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学·中庸·尚书·周易
17871700000047

第47章 诗曰衣锦尚纲

诗曰:“衣锦尚 ①。”恶其文之著也 ②。故君子之道,然而日章 ③;小人之道,的然 ④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 ⑤,温而理 ⑥;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 ⑦,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 ⑧。”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 ⑨,尚不愧于屋漏 ⑩。”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 。”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钺 。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 。”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 。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至矣 。

【注释】

①衣锦尚:为诗经街虱硕人篇句。衣,穿也。锦,彩色之绸衣。尚,谓加上一件单层之罩衫。

②恶其文之著也:著,过分也。谓嫌恶那衣服色彩的过分艳丽了。

③ 然而日章:暗然,幽暗之貌。章,彰也,显明之谓。

④的然:明貌。

⑤简而文:简单而有文采之谓。

⑥温而理:温和而有条理。

⑦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知远之近,朱点谓:“见于彼者,由于此也。”知风之自,朱熹谓:“著乎外者,本乎内也。”知微之显,朱熹谓:“有诸内者,形诸外也。”愈樾古书疑义举例则以为此三“之”字,皆为连词。知远之近者,知远与近也。知微之显者,知微与显也。“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犹易系辞傅云:“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也。”然则“知风之自”句,当作何解?风读为凡,风字本从凡声,故得通用。庄子天地篇:“愿先生之言其凡也。”风即凡字。自者,“目”字之误。周官宰夫职:“二曰师,掌官成以治凡;三曰司,掌官法以治目。”郑注:“治凡,若月计也。治目,若今之日计也。”然则“凡之与目”,事有巨细,故以对言,正与远近微显“例也。”愈氏之说,可供参考。

⑧潜虽伏矣;亦孔之昭:为诗经小雅正月篇句。潜,隐藏也。伏,看不见之意。孔,甚也。昭,明也。

⑨相在尔室:相,视也。尔:你也。言君子独居于内室也。

⑩屋漏:言室西北隅最深处。

奏假无言,时靡有争:奏,进也。假,临也。靡有,无有也。言神降临时,虽无言语,但人受其感化,肃敬而无所争也。

钺:,斧也。即大斧,皆古之刑具。

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此诗周颂烈文篇句。不显,犹言岂丕显。谓君子所显的是德。百辟,诸侯也。刑,同“型”,法式也。即效法的意思。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此诗经大雅皇矣篇句。予,我也。怀,眷念也。以,犹与也。

德輶如毛:此诗经大惟丞民篇句,犹,轻也。言德之感化,不着痕迹,其轻如毛。

毛犹有伦:伦,比类。谓毛还是有轻重的,亦即毛发不够形容那不显的妙处。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此诗大雅文王篇向。载,毛传:“载,事也。”言上天之事,无声无臭也。孔子所谓: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即此意也。

至矣:这才将那不显惟德形容得最好呢。

【译文】

诗卫风硕人篇有说:“穿上绸缎衣服,外面加上一件单布罩衫。”这是为了嫌恶那绸缎的文彩太显著了。所以君子的道,是很暗淡的,但是,会一天一天的彰明出来;而小人的道,是很显明的,但是会一天一天的消亡下去。君子的道,清淡而不惹人厌恶,简单而有文采,和平而有条理,知道远处是近处起的,知道风化的起源,知道隐征的也必然会显明,这样就可以入德了。

诗小雅正月篇又说:“躲藏起来,虽算是隐伏了,但仍是很显明的。”所以君子只求里面没有过失,自问于心没有什么悔恨,对自己的志愿,无所厌恶。君子之所以不可及,就是在别人所看不见的地方,还能自我约束。

诗大雅抑篇说:“看你在你自己的室内,且是最深处,也能无愧于心。”所以君子不待有什么动作,自然很恭敬,不必说出什么话来,自然很信实。

诗商颂烈祖篇有说:“神祗降临的时候,没有声音和言语,人都受他感化因而没有纷争。”所以君子的感化人,不待到行赏,人民自然能互相奋勉,不必发怒,人民自然比刀斧远要畏惧些。

诗商颂烈文篇有说:“天子所丕显的是德,凡百国诸侯也都来学他了。”所以君子本身笃厚恭敬,天下自然太平。

诗大雅皇矣篇有说:“我怀着明德以化民,不肯做出大声厉色给人看。”孔子说:“用声和色来感化人民,那只是末节了。”诗大雅丞民篇有说:“道德之感化,不著痕迹,犹如毛一般的轻。”但是毛发的轻还是有伦类可比的。诗大雅文王篇有说:“上天所载运的,一点声息气味都没有。”这才将那不显惟德形容得最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