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经史子集,丰赡详尽,博大精深。有田园牧歌般恬静,阳春白雪般的灿烂,也有世事的沧桑变幻,历史的厚重风尘。有风花雪月,儿女情长;也有金戈铁马,征尘漫漫;有文人雅士的轻拢慢捻,附风弄雅;也有哲人智者的穿云裂帛的呐喊,振聋发聩的谆告……“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李淑《邯郸书目》)有此“三味”,难怪古人要皓首穷经,秉烛而读,甚至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而乐此不疲。“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经书是圣贤的著述,圣贤是天地的化身。所以读经便是在做圣贤,在认识天地宇宙的规律。读经即为圣。可以兴,振奋精神,获得审美享受;可以观,反映现实,考察时政;可以群,交流情感,加强团结;可以怨,干预现实,批评社会。
史书是忠良的记载,忠良是历史的化身。读史可以明智。“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史记·报任少卿书》),“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司马光《资治通鉴》)。头枕着数千年的厚重人生,感受着那历史的风霜雪雨,倾听着大河的洪涛和松林的虎啸:时而叱咤,时而呜咽;时而慷慨悲歌,时而流连忘返。
子书是哲人所撰著,哲人是人类情趣的化身。读子使人思想深刻。读哲人书,有时酣畅淋漓,汪洋恣肆,如沐春风;有时玄妙莫测,诡谲陆离,冥思苦想而不得要旨,只好不求甚解,间或豁然开朗,悠然心会。
集书是诗人所吟咏,诗人乃宇宙灵秀所钟聚。读集即做诗人。“瞻万物而思纷(陆机《文赋》)”,性灵勃发,酣畅痛快。“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睿智敏捷,博学善思。“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构思精巧,表达艺术。
趣味学习
“如果你想领先别人,就学汉语吧!”这是《时代》周刊对全球正在兴起的“汉语热”的评介。
汉语让全球看好的缘由,既有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外在吸引力,更有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中国汉字独具魅力的内在吸引力,诚如著名学者季羡林称誉的:“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文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被称为“乡愁诗人”的余光中先生感受颇深地说:“成就自己游子作家的利器就是母语。中文在握,就是故乡在握。中文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之长城。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
汉语是世界上三大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唯一没有消亡的从象形字到形声字、会意字交融相合和不断发展完善的最古老文种。华夏民族百载千年以来一直用汉语思想、用汉语交流、用汉语书写,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奇妙、科学、先进的汉语文化孕育了中国人的智慧智力,铸造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一部泱泱大国的五千年文明史,很大程度上是靠汉字承继的。中国文化的薪火相传、中华文明的万劫不易,靠的是以汉字为重要标志的汉文化独有的兼容性、包涵性、同化性的伟力所在,靠的是以汉字为主要载体的具有悠久、深厚、丰富内涵汉文化的功力所在。我们当以我们的祖国有世界上最美丽的汉语而骄傲!当以自己能做一个中国人、懂得中文而自豪!
一、关注时事,弘扬传统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胸怀祖国,放眼天下。通过浏览新闻,可以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国内外局势,了解施政方针,把握国际动态,以便我们能更清楚、更深入地认识世界,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我们学习服务,为我们人生导航。通过关注国际汉语学习热潮、国际汉学研究动态,不仅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还可以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
可以开展以“关注时事动态,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
(一)剪报读报活动
组织大家通过看电视、上网、阅读报刊杂志等活动广泛阅读和搜集有关国际“汉语热”、对外汉语教学、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简称HSK、“中文托福”)、国际汉语交流以及国际汉学研究等新闻时事,然后集中交流。
(二)时事研讨
在掌握了有关时事背景材料后,不妨对大家比较关注的有关传统文化的焦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如有可能还可以请有关的专家、学者和老师作为嘉宾答疑解惑,共同探讨。这里提供两个问题以资参考:“试看台独当局‘去中国化’”(这问题涉及诸多领域,至少包括台湾省与大陆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地理以及民俗等多方面)、“透过连战先生大陆‘破冰之旅’看‘文化统一’”、从“马英九的‘识正书简’看汉字文化”。
二、走近大师,了解国学
前不久,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国学网、百度网联合主办,中国台湾网独家协办的“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评选活动业已落幕。王国维得票高居榜首,成为全球华人最为推崇的国学大师。评选活动自2006年4月12日启动以来,通过网络、邮寄、短信等方式,共收到来自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以及海外华人的120多万张选票。全世界华人从50位候选人中选出了10位20世纪最杰出的文化巨星,按实际得票多寡,“十大国学大师”分别是:王国维、钱钟书、胡适、鲁迅、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陈寅恪、郭沫若、冯友兰。
这项评选活动,引发了对“什么是国学”、“谁能称得上国学大师”的争论。著名红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冯其庸认为“这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表示支持。对活动引发的一些争议,他认为,这些现象是很正常的。中国台湾著名学者王晓波教授认为,此次活动将中国内地、台湾诸多有影响力的学者都列在备选名单中,让大家来选,这种形式本身就很好,有利于中国内地、台湾民众的交流沟通。百度副总裁梁冬表示,参与推动国学的推广是百度的一种责任,他认为“活”的国学是传统文化在扬弃中的发展。国学网总裁尹小林认为借助现代技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这次通过网络评选国学大师,使更多的人认识大师、了解国学,效果非常好。对于我们广大青少年学生来说,尤当如此。可以组织大家去阅读有关国学大师们的生平传略,了解他们的著述,然后,开展以“认识大师,了解国学”为主题的专题交流活动。以下是“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评选活动专家推荐的50名候选人:俞樾、孙志让、杨守敬、王先谦、刘师培、严复、沈曾植、康有为、王国维、辜鸿铭、梁启超、廖平、黄侃、章太炎、鲁迅、钱玄同、吴梅、罗振玉、蔡元培、沈兼士、余嘉锡、傅斯年、柳诒徵、吕思勉、胡适、汤用彤、陈梦家、马一浮、熊十力、张君劢、蒙文通、陈寅恪、范文澜、陈垣、郭沫若、唐君毅、顾颉刚、吴宓、赵元任、徐复观、金岳霖、王力、高亨、夏承焘、梁漱溟、钱穆、冯友兰、任中敏、牟宗三、钱钟书。
三、举办竞赛,积累知识
时下,各级各类知识竞赛,如火如荼。不必说各类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不必说“开心词典”、“幸运52”这类知识性的娱乐节目,也不必说诸如“模特大赛”这类的商业性比赛加入知识竞答的板块,以凸显其文化内涵,单单是播放一集电视剧也有不少知识竞答。通过知识竞赛,的确可以延伸我们的课堂,并且使我们知识的传播变得生动活泼,精彩纷呈,关键是寓教于乐,在游戏、娱乐的同时获得了知识的教益。
大家关注国学,了解国学,并以期更多地认识国学,获得国学知识。我们通过适当地举办一些国学知识竞赛,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家对于国学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帮助大家积累一定的国学知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第一节)国学的内涵
世界关注东方,世界关注中国。他们关注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他们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哲学以及民风民俗……在西方他们把这些称为“中国学”或“汉学”。在西方的汉学研究机构中,那不勒斯东方大学的历史最为悠久。其前身是意大利传教士MatteoRipa建立的中国学院,1732年4月7日得到教皇克莱门七世的正式确认。此后,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汉学研究机构。现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的著名大学都有研究或学习汉学的机构。今天,全世界已有600多个汉学研究机构,就美国、英国来说,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著名大学在内的大学汉学研究机构就有30多个。
“国学”,就是被外国人所说的“中国学”或“汉学”,也被称为“国粹”、“国故”。近年来,国人则较常用“国学”或“汉学”。
国学,兴起于20世纪初,而大盛于20年代,80年代又有“寻根”热,90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1906年在《国学讲习记》所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通常人们以历代史书艺文志(或经籍志)的分类及目录为依据。因此,往往把对经、史、子、集四部图书的研究就当成国学的内涵。“国学”的内涵,就是从事国学研究的内容。国学以学科分,应分类如下:
群经、语言文字学、考古学、史学、地学、诸子学、文学、科学、政治法律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音乐、艺术、图书目录学等(《国学论文索引》(1929—1935),国立北平图书馆)。
经、史、子、集,是古人对图书所分的四大类别。经部指历代被尊为典范的著作,如四书五经、十三经等;史部指记载历史文化一类的著作,包括正史、别史、地理、职官等;子部指诸子百家,如儒、道、法、墨、兵、农、医等,包括天文、术数、艺术等哲学和科学及艺术类的作品;集部是指文人的诗、文作品,包括楚辞、别集、总集等。四部之名,起于晋初。荀勖、张华等,编列晋室所藏书籍,分为四部。及晋移江左,藏书淆乱,李充删除繁重,虽仍分四部,而内容稍异于前。于是甲部为五经之属,乙部为史记之属,丙部为诸子之属,丁部为诗赋之属。唐玄宗时四海晏然,于东西二都,各聚四部之书,将经、史、子、集分藏于四库之中。四大类别从此确定,四库之名喧腾人口,且流传于后世矣。
“诗书为之太羹,史为杂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前人以食喻四库,民以食为天,可见,经史子集已融入了先人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渗透到血液。经、史、子、集,乃国学之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山水乃大地文章,文章乃案头山水。”(清·张潮)一本好书就是一个瑰丽斑斓的世界,徜徉其间,巍巍奇峰,潺潺飞瀑,飒飒松风,关关鸟语,唧唧虫鸣,扑面而来。霎时古老凝重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生命被恢宏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深深震撼。透过纸背,我们将看见白须飘飘的先人在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忠与奸、情与仇、爱与恨、智与勇、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冲突中,迈着蹒跚的步子,向我们走来。无数的好书汇聚在一起就如无数颗璀璨宝石的荟萃,熠熠灼目,光照日月。四库全书就是这群珍的荟萃。
读经即为圣
经是圣贤的著述,圣贤是天地的化身。所以读经便是在做圣贤,在认识天地宇宙的规律。《易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原理;通古今之变,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诗可以振奋精神,获得审美享受;可以反映现实,考察时政;可以交流情感,加强团结;可以干预现实,批评社会。“半部《论语》治天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教会我们待人接物恰到好处,适可而止。“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读史可明智
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社会。作为农业生产,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人们往往更多的是经验,因此那些具有丰富经验的人,便会受到尊重。经验要传承,家族历史要沿承,莫过于口述笔录。学习研究历史不但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报任安书》)、“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司马光《资治通鉴》),更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
读子能启智
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我所说的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使聪明人成为聪明人的是智慧。
——柏拉图《泰阿泰德篇》
哲学不是智慧,它是寻找智慧的一条途径,一条最近的途径。智慧不是知识,智慧是对现有知识的灵活运用。哲学的作用就是打开你的视野,开放你的心灵,在迷茫中追寻真理的曙光。
“诸子百家”开启了中国思想、哲学领域的很多源头。中国的文化与道德思想,一直受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影响。儒学大师孔子、道家宗师老子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后来的思想主张与道德规范都是在他们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的。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事实上,这种思想随着几千年来的不断传播与影响,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并存在着世界范围的影响。
读集乃冶情
集是诗人所吟咏,诗人乃宇宙灵秀所钟聚。读集即做诗人。“瞻万物而思纷”(陆机《文赋》),性灵勃发,酣畅痛快。“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睿智敏捷,博学善思。“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构思精巧,表达艺术。
(第二节)国学典籍
(一)国学典籍知多少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它囊括了从先秦到清代乾隆以前的主要典籍,涵盖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各个学科领域。其卷帙浩繁,内容宏富令人叹为观止。如果将近8万卷的《四库全书》近230万页的纸张摊开,逐一相接,其长度可绕赤道圈!而从乾隆至今其典籍又何止千万。据统计中国国家图书馆截至1998年底,馆藏文献已达2160万册(件)并以每年60~70万册(件)的速度增长。
作为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大百科全书”,《四库全书》最大的功效就是保存典籍、传承文化,为学者的研究提供完整的文献资料。对于历史上文献典籍的流传和保存来说,单本的图书,零散的著述,往往容易散失亡佚;而凡是编纂或汇刻为一部大书的,就比较容易保存和流传下来。《四库全书》正是这样一部大书。
“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