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新校释
17829000000031

第31章 子路第十三(1)

【题解】

此篇论从政理民之法及士人之行、君子之德,凡三十章。与前篇相类,故相次。邢昺曰:“回也入室,由也升堂,故以为次也。”近是。

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释】

先之劳之:“先”,在其前。前“之”指民,后“之”为助词,言先民而劳。“劳”,辛劳。旧读“先之”、“劳之”为二,非。

无倦:不知疲倦。

【训译】

子路问(怎样)搞行政,先生说:“先民而劳。”

(子路)请求再补充一点,(先生)说:“不知疲倦。”

【章旨】

此章讲为政者当先于百姓受辛劳。

13·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

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

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释】

仲弓为季氏宰:“先”,在前面。“仲弓”,即冉雍。“宰”,指家宰,管家。

问政:“政”,指执政。

先有司:“有司”,具体办事人员。

人其舍诸:“其”,同“岂”,难道。“舍”,舍弃、放掉。“诸”,“之乎”合音。

【训译】

仲弓做季氏家宰,问(怎样)执政。

先生说:“(自己)走在办事人员前面,赦免(办事人员的)小过失,举用有才能的人。”

(仲弓又)问:“怎么知道(他们)有才能而举用他们呢?”

(先生)说:“举用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别人难道会放掉他吗?”

【章旨】

此章论为官执政及举贤之法。

13·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名?”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校】

奚其正名,“名”字旧脱,从定州简本及《七经考文补遗》所引古本补。

则民无所措手足,“措”旧作“错”,改从皇本、朱熹本。

【释】

卫君待子而为政:此假设言之。“卫君”,指卫出公,鲁哀公九年即位,其时孔子在卫。“为政”,处理政事、执政。

奚其:为何。

必也,正名乎:“必”,承上指必为政;“也”表假设。旧连“正名乎”为句,非。“正”,正定。“名”,事物的名称、名分。

迂:《说文》:“避也。”引申谓远离、不切实际。旧释迂腐,非。

盖阙如:空缺之貌。

野:鄙野、粗俗,粗浅。

言不顺:“不顺”,相逆违。名不副实,故言不顺。

礼乐不兴:“兴”,起也。不起,即不产生作用。

刑罚不中:“中”,适中、恰当。

名之必可言也:“名之”,称其名。“可言”,谓口顺。

无所苟:“苟”,苟且、随便。

【训译】

子贡问:“(如果)卫君等您去执政,您将先做什么?”

先生说:“如果一定(让我做),(那就是)正名吧。”

子贡说:“有这种事吗?您讲得太不切实际了。为什么要正名?”

先生说:“仲由,你太粗浅了!君子对他所不知道的,就缺着(不乱说)。(事物的)名称(如果)不正确,叫起来就不顺口;叫起来不顺口,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就不能发挥作用;礼乐不发挥作用,刑罚就不适中;刑罚不适中,老百姓就不知所措。所以,君子叫事物的名称一定要顺口,讲出来的话一定要可行。君子对他所讲的话,要没有(一句)随便乱说的才行。”

【章旨】

此章论正名,又批评不知而乱讲。

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校】

子曰吾不如老圃,“子”字旧脱,从皇本等补。

【释】

稼:种庄稼。

不如老农:言不会种庄稼。

圃:种蔬菜。

不如老圃:言不会种菜。

小人:劳动者,农民。

襁负:“襁”,婴儿的被子。“负”,背也。

【训译】

樊迟要学种庄稼,先生说:“我不如老农民。”

(又)要学种菜,先生说;“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出去后,先生说:“樊须真是个农民!上边的人喜欢礼,老百姓就没有敢不尊敬的;上边的人喜欢义,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服从的;上边的人讲诚信,老百姓就没有敢不用真情的。如果这样,四方的百姓就都抱着、背着他们的孩子赶来了,哪里用得着(自己)种庄稼?”

【章旨】

此章言社会有分工。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出此。

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释】

诵诗三百:“诵”,背诵。“三百”,三百篇。“诗三百”,指整部《诗经》。

授之以政,不达:“政”,政事。“达”,通也,至也。不达,谓不能处理。

使于四方:出使外国。

不能专对:“专”,独立。“对”,应对。

奚以为:“奚”,何也。“为”,用也。

【训译】

先生说:“能背诵《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事,不能处理;派(他)到国外出使,不能独立应对:虽然(背得)多,又有什么用?”

【章旨】

此章讲读书贵在致用。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释】

其身正:“其”,指为政者言。“正”,指行为端正。

不令而行:“行”,行动、执行。

从:随,服从。

【训译】

先生说:“他自身行为端正,不下令(百姓)就执行;他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下令也不服从。”

【章旨】

此章言为政当先正身。《颜渊》篇“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与此义同。

13·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释】

政:指当时的国政情况。

【训译】

先生说:“鲁国与卫国的国政,是亲兄弟。”

【章旨】

此章叹鲁国政相衰。

13·8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释】

公子荆:卫献公子,字南楚。

居室:“居”,处也。“室”,家也。

苟合矣:“苟”,苟且、将就。“合”,足、够也。

完:完备。

美:完美。

【训译】

先生评价卫公子荆说:“(他)善于持家。刚有一点点,(就)说:‘将就够了。’稍微多一点,(就)说:‘将就完备了。’富有了,(就)说:‘将就完美了。’”

【章旨】

此章论卫公子荆善居家,赞其知足。

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释】

子适卫:“适”,往、去也。此鲁定公十三年事。

冉有仆:“仆”,犹御,驾车。

庶:众多,指人口。

【训译】

先生去卫国,冉有给他驾车。先生(看到卫国人口稠密,对冉有)说:“人口真多呀!”冉有问:“人口已经多了,给他们再加点什么呢?”

(先生)说:“使他们富裕。”

(冉有又问:)“已经富裕了,给他们再加点什么呢?”

(先生)说:“教育他们。”

【章旨】

此章言治民之法。先富而后教者,衣食足则知礼节也。

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释】

期月而已:“期”,同“朞”,音基,周匝。“期月”,一整月,释一周年非。“已”,止也。

三年有成:言可使三年有成。“成”,收获。旧或释用三年乃有成,非。

【训译】

先生说:“如果有任用我的,(用)一个月停止就行,可以使(他)三年有收获。”

【章旨】

此章记孔子自信其为政有方。期月而制定、颁布政令,故可使三年有成。

十一

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释】

善人为邦百年:“善人”,心地良善之人。“为邦”,治国。言善人相继百年,非一人百年。

亦可以胜残去杀:“胜”,战胜、克服。“残”,残暴。“去”,去掉、去除。“杀”,刑杀。

诚哉是言:“诚”,真、确实。“是”,此也。

【训译】

先生说:“‘善人治国一百年,也可以克服残暴,去除刑杀了。’这话是真的呀!”

【章旨】

此章言胜残去杀之不易。百年积淀,民风渐淳,残、贼不起,故可以胜残去杀矣。

十二

13·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释】

王者:“王”去声,统一天下。

必世而后仁:“世”,谓经一世。旧或释三十年为一世,非。“仁”,谓行仁政。

【训译】

先生说:“如果有统一天下的,一定是在一代以后才行仁政。”

【章旨】

此章言立国需用杀伐。王者需杀伐乃能立国,故需世而后仁。

十三

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释】

何有:有何,无何也。

【训译】

先生说:“如果端正了自身,对于从政有什么(说的)?不能端正自身,怎样去端正别人?”

【章旨】

此章言从政当先正身。“其身正,不令而行”,故曰于从政乎何有,与《颜渊》篇“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同。

十四

13·14冉有退朝,子曰:“何晏也?”

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校】

冉有,旧作“冉子”。按下言“子曰”,不应又称冉子,当是后人所改,今从《韩李笔解》及朱熹《集注》本。

【释】

退朝:散朝退归。

晏:晚。

政:政务,国家大政之事。

事:事务。

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以”,用也。“与”,参与。

【训译】

冉有退朝(回来),先生问:“怎么这么晚?”

(冉有)回答说:“有政务。”

先生说:“那是事务。如果有政务,虽然不用我,我也会知道它。”

【章旨】

此章言政、事有别,亦见孔子关心国家大事。

十五

13·15定公问:“一言而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校】

一言而兴邦,旧作“一言而可以兴邦”,从定州简本删“可以”二字。

如知为君难也,“难”前旧有“之”字,从皇本、敦煌一本删(简本缺)。

【训】

定公:鲁定公,参3·19注。

一言而兴邦:“一言”,一句话。“兴”,使之兴盛。

言不可以若是:“若是”,如此,如所云。旧连“其几也”为句,非。

其几也:“几”,近也。

一言而丧邦:“丧”,使之灭亡。

【训译】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使国家兴盛,有这事吗?”

孔子回答说:“语言不可能这样,(但)它很接近。(比如)有人说:‘为君难,为臣不易。’如果(为君的人)真的知道为君难(而多加努力),不就接近一句话就使国家兴盛了吗?”

(定公又)问:“一句话就使国家灭亡,有这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