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新校释
17829000000041

第41章 子张第十九

【题解】

此篇杂记子张、子夏、子游、曾子、子贡之语,或言士行,或言交友,或言修德,或劝学,或勉改过,或言治狱,或论子张,或评仲尼,凡二十五章,无统一主题,要皆弟子之语,故次前篇。

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矣。”

【校】

其可矣,“矣”前旧有“已”字,衍,今删。

【释】

士见危致命:“士”,任事之人。“致”,委致、拿出、献出。

祭思敬:“敬”,虔诚、认真。

丧思哀:“丧”,指遇到丧事。

其可矣:“其”,他。

【训译】

子张说:“干事的人见到危险不顾性命,见到可得的东西想到义,祭祀的时候想到虔敬,遇到丧事想到悲哀,他就可以了。”

【章旨】

此章劝勉年轻人。

19·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释】

执德不弘:“执”,持也。“弘”,大也。

信道不笃:“道”,正确的思想主张、真理。“笃”,固、坚定。

焉能为有:“为”,同“谓”。下同。“有”,承上指有德、有道。

焉能为亡:“亡”,读为“无”,承上指无德、无道。

【训译】

子张说:“(一个人)持有道德不弘大,信奉真理不坚定,怎么能说他有(道德)、有(信仰)?又怎么能说他没有(道德)、没有(信仰)?

【章旨】

此章教人持德当弘,信道当笃。持德不弘、信道不笃固不能谓之有德、有道,似又不能谓之无德、无道,然终犹无德、无道也。旧或释后二句为“有他不为多,没他不为少”,无义。

1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校】

按:二“欤”字旧皆作“与”,改今字。

【释】

交:指交友之法。

异乎吾所闻:“所闻”,闻于孔子者。孔子因材施教,故所闻或异。

容:包容、宽容。

嘉善而矜不能:“嘉”,赞美、夸奖。“矜”,怜悯、同情。“不能”,不会、无能力者。

我之大贤欤、我之不贤欤:“之”,犹若,表示假设。

【训译】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请教交友的方法,子张说:“子夏怎么说?”

(子夏的学生)回答道:“子夏说:‘可交的(主动)和他在一起,不可交的拒绝他(来交)。’”

子张说:“与我所听到的不同。(我听说:)君子尊敬贤者而包容大众,赞美好的而同情能力差的。我们自己如果是大贤吧,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宽容?我们自己如果不贤吧,别人将拒绝我们,怎么能拒绝别人?”

【章旨】

此章言交友之法,见子夏之清高,见子张之敦厚。

19·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释】

小道:“道”,道艺、思想。“小道”,指异端之说。

可观:可取、有价值。

致远恐泥:“致”,达、行也。“远”,长远之地。“恐”,恐怕、担心。“泥”,胶滞。

为:研治、修治。

【训译】

子夏说:“即使是小的学说,其中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只是)往长远走恐怕胶滞难行,所以君子不研修它。”

【章旨】

此章教人学大道正典,莫为小道异说。

19·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校】

可谓好学也矣,“矣”前旧有“已”字,或后人不知“已”同“矣”而复增“矣”字,今删“已”存“矣”,用正字。

【释】

日知其所亡:“日”,每日、天天。“知”,了解、学习。“亡”读为无。“所无”,未知、不知者。

月无忘其所能:“月”,每月、月月。“无”,犹不。“忘”,遗忘。“所能”,已知者。月无忘其所能,言每月能复习一次。

【训译】

子夏说:“每天了解他不知道的,每月不遗忘他已掌握的,可以算是好学了呀!”

【章旨】

此章劝学。学习当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已学知者当定期复习,否则可能遗忘。

19·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校】

仁在其中矣,“仁”疑当作“知”,谓知识。

【释】

笃志:“笃”,厚、固也。“志”,记也。

切问而近思:“切”,深切、深刻。“近”,就近。“近思”,联系自身实际而思。

【训译】

子夏说:“广泛地学而牢牢地记,深切地问而联系实际想,知识就在其中了。”

【章旨】

此章论获知之道,以劝学。旧以“仁”字说,穿凿不可信。

19·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释】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肆”,店铺、作坊。“成”,成就。“事”,事业。

君子学以致其道:“君子”,指学者、思想家。“学”,通过学习。“致”,获得、得到。“道”,思想、学说。

【训译】

子夏说:“工匠住在店铺以成就他的事业,君子通过学习以获取他的学说。”

【章旨】

此章亦劝学。百工不居肆不能成其事,君子不学不能致其道。

19·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释】

文:去声,加文饰、掩饰。

【训译】

子夏说:“小人犯了错误一定掩饰。”

【章旨】

此章戒文过。

19·9子夏曰:“君子有三个变化: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释】

望之俨然:“望”,远看。“俨然”,庄重之貌。

即之也温:“即”,就近。“也”,语助词。“温”,温和、和蔼。

听其言也厉:“厉”,严厉,义正辞严。

【训译】

子夏说:“君子有三个变化:远看他庄重威严,接近他则温和可亲,听他说话则义正辞严。”

【章旨】

此章言君子形、貌、言之异。

19·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释】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君子”,指国君。“信”,信任,自其民言。“劳”,劳动、使役。

信而后谏:“信”,自君子言。

厉:祸害。

谤:毁谤。

【训译】

子夏说:“国君要等他的百姓信任以后再使役;否则,(百姓)就以为是祸害自己。(臣子)要等国君信任以后再去劝谏;否则,(国君)就以为是毁谤自己。”

【章旨】

此章言君使其民、臣谏其君之大法。

十一

19·11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释】

大德不逾闲:“大德”,大的、原则性的道德行为。“逾”,超越。“闲”,一定的界限。

小德出入可也:“小德”,小的、具体的道德约束。“出入”,指出入其“闲”。

【训译】

子夏说:“(只要)大德行不超越界限,小德行出入(一点)是可以的。”

【章旨】

此章言大德不可逾、小德不必拘。

十二

19·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校】

其惟圣人乎,“圣人”二字疑有误。

【释】

当洒扫、应对、进退:“当”,充当、做。“洒扫”,打扫卫生。“应对”,应答、对答。“进退”,听呼唤,做仆人。

抑末也:“抑”,不过。“末”,末节,与“本”相对。

本之则无:“本”,根本,即下所云君子之道。“之”,语助词。“则”,却。

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君子”,指孔子。“孰”,谁。“倦”,疲倦、罢止。《说文》:“倦,罢(疲)也。”子夏年长子游一岁,盖受业亦早,故言孰先传焉。子游后为武城宰而先子夏离开孔子之门,故言孰后倦焉。旧或释“哪一项先传,哪一项后传”,非。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草木”,草和树。“区”,区分。

焉可诬也:“诬”,诬蔑。

有始有卒:“卒”,终也。

【训译】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充当打扫卫生、回答提问、听人呼唤的仆人,那是可以的了,不过那是末节。根本却不存在,怎么可以?”

子夏听到后说:“噫!言游错了。先生的学说,是谁先传的?谁后止的?拿草和树做比方,一区分就区别开了。先生的学说,怎么可以诬蔑?(传道)有始有终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章旨】

此章记子游、子夏互相指责谩骂,反映二人之交恶。游、夏二人皆属“文学”,“文人相轻”,故子游不以子夏为然。子游讥子夏门人“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子夏以先传后倦证明自己所传为“君子之道”之正宗,故曰“君子之道,焉可诬也”。又以为子游有始无终而自己有始有终,故自大为“圣人”,以对应子游“当洒扫应对进退”之讥。

十三

19·13子夏曰:“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校】

按:“学而”、“仕而”二句旧倒,改从定州简本。

【释】

学而优则仕:“学”,学习。“而”,若。“优”,富余、有余力。“仕”,出仕、工作。

仕而优则学:“优”,谓职事有成,有余力。

【训译】

子夏说:“学习如果有余力就工作,工作如果有余力就学习。”

【章旨】

此章劝学、仕结合。

十四

19·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释】

丧:指治丧、办丧事。

致乎哀而止: “致乎哀”,达于哀。

【训译】

子游说:“治丧,达到哀伤就行。”

【章旨】

此章言治丧之礼。致乎哀而止,意不要过哀而伤了身体。

十五

19·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释】

张:子张。

为难能:“为”,是。 “难能”,难以做到。

【训译】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嘛,(常人)是难以达到的,就是还不够仁。”

【章旨】

此章论子张。子张盖自私,故曰未仁。

十六

19·16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校】

难与并为仁矣,“矣”当作“也”。

【释】

曾子:指曾参,弟子所称。后皆同。

堂堂乎:盛大之貌,言其不同凡响。

难与并为仁:“与”,与之。“并”,一并、共同。“为仁”,行仁、做仁事。

【训译】

曾先生说:“堂堂子张啊,(却)难以和他一同行仁!”

【章旨】

此章亦叹子张不为仁。

十七

19·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也者。必也,亲丧乎!”

【校】

人未有自致也者,“也者“二字旧倒,从汉石经及正平本。

【释】

自致:“自”,自愿。“致”,献,指献出性命、殉葬。

亲丧:“亲”,父母双亲。“丧”,死亡。

【训译】

曾先生说:“我从老先生那里听说:人从来没有自愿献出(自己性命)的。如果一定要(自愿献出自己性命),就是父母死了吧!”

【章旨】

此章似是揭露殉葬之残忍。未有自致也者,则必他人所强致。父母死而痛不欲生,古人当有之事。

十八

19·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释】

孟庄子:鲁下卿孟献子之子仲孙速。

可能:可以做到。

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改”,改变、变换。“政”,政策法令。

难能:难以做到。

【训译】

曾先生说:“我从老先生那里听说:孟庄子的孝,其他方面(常人都)可以做到,(惟独)他不改换父亲所用的人、不改变父亲(所制定)的政策,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章旨】

此章论孟庄子之孝。《学而》篇云:“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十九

19·1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释】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孟氏”,即仲孙氏。“阳肤”,曾子弟子。“士师”,典狱官。

情:实情、真情。

哀矜:哀怜。

【训译】

孟氏让阳肤当典狱官,(阳肤)来向曾先生请教。曾先生说:“上边的人失掉了他的治理方法,老百姓放散久了。(你)如果发现他们(犯罪的)实情,就(应当)哀怜,而不要高兴。”

【章旨】

此章言乱世典狱之法。

二十

19·20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释】

下流:贱污之所。

【训译】

子贡说:“殷纣王的坏,不像(人们说的)这样厉害。所以正人君子厌恶处在下贱肮脏的地位,使天下所有的恶全归在自己身上。”

【章旨】

此章言居下则易污。

二十一

19·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校】

如日月之食焉,“焉”一本作“也”,非。

【释】

君子:指国君。

过:犯错误。

日月之食焉:“食焉”,蚀于天。

更:改也。

仰:抬头看。

【训译】

子贡说:“国君犯错误,就好像太阳、月亮在天上亏蚀:犯的时候人都能发现它,改的时候人都抬头望着它。”

【章旨】

此章勉国君改过。国君为一国人所共见,故有过则人皆见之,改之则人仰之,故曰如日月之食。

二十二

19·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

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释】

公孙朝:卫大夫。

焉:在哪里、从哪里。

文武之道:“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文、武之道,泛指周文王、武王的思想与礼乐文章。

未坠于地:“坠”,落。未坠于地,言尚未失传。

在人:“人”,世人。“在人”,言在世人身上。

贤者识其大者:“贤”,多才。“识”,知道、了解。

而亦何常师之有:“何”,何必。“常”,固定。

【训译】

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仲尼(的知识)是从哪儿学的?”

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德文章,并没有失传,而是在世间流传。多才的人了解其大的,不才的人了解其小的,没有人身上不怀有周文王、武王的道德文章的。老先生哪里不能学?而又何必有固定的老师?”

【章旨】

此章言孔子无常师。

二十三

19·23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诸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校】

譬诸宫墙,“诸”旧作“之”,非,今从汉石经、定州简本、皇本等改。

【释】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叔孙武叔”,鲁大夫叔孙州仇,“武”为谥。“语”,告诉。“朝”,朝堂、朝廷。

子贡贤于仲尼:“贤”,多才。

子服景伯:鲁大夫,即《宪问》篇(14·37)“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之子服景伯。

譬诸宫墙:“诸”,之于。“宫墙”,房子外面的围墙。

窥见室家之好:“室家”,房屋。“好”,漂亮。

夫子之墙数仞:“夫子”,指孔子。“仞”,一人高。旧有七尺、八尺之说,尺不同,实皆一人身高之度。

百官之富:“官”,疑借为“馆”,馆舍。“富”,多也。

得其门者或寡矣:“或”,或许、也许。

夫子之云:“夫子”,指叔孙武叔。

【训译】

叔孙武叔在朝堂上告诉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贤。”

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房子外面的围墙做比方:我的围墙齐肩高,(从外面就可以)窥见房子的漂亮;老先生的围墙几人高,(如果)找不到它的门走进去,看不见里面宗庙的美丽和馆舍的众多。能找到它的门而进去的,或许太少了,(所以叔孙)老先生那样说,不是很正常吗?”

【章旨】

此章赞仲尼才智之高深。

二十四

19·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校】

按:二“逾”字旧皆作“踰”,改今字。

【释】

叔孙武叔:与上章同人。

无以为也:“无以”,不要。“为”,作也。

丘陵:土山。

犹可逾也:“逾”,越过。

无得而逾焉:“无得”,不能、没办法。

人虽欲自绝:“自绝”,探下指自绝于日月,即自动与日月断绝关系。

不知量:不自量。

【训译】

叔孙武叔毁谤仲尼,子贡说:“不要那样!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其他的贤人,(就像)丘陵,还可以逾越;而仲尼,犹同太阳月亮,是没办法逾越的。一个人即使想自己与太阳月亮诀绝,那对太阳月亮又有什么伤害呢?只说明他自己不自量!”

【章旨】

此章言仲尼不可毁。

二十五

19·25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导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校】

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二“智”字旧皆作“知”,从皇本、正平本及敦煌一本改今字。

导之斯行,“导”旧作“道”,从皇本、正平本及敦煌一本改今字。

夫子得邦家者,“得”前旧有“之”字,涉上衍,今从定州简本及高丽本、正平本等删。

【释】

陈子禽:即《学而》篇(1·10)问子贡“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之子禽。

子为恭也:“为”,是。“恭”,恭敬、谦虚。

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一言”,谓听一句话。“以”,可以。

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阶而升”,踩着阶梯上。

夫子得邦家者:“得”,谓得而治之。“邦”,诸侯之地。“家”,卿大夫之地。“者”,表假设。

所谓立之斯立,导之斯行:“立”,使立身。“之”,指民。“斯”,犹则、就。

绥之斯来,动之斯和:“绥”,安抚。“来”,归附。“动”,调动。“和”,和谐。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荣”,光荣、荣耀。“哀”,哀伤、悲痛。

【训译】

陈子禽对子贡说:“先生(您)是谦恭,仲尼难道比您还贤吗?”

子贡说:“君子听一句话就可以知道(谁)聪明,听一句话也可以知道(谁)不聪明。说话不能不谨慎呀!老先生(我们)不能够赶上,就好比天不能用梯子爬上去一样。老先生如果得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去治理,(可以做到)所谓‘让人立身人就立身,引导人人就跟着走,安抚人人就来归附,调动人人就和谐’。他活着(百姓)荣耀,他死了(百姓)哀伤。(我)怎么能得赶上他呢?”

【章旨】

此章言仲尼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