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新校释
17829000000028

第28章 先进第十一(2)

十七

11·17“柴也愚,参也鲁,师也僻,由也喭。”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资□焉,亿则屡中。”

【校】

按:旧以“子曰”以下别为一章,非是。“柴也愚”四句亦孔子语,与下一律。或谓“柴也愚”前脱“子曰”二字,无据,且如此则下义皆不完。

师也僻,“僻”旧作“辟”,从皇本、敦煌一本改今字。

而资□焉,旧作“而货殖焉”。《韩李笔解》云:“‘货’当为‘资’字之误。”其说是。“殖”,疑当是“睿”字之类,后人不知“货”字误而误改。《笔解》以为“权”字之误,不可取。

亿则屡中,定州简本“亿”作“意”,本字。“屡”字简本作“居”(下“屡中”同),借字。

【释】

柴也愚:“柴“,高柴,字子羔,孔子弟子,齐人,小孔子三十岁。“愚”,愚蠢,智力差。

参也鲁:“参”,曾参。“鲁”,钝也,谓反应迟钝。

师也僻:“师”,颛孙师子张。“僻”,偏也,指思想偏激。

由也喭:“由”,仲由子路。“喭”,同 “谚”,《说文》:“传言也。”此指浮躁,言其读书听讲如同传言,不往心里去。旧释鲁莽,以意训。

回也其庶乎屡空:“回”,颜回。“庶”,近也。“屡”,借为“娄”。《说文》:“娄,空也。”段注:“中空曰娄。”“娄空”,即中空、空洞。颜回“于吾言无所不悦”,故曰庶乎娄空。旧如字释屡次穷空,与庶乎不谐。

赐不受命:“赐”,端木赐子贡。“命”,教命。“不受命”,指不听讲。

而资□(睿)焉:“资”,资质。“睿”,聪睿。旧以货殖说之,无义。

亿则屡中:“亿”,借为“意”,料度,猜测。“中”,合也。

【训译】

“高柴愚蠢,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浮躁。”先生说,“颜回近于娄空,(无所不受。)端木赐不听讲,但资质聪颖,屡次能够猜中。”

【章旨】

此章言六弟子在受业学习方面所表现出的禀性特征。

十八

11·18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释】

善人之道:“善人”,品德良善、有思想之人,次于圣人。“道”,指行为方法。

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践”,踩、循也。“迹”,足迹。“迹”、“室”皆就他人言。

【训译】

子张问善人的(行为)方法,先生说:“(善人)不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也不进到(别人)室内。”

【章旨】

此章论善人之道。不践迹,谓不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不入室,谓不窥窃人之所有。言善人有主见,自成一家。

十九

11·19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亡状者乎?”

【校】

亡状者乎,“亡状”旧作“色庄”,二字一形误一声误,改从定州简本(“亡”字原从“人”)。

【释】

论笃是与:“论”,言论。“笃”,实。“与”,赞许。

君子者:品行端庄之人。

亡状者:品行恶劣之人。

【训译】

先生说:“(觉得他)言论笃实就赞许,(知道他)是品行端庄的君子呢?还是品行恶劣的小人?”

【章旨】

此章教人莫以言论定是非。

二十

11·20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释】

闻斯行诸:“闻”,指闻听正道。“斯”,则、就。“行”,走、作。“诸”,“之乎”合音。

由也兼人:“兼人”,指其做事行为兼倍于人,冒进。

【训译】

子路问:“听到就做吗?”

先生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

冉有问:“听到就做吗?”

先生说:“听到就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先生说‘有父兄在’;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先生说‘听到就做’。我(听得)糊涂,请问(怎么回事)?”

先生说:“冉求(做事行为)退缩,所以(我)向前推他;仲由(做事行为)冒进,所以(我)向后压他。”

【章旨】

此章明孔子因人而教。子路、冉有性格行为不同,故教之亦异。

二十一

11·21 子围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

曰:“子在,回何敢死?”

【校】

按:“汝”旧作“女”,从皇本、正平本及敦煌诸本改。

子围于匡,“围”旧作“畏”,以音误,亦据《史记》及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改。

【释】

围于匡:说详9·5注。

颜渊后:“后”,后至、迟到。

吾以汝为死矣:“为”,是也。此孔子怨颜渊之辞。

【训译】

先生被围在匡,颜渊最后赶到。先生说:“我以为你死了!”

(颜渊)说:“先生在,我怎么敢死?”

【章旨】

此章明颜渊敬夫子。

二十二

11·22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欤?”

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

曰:“然则从之者欤?”

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校】

按:二“欤”字旧皆作“与”,改今字。

【释】

季子然:季氏子弟,名然。

大臣:事君之重臣。时子路、冉有为季氏臣,故问。

吾以子为异之问:“异”,别、其他。

曾由与求之问:“曾”,读增音,竟也。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道”,指臣道,正确的事君方法。“不可”,谓君不从。“止”,停止、辞职。

具臣:“具”,备、充也。“具臣”,充数之臣。

从之者:“从”,顺从、依从。

【训译】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以算是大臣吗?”

先生说:“我以为你要问别人,原来是问仲由和冉求。所谓大臣,(应该)以臣道事君;(如果君)不从,就辞职不干。如今仲由和冉求,只能算是充数的”。

(季子然又)问:“那么(他们)是顺从(主人)的吧?”

先生说:“(如果主人要)杀父弑君,(他们)也不会顺从。”

【章旨】

此章论子路、冉有。二人虽充数为臣,不谏君恶,但有良知,不至于杀父弑君。

二十三

11·23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释】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费”,音毕,季氏采邑,地在今山东省费县境。“宰”,行政长管。时子路为季氏臣,故使子羔。

贼夫人之子:“贼”,害也。“夫人”,那人,指子羔之父。子羔年龄小,尚未学成,故言。

有民人焉,有社稷焉:“民人”,即人民。“焉”,兼词,于彼。“社稷”,土神和谷神,政权的象征。季氏僭越,故费有社稷。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言可以在实践中学习治国。

是故恶夫佞者:“恶”,读去声,厌恶。“佞者”,巧言善辩之人。

【训译】

子路让子羔(为季氏)做费邑的邑宰,先生说:“(子羔还没有学成,这是)害人子弟。”

子路说:“那里有百姓人民,有社稷庙宇,(可以在实践中学习),为什么一定要读了书才算学?”

先生(听了很生气,)说:“所以(我才)讨厌那些巧言善辩的人。”

【章旨】

此章论子路。子路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孔子担心子羔不能胜任,故言“贼”,亦有道理。

二十四

11·2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僎。”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子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欤?”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欤?”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校】

异乎三子者之僎,“僎”旧作“撰”,改从《释文》所引郑本。

暮春者,“暮”旧作“莫”,从皇本、正平本及敦煌诸本改今字。

子曰为国以礼,“子”字旧无,今从定州简本、皇本等增。

【释】

侍:陪伴。

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一日”,言其短。“长”,年长。

毋吾以也:“以”,借为“隐”,瞒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居”,平居、平时。“知”,知道、了解。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如果、假如。“或”,有人。“何以”,以何,做什么。

率尔:轻率貌。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千乘之国”,普通诸侯国。“摄”,犹夹。

加之以师旅:“加”,外加。“师旅”,军队。言遭受外国侵扰。

因之以饥馑:“因”,仍,连续。“饥馑”,饥荒,五谷不收。

由也为之:“也”,犹若,表假设。“为”,治理。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比及”,等到,“比”去声。“使”,指使民。“方”,指御敌抗灾之方。

夫子哂之:“哂”,音审,微笑。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指方方。“如”,读为“与”,借字。六七十、五六十,皆指里数。

可使足民:“足”,富足。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如”,用同“而”。“以”,可以。“俟”,等待。

宗庙之事,如会同:“宗庙之事”,指祭祀。“如”,或。“会同”,盟会。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端”,端正。“章甫”,冠名。“相”,司礼者。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鼓”,弹奏。“希”,同“稀”,稀疏。“铿”,借为“掔”,坚,固也。《说文》:“铿,读若掔。“掔尔”,固重之貌,犹郑重地。旧以为舍瑟声,非。“舍”,放下。“作”,站起。

异乎三子者之僎:“僎”,《说文》:“具也。”今所谓陈述。

何伤乎:言无所伤,没关系。

暮春者春服既成:“暮春”,春季之末,近夏之时,不必强调几月。 “春服”,夹衣。“成”,终也。“既成”,换下春装以后。

冠者五六人:‘冠者”,成人。男子二十,冠而成人。

浴乎沂:“浴”,洗澡。旧或以为“沿”字之误,不知“沿乎沂”不可通。“沂”,沂河,在曲阜城南。古代气候较今温暖,故季春可浴于河。

风乎舞雩:“风”,吹风,以干身。“舞雩”,祭天求雨用的土台。

咏而归:“咏”,长声念诵。

喟然:叹息声。

吾与点:“与”,赞许、赞同。

曾皙:曾参父,字皙名点,亦孔子弟子。

唯求则非邦也欤:“唯”,独,反问之词。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也”,犹若。“孰”,谁也。

【训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先生(在屋里)坐,先生(对他们)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龄大一点就隐瞒我!(你们)平时闲了就说:‘没有人了解我们。’假如有人了解你们,(你们)将做什么呢?”

子路轻率地回答道:“(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外有军队侵扰,内有连年饥荒,我若去治理,等上三年,可以使百姓(人人)有勇,而且知道(御敌抗灾的)方法。”

老先生笑了笑。(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道:“方方六七十与五六十里的地方,我若去治理,等上三年,可以使百姓富足。至于礼乐,可以等待君子(去修治)。”

(先生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道:“不是说(我已经)会,(而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比如)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我)愿意戴好礼帽,做一名小司仪。”

(先生又问:)“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节奏逐渐疏缓,(然后)郑重地放下瑟站起身,回答说:“与三位的陈述不同。”

先生说:“有什么关系?也各言其志嘛。”

(曾点)说:“(我愿意)暮春时节脱掉春装以后,(和)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儿童一起到沂河里去洗澡,(洗完了)在舞雩台上吹风,(吹完了)唱着歌回去。”

老先生失声感叹道:“我赞同曾点啊!”

(其他)三位出去了,曾点留在最后。曾点问:“那三位说的怎么样?”

先生说:“也是各言其志而已。”

(曾点)问:“老先生为什么笑仲由?”

(先生)说:“治国要用礼法,他的话不谦虚,所以笑他。”

(曾点)问:“那么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了吗?”

(先生)说:“怎么见得方方六七十与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了呢?”

(曾点)问:“那么公西赤(所讲的)就不是国家了吗?”

(先生)说:“(有)宗庙和盟会,不是诸侯是什么?公西赤如果做他的小司仪,谁做他的大司仪?”

【章旨】

此章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弟子之志及孔子对之所表现的态度。孔子之所以喟然叹曰吾与点,是有感于他超然世外活得潇洒,而自叹命运乖舛活得辛苦,并非真欲无所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