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新校释
17829000000036

第36章 卫灵公第十五(2)

二十

15·20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释】

疾:恨、讨厌。

没世:谓辞世以后。旧或释为黑暗社会,非。

名不称焉:“名”,名字、名声。“称”,被称颂。“称焉”,称于世也。或以名实不相称为说,非。

【训译】

先生说:“君子恨(自己)死后名字不在社会上被人称颂。”

【章旨】

此章劝人留名。俗语云“留名当留身后名”,身后有名,则生前必须对世有所贡献,所以此实际上是劝人生前立功名。

二十一

15·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释】

君子、小人:以人格区分。

诸:“之于”合音。

【训译】

先生说:“君子(遇事)求自己,小人(遇事)求别人。”

【章旨】

此章戒人凡事当自己努力,莫要依赖他人。

二十二

15·2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释】

矜而不争:“矜”,自称其贤,自夸。旧释庄敬、庄矜,非。“争”,与人相争。

群而不党:“群”,合群,与人团结。“党”,结党。

【训译】

先生说:“君子自夸,但不与人相争;合群,但不结党。”

【章旨】

此章言君子处理人际关系之法。君子可以自称其贤,但不与人争名夺利,堪为今人戒。

二十三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释】

不以言举人:“以”,因、根据。“举”,抬举、举用。

不以人废言:“人”,指人品。“废”,废弃。

【训译】

先生说:“君子不因为言辞而举用人,不因为人品而废言辞。”

【章旨】

此章诫人言与人当区别看待。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以言举人;人品差未必无善言,故不以人废言。

二十四

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校】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者乎,“行”后旧有“之”字,从皇本、正平本及定州简本删。

【释】

言:指字。

恕:如心也,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施:加也。

【训译】

子贡问道:“有说一个字就可以一辈子实行的吗?”

先生说:“(有!)大概是‘恕’吧!(就是说)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加给别人。”

【章旨】

此章劝人行“恕”。己所不欲而不施于人,正是推己及人的必然结果,故以解释“恕”字。人终身皆需“恕”,故曰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

二十五

15·25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亦三代之民所以直道而行也。”

【校】

吾之于人也,定州简本作“于人”,无“吾之”、“也”三字,省。

如有所誉者,一本“所誉”作“可誉”,定州简本亦作“何”(借为“可”),然下句有“矣”字,不可通。

斯亦三代之民所以直道而行也,旧作“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不可通,从《后汉书·韦彪传》注所引移“斯”后“民”字于“三代之”后,又“也”改为“亦”。盖旧校者误读“三代之所以”为句而移“民”于前,“亦”又音误为“也”,而成今貌。

【释】

吾之于人:“吾”,孔子自谓。“人”,他人、别人。

谁毁谁誉:“毁”,非毁、诋毁。“誉”,赞誉、夸奖。谁毁谁誉,言本不需毁誉。

其有所试矣:“其”,代词,那。“试”,试验。

斯亦三代之民所以直道而行也:“斯”,此也,指如有可誉者其有所试矣之法。“直道而行”,直来直去,不说假话,不私相毁誉。

【训译】

先生说:“我自己对别人嘛,诋毁谁或赞誉谁呢?(本来都不需要。)如果有赞誉的,那是(因为)有过试验,(证明他确实值得赞誉)。这也是(夏商周)三代的人直来直去,(不说假话)的原因。”

【章旨】

此章言誉人当有所试,不可虚妄。

二十六

15·26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今亡矣夫!”

【校】

“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后旧错衍“有马者借人乘之”一句,从叶梦得《石林燕语》说据班固《汉书·艺文志》引孔子语删。翟颢《论语考异》亦云:“二事大小精粗实不相并。”其说是。

【释】

吾犹及史之阙文:“及”,赶上、看见过。“史”,指史书。“文”,字。

今亡矣夫:“亡”,无也。今亡矣夫,言已被人任意填补。

【训译】

先生说:“我还看见过史书里面缺字的现象,如今已经没有了呀!”

【章旨】

此章疑是叹后人妄补史书。

二十七

15·27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乱大谋。”

【校】

小不忍乱大谋,“乱大谋”前旧有“则”字,涉《集解》孔注衍,今从高丽本、正平本及定州简本删。孔注曰:“巧言利口则乱德义,小不忍则乱大谋。”是上下二句相对。

【释】

巧言乱德:“乱”,扰乱、败坏。下同。“德”,美德。人之巧言,必有损其美德。

小不忍乱大谋:“小”,小事、小处。“忍”,忍耐。“大谋”,大计谋、大事情。

【训译】

先生说:“花言巧语败坏美德,小事不忍败坏大事。”

【章旨】

此章戒巧言,戒不忍。

二十八

15·28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

【校】

按:“众好之”、“众恶之”二句旧倒,今从定州简本及《潜夫论》所引孔子语正。

【释】

察:观察、考察。

【训译】

先生说:“众人喜欢它,一定要对它进行考察;众人憎恶它,(也)一定要对它进行考察。”

【章旨】

此章劝人莫要盲从。众好之未必真值得好,众恶之亦未必不值得好,故皆需详察之。

二十九

15·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释】

弘道:“弘”,弘扬光大、扩大。“道”,指好的学说、思想主张。

弘人:扩大人的影响。

【训译】

先生说:“人能使好的学说弘大,不是好的学说能使人弘大。”

【章旨】

此章论人与道的关系,诫人弘道而莫弘人。

三十

15·30子曰:“过而不改,是之谓过。”

【校】

是之谓过,旧作“是谓过矣”,改从定州简本。

【释】

过:过错。前“过”动词,后“过”名词。

【训译】

先生说:“错了不改,这才叫错。”

【章旨】

此章劝人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三十一

15·3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释】

思:思考。

无益:“益”谓长进,指学问、知识言。

不如学:不如学之有益,学指读书学习。

【训译】

先生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地思考,(知识也)没有长进,不如学习。”

【章旨】

此章劝人读书学习。学习能增长知识,故思不如学。

三十二

15·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释】

谋道不谋食:“谋”,谋划、筹谋。“道”,路,途径,探下指得食的方法与途径。 “食”,吃饭。旧或直释“道”为学术、思想,非,君子宁不食乎?

耕也,馁在其中矣:“耕”,谋食之一道。“馁”,饥饿。馁在其中矣,言不能确保有食。

学也,禄在其中矣:“学”,亦谋食之一道。“禄”,俸禄。禄在其中矣,言可保有食。

忧:担忧。

【训译】

先生说:“君子谋划(吃饭的)路而不谋划吃饭。(比如)走种地的路,(虽然可以吃饭,但)免不了要受饥饿;走读书的路,(虽然不生产粮食,但)可以得到俸禄。(所以)君子担心走不对路而不担心穷。”

【章旨】

此章劝人择业,虽有道理,但不应提倡。

三十三

15·33子曰:“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智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智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校】

按:三“智”字旧皆作“知”,从皇本及敦煌一本改今字。

【释】

智及之:“智”,智慧、智能。“及”,达到、赶上。“之”,指君位、高位。下并同。

仁不能守之:“仁”,仁德、品德。

庄以莅之:“庄”,庄重、严肃。“莅”,临、面对。“之”亦指君位,旧释民,非。

则民不敬:“敬”,尊敬。

动之不以礼:“动”,指以君主身份行动。“之”,语助词。

【训译】

先生说:“(高级职位,如果你)智慧达到它,仁德不能守住它,即使得到它,(也)一定会失掉它;智慧达到它,仁德能守住它,不庄重地面对它,百姓就不尊敬(你);智慧达到它,仁德能守住它,(能)庄重地面对它,(如果)行动不按礼法,还是不够好。”

【章旨】

此章言君主守位行身之法。

三十四

15·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释】

小知:“小”,以小事、从小处。“知”,了解。

大受:承受、接受大任。

【训译】

先生说:“君子不可以从小处了解,却可以接受大任;小人不可以接受大任,却可以从小处了解。”

【章旨】

此章言知任君子小人之法。君子未必拘小节,故不可小知;小人处事虽谨,而器量浅小,故不可以大任。

三十五

15·35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释】

民之于仁:“仁”,指做仁事、推恩行仁于人,如周贫济困、救死扶伤、舍己救人之类。民之于仁,指对于“仁”的畏惧。

甚于水火:“水火”,指洪水、烈火,可惧之物也。

蹈:踩着、踏着。蹈仁,即实践仁,做仁事。

【训译】

先生说:“百姓对于仁(的畏惧),胜过洪水烈火。(因为)洪水烈火,我(曾)见过有人踩着它死的;(却)还没见过有人踩着仁死的。”

【章旨】

此章号召行仁。有蹈水火而死者,无蹈仁而死者,是其畏仁甚于畏水火。旧或释为民之需要仁德急于需要水火,或释民生有赖于仁尤甚其有赖于水火,沿孟子“民非水火不生活”之说,以“水火”为人赖以为生之水火,皆不合情,人岂有赖仁为生之理?

三十六

15·3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释】

当仁:“当”,应当。“仁”,亦指行仁、做仁事、献爱心。旧或以“当”为值当、面临,以“仁”为仁德,非。

不让于师:“让”,相让。“不让”,争先也,指弟子言。旧以为谦让,非。

【训译】

先生说:“应当行仁(的时候),学生不让老师。”

【章旨】

此章教学生爱护老师。学生争先行仁而不让于师,理所当然。比如遇舍己救人之事,岂能让师?今成语“当仁不让”,已与原义相反。

三十七

15·37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释】

贞:坚贞、真心,做动词,指讲求坚贞。

谅:信也,指守信。如尾生期梁之类。

【训译】

先生说:“君子(讲求)坚贞而不(死)守约定。”

【章旨】

此章言谅不如贞。《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即所谓谅。

三十八

15·38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释】

敬其事:“敬”,重也。

后其食:“食”,指禄。

【训译】

先生说:“事奉君主,(应当先)认真做他的事,然后吃他的饭。”

【章旨】

此章言事君得禄之道。一切给人做事皆当如此。

三十九

15·39子曰:“有教无类。”

【释】

类:等类、类别。

【训译】

先生说:“(对学生)只有教育,没有等类之分。”

【章旨】

此章讲教育方法,言对学生必须一视同仁,进行同样的教育。

四十

15·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释】

道:指学说、思想主张。

不相为谋:“相”,相互。“为”,去声,为之、给。“谋”,谋划。旧释互相商议,非。

【训译】

先生说:“思想主张不同,不相互替对方谋划。”

【章旨】

此章教人明“道”“道”不同,则不为之谋也。

四十一

15·41子曰:“辞达而已矣。”

【释】

辞达:“辞”,言辞。“达”,指达义。

已:止也。

【训译】

先生说:“(说话、写文章,)言辞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章旨】

此章戒繁辞。

四十二

15·42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欤?”

子曰:“然,固相师也!”

【校】

与师言之道欤,“欤”旧作“与”,改今字。

固相师也,“相师”后旧有“之道”二字,不可通,当是后人不明文义据上增,今删。

【释】

师冕:鲁乐师,名冕,盲人。

阶:上堂屋之阶。

席:室内所铺垫席,人所坐者。

与师言之道欤:“师”,老师、师傅。“道”,方式、方法。

相:扶助、引导。

【训译】

(盲人)师冕来见(先生),走到房檐台跟前,先生说:“这是房檐台!”到了席子跟前,先生说:“这是席!”(大家)都坐下以后,先生告诉他说:“某某在这儿,某某在这儿。”

师冕出去后,子张问(先生):“(您刚才这)是跟老师说话的方法吧?”

先生说:“是啊,本来就是相导老师呀!”

【章旨】

此章言孔子之谦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