势严峻的建文帝不禁忧心忡忡。他知道,虽然自己贵为天子,但是那些叔叔们却挟重兵虎视眈眈,未必会把自己放在眼中。更令建文帝无法释怀的是,有一次他在召见燕王时,后者竟以手拍打着他的后背,并以开玩笑的口吻说:“不意儿乃有今日!”因此在即皇帝位后,建文帝便大刀阔斧地开始了削藩行动。
在一帮谋士的协助下,建文帝的削藩行动起初进行得还比较顺利。他本着先易后难的方针,先后废黜了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岷王等藩王,随后便将目标指向实力最强、野心最大的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 11岁被封为燕王,21岁受命就藩北平(即今北京)。说起来,朱棣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人物,大有其父朱元璋的风范。经过多年苦心经营,他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从而成为各地藩王中最强大的力量。当建文帝开始锐意削藩时,燕王深知自己才是朝廷的主要目标。面对岌岌可危的形势,原本就野心勃勃的他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准备,周密部署,同时制造许多假象迷惑建文帝。
公元1399年(建文元年)二月,由于自己还没有准备充分,朱棣竟冒着生命的危险,亲自去南京觐见皇帝,以此来表示自己对朝廷的忠心。没想到,朱棣的这一招险棋,反而打乱了建文帝的阵脚。对于燕王的自投罗网,朝中一些大臣极力说建文帝将其控制起来,然而优柔寡断的建文帝却最终又将燕王放掉了。
五个月后,眼看时机成熟,朱棣在谋士姚广孝等人的劝说下,终于以“清君侧”为名举兵起事,从而挑起了长达四年的王朝内战,史称“靖难之役”。开战之初,建文帝原本以为擒拿朱棣只是早晚的事,但他明显低估了燕王的能力。在随后的几次重大战役中,耿炳文、李景隆等大将先后遭遇惨败。到建文三年十二月,燕王朱棣反守为攻,率军直趋南京。这年六月十三日,李景隆等打开城门主动投降,而在皇宫的熊熊大火中,建文帝也不知所终。
占领南京后,登上皇帝宝座的朱棣改年号为永乐。接下来,他对自己的谋士姚广孝等功臣大加封赏,而对于那些不肯归附自己的大臣则严加惩治,手段极为残忍。如建文帝削藩的主要谋士黄子澄、齐泰、陈迪、方孝孺等,无不举家遭难。就这样,二十多前刘伯温的预言惊人地应验了。我们还记得,当时刘先生曾说过 “除非燕子飞入京。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江山永乐平,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这样的话。显然,这正是在预言建文帝登位后将发生的重大变故。其中的“除非燕子飞入京”,便是暗指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兴兵攻打南京;而“一院江山永乐平”,则指朱棣当上皇帝后,将改国号为永乐。那么“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是暗示什么呢?其实这是指朱棣的心腹姚广孝的。作为协助燕王朱棣发动政变的关键人物,姚广孝本是医学弟子,十四岁剃度为僧,法号道衍。据说此人与刘伯温还有几分类似,精通“阴阳术数之学”。洪武年间,他结识了燕王朱棣,二人志同道合,甚为投机。后来,道衍跟随燕王北上,在北平主持庆寿寺,其实暗中却与燕王密谋,酝酿夺权。当燕王发动夺权战争后,正是得力于道衍和尚的多番谋划才获得成功。因此在朱棣当上皇帝后,立即对这位第一号谋臣大加赏赐。先是恢复他的本姓,赐名广孝,并让其蓄发还俗,给他送来美女、房子。然而姚广孝都没有接受,仍然做他的和尚。后来,他又受命监修太祖实录,参与编纂《永乐大典》。这么一来,刘基说的“秃顶人来文墨苑”就完全应在他身上了。
至于刘伯温曾预言过的:“移南偏北阙”,也很快得到了应验。原来在朱棣当上皇帝后,虽暂时仍以南京为首都,但心中总对此地不甚满意。公元1403年(永乐元年)正月,朱棣改北平为北京,此后便开始筹划将帝国首都迁移到北京。公元1409年(永乐七年),朱棣巡幸北京,在这里设置了行在六部、都察院,与南京各自形成一套系统。公元1421年(永乐十九年)大明王朝正式迁都北京,从而应验了刘基“移南偏北阙”的预言。
可以想象,对于长眠地下的洪武皇帝朱元璋而言,面对自己身后发生了这一系列变故,恐怕只有无可奈何地叹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